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梅館小姐

2017-03-03 06:44:40

故事擰巴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戲,為了尋那一方高於現實的夢想,當歌舞片的故事走向開始迎合現實性,當甜美核心嫁接了個傳記片的結尾,這樣的擰巴是想表達什麼?~~

鍾愛這樣的故事,它有勇敢而純粹的結局,在這裡,我願意、我敢說為了愛你放棄夢想。

以下貼上精準影評

奧斯卡頒給了「政治正確」? 《月光男孩》獲獎背後的資本力量

2017年03月02日20:41 華夏時報

吳小曼

剛揭曉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被吐槽最多的就是它的頒獎烏龍:錯頒「最佳影片獎」,把《月光男孩》頒給《愛樂之城》,而頒獎典禮脫口秀中貫穿始終的「政治調侃」,則被認為是奧斯卡有意把獎項頒給了「政治正確」。

「奧斯卡」所代表的政治正確性

奧斯卡有政治「傾向性」嗎?這是多年來國內媒體喜歡探討的話題,原因在於中國電影(23.790, 0.03, 0.13%)多次沖頂「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不得,影評人通常認為奧斯卡作為好萊塢電影的風向標,而「好萊塢」又一直在輸出美國價值觀,那麼奧斯卡的政治性傾向也就不言而明,但近年來好萊塢影片的質量卻在下降,除了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對觀眾的分流外,其背後深層的原因還在於美國政治結構在發生變化,美國價值觀也在出現分化,而好萊塢所代表的「先進文化」與「政治正確」已經與主流入群的精神需求發生矛盾,從梅麗爾·斯特里普在金球獎上對特朗普開炮到奧斯卡頒獎禮上主持人對特朗普的調侃,基本上可以看到好萊塢所代表的文化勢力與它背後的「金主」,都是「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倡導者,這有助於「壟斷資本」與「自由意志的資本主義」的全球推進,今年「奧斯卡」把最重要的大獎頒給《月光男孩》,很多影評人認為這是美國「膚色的勝利」,這其實是美國資本主義內部已經在發生革命,反映在娛樂產品上就是「個人自由」替代「保守自由」。

很多人不明白《Lion》為何落選?而今年被質疑最多的就是,獲獎影片無論是《月光男孩》還是獲得多項獎提名的《愛樂之城》都不足以進入「奧斯卡序列」,影評人只能從「政治正確」來解讀評委們的選片口味。

好萊塢的意識形態變化

歐洲幾大電影獎項的評選標準多傾向於「藝術電影」,而奧斯卡則定位於技術與商業進步帶來的電影工業的革新,電影本身就是造夢,所以「好萊塢」就是「夢工廠」,電影就是滿足慾望的「幻象」,而慾望就是推動資本主義不斷擴張的原動力,作為「先進文化」、「個人自由」的娛樂文化載體的「好萊塢夢工廠」自然承擔起了「人性解放」的生產大旗,他們對於人的物化、性的商品化等不遺餘力,而這種物化的「個人自由」恰恰與美國傳統的「自由價值」發生分歧,反映在獲獎影片上就是代表傳統價值「神性之愛」的《血戰鋼鋸嶺》與「神性之愛」衍生出的「人道主義」影片《Lion》則受冷遇,而代表「人性之愛」、「個人自由」的《月光男孩》、《愛樂之城》等影片受到青睞。《愛樂之城》不僅是講夢想與愛情的抉擇,也是對「好萊塢」電影之夢的致敬,這種互為映照,互為「幻象」的影像處理也是在為「電影存在」正名。

《愛樂之城》的故事發生在洛杉磯,寂寥的小演員米婭的夢想是當歌舞演員。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系絲綢領帶的爵士鋼琴師,對藝術有著近乎潔癖的追求。他想開間俱樂部,但他所痴迷的音樂更適合博物館,幾乎沒有人會願意花錢去聽。為了生存,他違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樂隊,在尖叫的觀眾面前擺弄音樂合成器。兩人在這座城市裡遇見彼此,為了夢想歷經磨難,而為了理想卻最終放棄了愛情,看似有些憂傷,卻因為兩人的成功又衝淡了這層惆悵,從而打破了好萊塢圓滿結局的套路,這更符合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一切都不重要,唯有「自我實現」才能填補內心的空洞,而悖論的是當一個需求被填滿時又會有新的慾望與需求湧現,這就註定人與人的相遇都是過客。沒有永恆的東西,這正是美國猶太-基督教文化遭遇世俗主義的深層危機。

美國傳統文化的危機

從同性戀、跨性別、色情電影逐漸從邊緣進入主流,可以看到電影通過商品形態對年輕人的觀念的重塑。它們正在悄然改變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在美國「同性戀合法化」、「根據性別入廁」的提案里,來自哈佛、耶魯等大學的學生都非常支持,他們也稱其為一種「進步文化」,這無疑會稀釋美國的主流文化。

特朗普首席顧問班農曾在與人類尊嚴機構創始人班傑明的對話中談到美國的資本主義危機,在他看來它更是猶太-基督教的西方世界的根本性危機。

目前對猶太-基督教開明資本主義形成壓力的是美國另外兩種資本主義,一種是裙帶資本主義一種是自由意志資本主義的客觀主義學派,班農把這種資本主義稱其為「安·蘭德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正好將推崇「個人自由」的娛樂文化作為意識形態,對年輕人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這兩種資本主義合力正在形成一種對美國開明資本主義的顛覆性力量,它表面上是「美國多元文化」的進步,黑人導演、同性戀題材等逐漸獲得主流認可,但其實是「裙帶資本主義」與「安·蘭德資本主義」不斷推動的結果,而《血戰鋼鋸嶺》所代表傳統價值的電影雖然票房與口碑都很好,但卻難獲大獎,就在於貪婪的「安·蘭德資本主義」不像開明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是讓資本惠及人類而不是把利潤當作目的,人不過是手段,所以用慾望刺激消費的資本動機與流行文化對人性慾望的釋放正好互通款曲,這就是目前發生在歐美的一些變化。

包括美國茶黨運動,歐洲也在發生茶黨運動,目的就是為了捍衛互為表裡的美國的傳統價值與美國開明資本主義,班農認為只有開明的資本主義才能惠及大多數人群,而「裙帶資本主義」與「安·蘭德資本主義」都只是為少部份人利益服務,而目前好萊塢與華爾街的菁英們都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他們自然會推動「多元文化價值」,也就是資本的「國際主義」。這種商品「全球主義」包裹上「自由的外衣」,無非是把需求、慾望換上夢想、愛情的外套。一切美好又轉瞬即逝,因為螢幕呈現的短暫替代性終究只是「幻象」,但它對於每一個個人來說又非常重要,因為它在應和著我們的個人慾望,讓我們感受到「存在」的價值,但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但不都是有益的,這就是消費品的共通屬性,讓人難以擺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