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火線勇氣--Courage Under Fire

生死豪情/火线勇气/生死豪情

6.6 / 59,758人    116分鐘

導演: 愛德華史威克
編劇: Patrick Sheane Duncan
演員: 丹佐華盛頓 梅格萊恩 盧戴蒙菲力浦 麥可莫瑞提 麥特戴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福爾魔歌

2017-02-28 20:38:26

海灣戰爭版「羅生門」|她救了下屬的生命,卻被他們無情拋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盤點2016年最令人血脈僨張的電影,《血戰鋼鋸嶺》一定排得上號。影片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因為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生命,而成為第一個拒絕持槍卻獲得榮譽勳章的士兵。在冷酷無情的戰場上,誰都無可避免地依賴戰友,卻很少有人有勇氣象戴斯蒙德那樣捨己救人,甚至為救戰友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凱倫·華登正是這樣一個為了掩護下屬而壯烈犧牲的女軍官。
 
凱倫·華登是電影《生死豪情》的女主角,也是一位極具勇氣的女性。然而影片並不止於歌頌英雄在面臨生死時的英勇無畏,更通過剖析人性在戰爭中的喪失與回歸來探討什麼才是戰爭中真正的公正與勇氣。作為第一部以海灣戰爭為題材的影片,《生死豪情》講述了在科威特的伊軍佔領區,裝甲部隊指揮官納森尼爾·沙林上校誤下命令擊毀了己方的坦克,戰友鮑德溫等人無辜犧牲。

內心備受煎熬的沙林上校被調回華盛頓,奉命調查已故女飛行員凱倫·華登拯救被困士兵的事件。如果審核無誤,華登上尉將成為第一個被提名授予榮譽勳章的女性。然而隨著沙林上校抽絲剝繭的調查,華登上尉死亡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影片開頭僅用了短短5分鐘就真實地還原了海灣戰爭最後階段的「沙漠軍刀」地面進攻行動。從武器裝備以及代號「美洲獅」、「軍刀」等細節來看,沙林上校指揮的團隊很可能就是擔任突破戰鬥巡邏任務的第2裝甲騎兵團(現為美國陸軍第2騎兵團),當時從屬於總兵力接近8萬人的美國第7軍。而他們的對手正是共和國衛隊最具戰鬥力的伊拉克真主師。
 
美軍M1A1坦克裝備了高性能的火控系統和熱成像儀,火控電腦
伊軍T-72坦克只有第二代微光夜視儀,夜間最大探測距離不超過

由於伊軍的坦克依託掩體實施隱蔽射擊,被稱為「薩達姆天氣」的沙塵暴席捲整個戰場,加上鐵絲網與地雷的阻撓,即使擁有先進的火控系統和熱成像儀,美軍地面部隊還是迎來了極為慘烈的戰鬥。可以說,沙林上校在戰場上的失誤取材於海灣戰爭的真實事例。因為在海灣戰爭期間最激烈的「東73戰役」中,驚慌的美軍就先後打爆了自家的5輛M1A1坦克和4輛M2戰車。
 
20世紀最後一次坦克大戰——東73戰役

然而,在這部將近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導演愛德華·茲威克並沒有將大量篇幅放在戰爭場面的描寫上,而是再現「羅生門」的敘事手法,通過沙林上校的視角將被戰友拋棄的女英雄的事蹟逐漸還原真相,也將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裂變進行了無情的剖析。
 
在軍醫伊阿里歐和士兵莫菲茲的口中,華登上尉分別成了果敢的女英雄和懦弱的膽小鬼。事實上,即使莫菲茲不服從命令並打傷了她,即使下屬們也對她的命令產生質疑,但當救援飛機到來的時刻,華登上尉還是大喊著「快走,我來掩護你們!」實現了她對自己、對戰友的承諾。

由於怕被事後追究,莫菲茲上飛機後就謊報上尉已經死亡,其他人也選擇了集體沉默。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這個掩護大家撤退的女人被凝固汽油彈的火海吞噬。

