電影訊息
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白日梦想家/发梦王大历险(港)/白日梦冒险王(台)

7.3 / 346,214人    114分鐘

導演: 班史提勒
編劇: 史蒂夫康拉德 James Thurber
演員: 班史提勒 克莉絲汀薇格 莎莉麥克琳 亞當史考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穆篁

2017-02-26 03:31:20

我的世界地圖


影片看到中間,大概是主角騎著自行車,在冰島的苔原上飛馳的時候,忽然想到,我畫了那麼多世界地圖,卻不曾踏上所畫的地圖上那些不同顏色的角落。從為了論文拚死拚活使用ArcGIS製作世界地圖,到親身移動於從地圖鋪展開的實在的土地上,中間大概就隔了幾個如這影片的浪漫主義故事的距離。

你不知道做白日夢的人都叫華特·米蒂嗎!

影片開頭是主角華特·米蒂的神奇生活。其人擁有隨時陷入幻想的能力,且幻想場景逼真,直逼好萊塢特效(雖然本來就是0_,0)。碰巧前幾天看了一個短篇,短篇中對白日夢技能的描寫與電影如出一轍,回去一查,發現這篇1939年的短篇就名叫《華特·米蒂的隱秘生活》,再看註釋,「華特·米蒂在美國已成為做白日夢者的代名詞。」原來如此,這部電影也是借用文化符號,講一個本質相同,事件不同的動人故事。
主角與有時候的我們實在太過相似。人類白日夢的來源,一部份是因怯懦而生的不甘與後悔:如果當時如何如何表現該多好!可惜當時通常牽絆無數顧慮,放不開手腳。這牽絆原本來自人類本能:遵守某些規範,謹慎行事,利於生存繁殖,像冰島公路的延伸一般把DNA一路延伸到時間長河的盡頭。不過難說,有時遵守規範救自己一命,有時導致自我嫌棄。白日夢是一種更為絢麗的精神勝利法,以故事替代現實,畢竟人類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虛構故事,並相信它。
但是,在不想像的時間裡,白日夢家還是會對生活不滿,覺得缺了什麼。缺了的大概是真實。這也是人類:善於虛構,也汲於追求真實。

滑板車與小石塊搭配使用風味更佳

好故事的關鍵在於要存在「變化」,情節人物皆如此。沒有一個奮起改變現狀的契機,故事就沒得講了。
影片中現狀的改變是由丟失的25號底片與女主角共同推動。這也是全片兩條線索,底片為明,女主為暗。新世界的大門在格陵蘭島冰原上方的直升機里打開。
腦子一熱飛往格陵蘭還不算,主角追尋之旅的啟程應是在被女主彈吉他的幻想激勵下,跳上醉漢駕駛的直升機這一刻開始。此後,就是看世界的故事了。是一個被吐槽無數遍演繹無數遍,也依然令人神往的故事。都市中的白日夢結束,我們要經歷自己的經歷,體驗自己的體驗。要見真實。
茫茫冰洋中的船隻、冰島沿海的公路、能用美味蛋糕賄賂的阿富汗士兵、喜馬拉雅山顛的雪與足球……太經典、太好用的誘人意象,每一個鏡頭都在說:看,這就是人應當過的生活!跳出幻想,尋求真實與獨一無二的經歷,變成一個有故事的,而不是想像故事的你。
「度假」、「體驗不同文化」、「看世界讓生活更豐富讓我改頭換面」這樣的概念,在有的觀點看來是消費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社會共同為人類塑造的渴望,而非心底生而有之的渴望。但刨卻對「看世界」這個概念的浪漫幻想,我,確實耽於對無際的苔原與對匿神的雪山的愛。這個被激發的「看世界」的願望與體驗不同文化讓人生充滿豐富經歷無關,它確確實實就是對於這世界存在的事物的好奇與願望,我不想通過去某個地方來洗滌心靈,我想的是看到那個吸引了我的美麗事物。不想通過去某個地方來完善自身,想感受「我此刻,在這個地方,看到了這樣東西」的單純感受。
並非出於被對某種生活方式的渲染所吸引,我在看到主角手綁石塊作剎車,踩著滑板沿公路真真正正的溜的飛起時,還是想一試,僅因為這世上有一個冰島,有美好的景與公路。山在那裡,怎能不去。這不是消費主義,這是人類好奇。

