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非非馬

2017-02-28 04:52:02

愛樂之城為何能橫掃全球近200大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

2月12日晚,《愛樂之城》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原創歌曲、最佳攝影等多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自去年9月在威尼斯電影節作為開幕電影首映並大獲成功之後,《愛樂之城》迄今為止已在全世界獲得大小183個獎項。

金球獎七提七中,英國電影金像獎5項大獎,如今的奧斯卡大獎。

影片的編劇、導演,現年32歲的Damien Chazelle最終獲獎,成為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獎得主。

而《愛樂之城》也已經打破奧斯卡史上提名最多的歌舞片《歡樂滿人間》當年所創下的13項提名紀錄。

為什麼,《愛樂之城》能夠橫掃威尼斯到奧斯卡,在不同趣味與價值取向的影展、影評人和影迷群體中,獲得如此廣泛而一致的好評?

2

我以為,除了電影本身確實有其魅力之外,也是影片誕生得恰逢其時,這部講述希望與夢想的追夢電影,連同這部電影本身的拍攝遭遇和經歷一起,在當下世界政治格局動盪不安、全球經濟整體頹靡、人心渙散動力不足之際,給了好萊塢、給了全世界,一劑及時的雞血。

LA LA LAND, 簡譯,「愛樂之城」,又或者,「夢想之城」,在英語中,它指「現實之上的理想之境,苦澀生活之外的夢幻之城」。「LA」, 同時也是,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夢工廠——好萊塢所在地洛杉磯 Los Angeles的簡寫。一語雙關。

相比螢幕上曲折的逐夢故事,《愛樂之城》能夠拍成、並拍出現在的製作規模與水準,本身就是一劑勵志雞血,用導演Damien的話說,非常surreal, 超現實。它呼應著好萊塢素來偏愛的螢幕題材:夢想家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排除現實險阻,最終夢想成真。簡單說,它是「美國夢」的一曲謳歌。

這是好萊塢和它的所在地洛杉磯,乃至整個美國,長久以來持續向全世界輸出的一種價值觀。如今,這也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一種價值觀。奧斯卡的獎項肯定,不過是一個風向標與價值引導。至於對此如何評價,此處暫且不表。

在本屆奧斯卡提名名單里,《愛樂之城》的風光無兩與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賽事》的顆粒無收,是從正反兩面印證著這一價值觀在這個語境中的「政治正確」。

顯然,《比利林恩的中場賽事》對美國夢、美國國家主義以及諸多美國現實問題的解構與批評,是不受歡迎的、甚至是遭普遍排斥的。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好萊塢的電影語法,不歡迎李安這樣一個外來文化者的解構與重新定義。

即便是對於全球的影評人和影迷來講,螢幕上下的雞血與傳奇,在艱難時世里,也顯然比冷靜、理性、苦澀的現實批判,更讓人願意接納。何況,電影對很多人而言,一個重要的功能,本就是造夢。好萊塢工業體系作為一個整體,正是架構在這樣的價值基礎之上。

如著名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所言,好的商業電影,就是讓觀眾走出影院後,覺得生活還很美好,還有希望。

所以,我早早就預測,《愛樂之城》必然會在接下來的奧斯卡上,獎項開掛。

頹勢中的好萊塢,正等不及地要給「傳奇」一個表彰,為這「傳奇」再添「傳奇的一筆」。

3

《愛樂之城》能拍出來,確實不易。

引用《好萊塢報導》的說法,「歌舞片,尤其是爵士歌舞片是一種幾近消亡的類型片。」

2002年,歌舞片《芝加哥》口碑票房雙豐收,在奧斯卡一舉奪得最佳影片等6項大獎,是歌舞片最後的一次高潮。之後,可說的還有《悲慘世界》。但別忘了,這兩部電影,都有長盛不衰的音樂劇托底,本身就有一定的粉絲基礎。

而《愛樂之城》,卻是一部全新創作的、反映當代現實題材的歌舞片。所以,六年前,當新人Damien拿著劇本和已經寫好的曲目,四處尋找投資時,處處碰壁。好萊塢的片廠們,不是不喜歡這個故事,不是覺得那些歌曲不夠動人,但沒人願意冒風險。

好萊塢它從來既是夢想家的天堂,不乏很多夢想成真的瘋狂故事,也從來都最勢利、涼薄,它只認結果。新人Damien懷揣著劇本與激情,四處敲門,卻只找到100萬美元的投資預算,並且,投資片方還對他提出了極其苛刻的大幅改動意見。但那不是Damien想拍的故事。這樣的理想實現,需要兌付的成本太高、代價太大,無異於一次廉價的變調銷售。不願做此犧牲的Damien, 決定先放一放這個項目:「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電影裡,你總要找到辦法push forward。」

Damien遂啟動了相對更易操作的《爆裂鼓手》,投資更小、切入點更小、題材也更受片廠認可。

最後,這部影片在奧斯卡獲得包括最佳男配、最佳剪輯、最佳混音等三個獎項,也為片方帶來了優異的投資回報率。這份亮眼的成績單為Damien繼續《愛樂之城》的項目打開了一扇門。

