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东方快车谋杀案/火车谋杀案/AgathaChristie'sMurderontheOrientExpress

7.3 / 47,188人    128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Paul Dehn 艾嘉沙克莉絲蒂
演員: 亞伯芬尼 洛琳白考兒 Martin Balsam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森菇涼

2017-02-26 08:18:01

東方快車上唯一清醒的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偵探在東方快車上的頭等包廂經歷了一起謀殺案件,並且介入調查,他發現的證據有一封沒燒乾淨的紙片、一塊繡有大寫字母H的高級手帕、一根通菸斗的鐵絲,女式睡衣和掉了扣子的列車員制服。死者被另一包廂的醫生證實是死於零點到凌晨兩點之間,那時剛好列車被困於大雪中間停運,周圍一片寂靜。他身上一共被刺12刀,入刀角度各不同、深淺不一,其中有三刀致命。

死者真名叫卡塞蒂,是一場震驚世界的綁架案的主謀。書裡面把這一段描寫穿插在偵探的推理過程中,比較符合人的思維發展過程,但是電影在一開頭就呈現了美國阿米斯特朗綁架案的畫面。那是非常顯赫的一家。美國阿姆斯特朗上校先生3歲的小女兒黛絲被綁架索要贖金,交了贖金之後小女孩還是被殘忍殺害。為此,懷著身孕的阿姆斯特朗太太因難產死亡,阿姆斯特朗先生舉槍自盡,阿姆斯特朗家的女僕因為被警方冤枉而含冤跳窗自殺。等於一次綁架案死了五個人。卡斯蒂找了人替自己頂罪,當頂罪的人不堪生命威脅而供出主謀時,卡塞蒂已經帶著錢逃之夭夭。電影把這個情節放在前面是比較合適的,而且是以定格的報紙畫面來呈現,可縮短時長,也會有一種緊張、好奇的氛圍。

由於這列車廂是封閉的,所以死者所在頭等車廂的12名乘客和1名列車員成為了嫌疑人。波洛偵探通過一個個的問詢,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比如德本漢小姐說自己沒有去過美國,但卻熟練地使用美音的一些習慣口語表達方式;那位孱弱的奧爾森小姐說自己是瑞典人、英語很差,甚至編造一些「瑞典式英語」的單詞,但她卻能聽懂偵探故意說出來的一些英語高級詞彙。還有很多的線索都是通過偵探的語言智慧套出來並且形成了一定的邏輯。偵探採用了腦補的方式把這些乘客帶入了與armstrong一案有關的人身上去,12位嫌疑人、12刀、12個人組成的陪審團,12個人的復仇計劃。

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案件,因為所有的嫌疑人都是兇手,都是為了復仇。

接下來的情節是電影補拍的,我覺得加地非常好。是12個人如何實施謀殺計劃。因為每一個房間都有兩扇門,一扇與過道相連,一扇與隔壁房間相連。哈巴特太太也就是小女孩的祖母房間與死者相連,那時的死者已經被之前下的藥弄得不省人事,他們一個接一個通過相連的門,每人刺了一刀。

有一個細節是第一個人進去前把燈關了,所以實際上他們每人刺的那一刀誰都不知道刺在哪兒,誰都不知道是不是致命的一刀,這就說明了他們做好了共同承擔後果的準備。電影加出來的這一段是特別精彩的。包括在刺之前對於自己心愛的人的告白。

最後偵探提出了兩個結局;第一個結局:列車上來了歹徒在午夜謀殺雷切特之後趁著大雪逃下了車;第二個結論:頭等車廂的12位乘客處於報復的殺人動機,每人都刺殺了死者。

其實我認為電影甚至是原著都沒有對死者的真實身份有一個明確的證據,這在今天來看所有的一切都是偵探的猜測,而不具有法律效益。但我想,這都不是作者或者導演想表達的重點。這是一種群體與個體之間的衝突。哪怕是被殺者罪有應得,但12個人的謀殺團體也只不過是同態復仇、以暴制暴。有人說這是一件充滿人性的案子,但我覺得偵探選擇這樣一種結論,他是明白,他無力對抗這個謀殺集團。之後警方介入,圖省事的原則他們一定會接受簡單的方案去處理。一個精明睿智的偵探,這趟東方快車上唯一清醒的人,本著真實公正的原則,此時面對的,只能是個體的悲哀。

轉身走了——一個孤寂的背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