英雄之旅套路深

約瑟夫·坎貝爾提出的「英雄之旅」概念著實是極強大的套路。或許因為確如坎貝爾所言,英雄之旅的模式適用於每個人,這趟旅程的表象各有不同,但實質同一。根據坎貝爾的神話超越者論,那也是全世界不同神話具有的共性。本由神話總結而來,故事性自然不弱,這理論影響了從星球大戰到魔獸世界等等幻想故事的設定,套路感人。將《白日夢想家》的情節與「英雄之旅」的符號對號入座,個個契合。
「英雄之旅」的開端是要由某個推動力踏出現有世界,進入超越的世界,開啟冒險。冒險中有四種形式的困難:阿尼瑪或阿尼姆斯,即遇到自己的男神或女神(在坎貝爾的時代,男神和女神指代其嚴肅的本義),理想的伴侶;向父親贖罪;神化;以暴力達成目標的誘惑。冒險中也會有幫手,在神話中常表現為精靈或年老的智者。冒險結束後,需要把獲得的東西(可能是知識,可能是別的什麼)帶回日常世界,並使之融入日常。
看電影時,能完美地將女主角與阿尼瑪對應,男主的媽媽與「向父親贖罪」對應。片中格陵蘭的老人、在冰島救主角於火山爆發之際的大叔均是旅程中的幫手。而「將旅程的獲得帶回並融入日常」,在片尾得到了極好的體現:主角苦苦追尋的25號底片,是主角自己的相片。主角在旅程中獲得的是「自我的真實故事」,他冒險的精彩經歷被肯定。但同時,主角作為圖片編輯的平凡工作,也被那個歷經世上奇險之景的攝影師所肯定。奇險與平凡達成統一,冒險與日常達成統一。冒險旅程中的獲得融入了日常,並帶給日常以不平凡的、新的內涵。影片結尾的這一設置,同時也可以對應於「神化」:冒險者意識到他尋找的實質上就是自己。
如果說眾多的好故事襲奪人心,皆因與這個模式相同,我是相信的。我可以將每個令我著迷、感動、嚮往的故事對應於英雄之旅。它在奇幻中以精靈和魔法表現;推理中以破解謎題表現;歷史中以權術變幻朝代更迭表現;日常中以每個人面對的不同式樣的瑣碎表現。我們著迷於一個神話,正因這個神話的核心與結構,與每個人都擁有的英雄之旅相同。

用ArcGIS畫多了世界地圖要遠眺護眼

片中一句戳心的台詞是攝影師的這句「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一瞬間就感受到話中所蘊含所傳達的意蘊。配上坐在雪山之中等待看到可能出現的雪豹的場景,讓人覺得,如此的「beautiful things」不要求人注目,才要求更多的努力來踏遍萬水千山追尋之。結尾讚揚了主角作為普通人的不普通的奉獻,但據此便認為影片在訴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並不準確,影片訴說的更像是「美在寂靜中」。取景地都選擇了寂靜之美的表達場所,無論冰洋、苔原、雪山,皆廣闊孤獨,寂靜通神。
回到日常前要先離開,先需要一段追尋式的冒險。而我還未離開過。
看這部電影時正是為分別在一天後和三天後交的兩篇論文焦躁之際,電影頗有促人辭職去遠方的氣質。順理成章地被電影激起了熱血。理智如我,熱血表達為心想:是啊,我將去探索世界並感受或找到某樣美麗之物,在某個時刻。並非要脫離現在的人生去遠方,而是既然旅程與遠方存在,對於生活也就足夠。因這世界有這樣的旅程,論文或別的什麼也就不需要人為之焦躁了。這也許由於在我認知里,存在於彼的事物,就是我將有一天要觸及的事物,如果我想。而眼前這一切,既是旅程的前奏,也是旅程本身。論文並非將人縛住了手腳,論文只是,一項可選的挑戰,正如選擇某個有邪靈阻擋的關卡。
用ArcGIS做了許許多多的世界地圖,有一天應親眼看看地圖上各個角落的奇特與美麗。或許它並沒有想像中的奇特,但自己做過的世界地圖,總要實地去看一眼不是?那裡的寂靜將不是電腦前的地圖的寂靜,而是生命實質的寂靜。
我所喜愛的,是「旅程」的本質。這種本質類似於打怪升級、打怪升級、找到聖盃、回到家鄉。聖盃花開數朵,形態萬千。各人皆有不同摘取。
從這個意義上說,白日夢想與真實經歷間的界限以及二者的交互,還有深深的討論空間。

片中的音樂十分有感染力。歌詞與歌名皆動人心。《Step Out》《Far away》《Stay Alive》《Wake Up》,每個詞都指向明確的方向:跳出白日夢,仔細認真地清醒地感受世界。雖然我知道真實與幻想間的界限並無那麼明晰,但聽到這些曲調詞語,依然想,我應走出這裡,見所未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