而最初那段經歷——幾乎絕大部份夢想家在追求夢想實現的過程中,都曾經歷過的掙扎、受挫,顯然深刻地影響了彼時壯志未酬的Damien。

《爆裂鼓手》和《愛樂之城》中,都反應了夢想家在追求夢想的路途中與現實以及自我的角力。

Damien自己也說,在兩部電影中,放入了很多自己切身的經驗與體會。並且,它還揉入了兩位男女主演Emma Stone(石頭姐) 與Ryan Gosling(高司令)早年初入行時身為小角色的經歷。

Emma15歲隨母親到洛杉磯,第一年裡,少女如她經歷了很多失敗的試鏡,遭受到很多打擊,她時常剛剛開始表演,甚至一句台詞還沒說完,便被喊停。這些被加到了電影中。

而影片中Emma另一個試鏡故事,則來自高司令早年試鏡的一個經歷:他在這邊誇張用情地表演,選角導演卻在那邊廂打電話,安排自己的午餐。場景之尷尬,難以言表。

好萊塢電影工業中的很多人,不管是後來成為大角色的,還是仍沒有成為大角色的,應該都能從片中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罷。

4

關於追夢的題材,其實向來更容易和每個觀眾間搭建起「共情」的連結,誰沒有、或者不曾有理想呢?

在Damien目前的兩部代表作里,《爆裂鼓手》更憤怒,更有爆發力,更突出個體在內外強壓下突破自我成長的極限;《愛樂之城》更溫情、浪漫,更強調人在現實困難面前的不放棄與夢想堅持。你也可以說,這是非殘酷青春題材的青春片。

只不過,頗有意味的是,兩部影片的結局雖然都是主人公實現了夢想,但愛情,卻都不例外地處在了為夢想而被犧牲的位置。這,或許與這位男性導演的個體認知有關。當然,也符合他不落俗套的自我要求——拒絕將影片結束在一個傳統的好萊塢happy ending中。

對觀眾而言,一個苦澀酸甜、帶有遺憾的不圓滿結局,確實更讓觀眾有回味空間。但進一步深入分析,也可以說,它其實也客觀上反映了現代社會很多男性的人生價值觀:在理想/事業面前,愛情,永遠是第二位的。

在《爆裂鼓手》中,這一點被年輕的男主角直截了當地說了出來;而在《愛樂之城》中,男主角是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去成全了女主角對夢想的追求,因而充滿了一種男情聖的自我犧牲感與愛情崇高感——雖然,在我看來,在這兩人的關係里,這種犧牲完全沒有必要,很有為犧牲而犧牲,為苦澀而苦澀,為遺憾而遺憾之嫌。

顯然,更有理想主義的藝術家氣質、更富激情與浪漫情懷、更懂得女主精神追求的的高司令(Seb)要比Mia後來找的成功商業男,更適合她,也更像她的精神伴侶。

愛情是不是必需品,也確實不必要非排在第一、但,也沒有必要刻意排在第二、更沒有必要刻意地將愛情與事業作人為對立。不論對於男人還是女人。一切,只關乎如何平衡。一如人如何去平衡理想與現實。

如果說,我對《愛樂之城》有什麼「非議」的話,它結尾處對愛情的處理,就是了。

5

題材是《愛樂之城》大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導演Damien在電影上的天分、影片本身在各個層面上的優質,也是它之所以如此成功不可或缺的原因。

拍攝一部歌舞片其實難度很高。劇情設計、對白設計、人物表演、歌曲、舞美、戲服、佈景,以及最後的剪輯節奏,都必須按照音樂的節奏來,要和音樂搭調同步。如果拍一部普通電影就夠複雜,拍一部音樂片,難上加難。但是《愛樂之城》在以上各方面都做到了上乘。並且,它還出自一位年輕導演之手。這也符合好萊塢對「造夢」與「傳奇」的需求。

更為難得的是,Damien開創了歌舞片的一種獨特調性與氣質,它既尊重歌舞片的傳統,處處流露對經典的致敬,從歌舞設計、人物造型設計、佈景舞美到後期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它同時又十分現代、接地氣,還不乏對洛杉磯現實的調侃,比如影片開幕的大堵車、誇張喧譁的派對、對明星的追逐與崇拜等等。

這讓影片帶有一種濃濃的「舊式」(traditional)理想主義氣質、浪漫氣質(比如極其唯美的星空之舞),同時又十分的「當代」(contemporary)。

這種在電影語言的傳統與創新之間所做的平衡與結合,呼應了影片在夢幻fantasy與現實reality的主題之間所做的平衡。這種重合,不得不說是Damien的天才之處。

這位電影營養汲取自電影黃金時代,深受法國與美國新浪潮電影影響,同時又激情四射,才華橫溢,並懂得如何與現實角力的年輕導演,的確有可能成為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獎得主。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非非馬」。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