然而,苟活者總是難以擺脫纏繞在心中的夢魘。同沙林上校用酗酒來減輕痛苦一樣,虛弱的艾特梅耶爾躺在病床上求死,莫菲茲撞上了呼嘯而來的火車,軍醫伊阿里歐只能用毒品來麻痹自己。值得一提的是,飾演伊阿里歐的馬特·達蒙為了表演出吸毒者真實的狀態,通過節食和每日跑步13英里(約20公里)最終在100天內成功減重40磅(約18公斤)。


馬特·達蒙在影片前後驚人的體型變化
 
當時尚未成名的「呆萌」全憑一己之力減肥,導致紊亂的身體機能在兩年後才恢復正常。但他在影片中體現出的敬業與演技令他獲得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史蒂文·史匹柏等名導的青睞,因此才有了出演《造雨人》(1997)、《心靈捕手》(1997)和《拯救大兵瑞恩》(1998)的機會。
 
凹陷的雙頰,痛苦的神情,伊阿里歐隱藏在心中的不安與內愧疚終於在沙林上校的不懈追問下傾瀉而出。對於同樣背負著沉重包袱的沙林上校來說,他能切身體會人在生死存亡時刻的渺小與脆弱。於是,他下決心要將華登上尉犧牲的真相公之於眾。因為只有說出了事實,人們才能真正地尊敬她和每一位為國犧牲的士兵,而不只是崇拜英雄頭頂的光環。
 
「前進,去正確地指揮,謹慎地參謀,時刻保持警惕,深思熟慮地判斷。還有,更重要的是用你們全部的身心,全部的靈魂和全部的勇氣去保護你們的下屬和美利堅合眾國。」 凱倫·華登用她的生命踐行著畢業典禮上的誓言。沙林上校也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不顧軍隊的形象和自身的前途,向《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和鮑德溫父母袒露了自己誤殺戰友的真相,並得到了鮑德溫父母的寬恕。

正如影片英文名「Courage Under Fire」所詮釋的另一層含義,只有面對事實、承認事實才是最大的公正和勇氣。雖然電影中的「羅生門」已經結束,但是現實中的羅生門卻在不斷上演。當時的美國政府將其在海灣戰爭中的行動美化為「絕對地維護正義」,並強調「高科技轉變了戰爭的嚴酷性質」。然而只有上過戰場的人才知道那裡只有一場又一場的殊死搏鬥和無數血肉橫飛的屍體。
 
根據美國國防部公佈的資料,海灣戰爭中美軍傷亡1143人(死亡

即使是影片本身刻畫了可歌可泣的美國英雄形象,並無處不在宣揚他們所重視的人權與生命,但是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權乃至生命會被珍惜嗎?他們也會英雄般地死去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海灣戰爭期間著名的「死亡公路」事件。美軍對從科威特撤兵的伊拉

反觀我們國家的戰爭片,從新中國建立到「文革」前,中國戰爭片也曾成功塑造了一大批理想化的、充滿浪漫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高呼「向我開炮」的王成以及面對日偽軍飛機大炮輪番轟炸卻頑強抵抗打不死的狼牙山五壯士。

《董存瑞》(1955)/《狼牙山五壯士》(1958)/《英雄
 
同樣都是強調英雄和集體主義,那些「高大全」和「臉譜化」的英雄形像在近些年較火的《亮劍》、《士兵突擊》和《集結號》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個性、更加真實豐滿的血性男兒。這些影視劇的選材立意和敘事風格也逐漸有了好萊塢大片的感覺。

《亮劍》(2005)/《士兵突擊》(2006)/《集結號》(

不過,對於觀眾來說,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片和「美國式」戰爭片同為主旋律影片,所受待遇卻一直有著天壤之別。事實上,不管那場戰爭的起因是否正義,是否愚蠢,美國人都可以把它拍成一部大義凜然的愛國宣傳片,這種不仔細甄別還真難以發現的套路是很值得我國宣傳部門好好琢磨與借鑑的。

福爾魔歌帶你窺探神秘莫測的光影世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