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Ikbear

2017-03-05 16:41:36

音樂、夢想與愛


第一次看到堵車堵得這麼歡樂,我就知道這不會是一部很嚴肅的片子,所以早已把網上流傳的各種關於神聖夢想和愛情的評價拋之腦後,反而更加輕鬆,更加專注於內容本身。這種一開始就安排好的氛圍奠定了這部電影的浪漫基調,以及音樂劇特有的歡樂屬性。和其它音樂劇不太一樣的是,《La La Land》不僅表演音樂,還教了我一些關於音樂本身的東西。

一直以來,我最喜歡的樂器是鋼琴,其次是薩克斯,自然也喜歡聽純鋼琴和純薩克斯音樂,爵士中融合的鋼琴聲和薩克斯讓我難以集中精力去感受。男主對爵士樂的熱情讓我對爵士有了一種新的認識:爵士代表著不同類型音樂的融合和包容,甚至是對原版音樂的改進(甚至誤彈),以及對這種融合帶來的衝突和妥協的平衡。爵士樂起源於紐奧良一個小旅館,人們蝸居在裡頭說著五種不同的語言,唯一的交流手段就是爵士樂。而交流則意味著不可避免的存在衝突和妥協,特別是在講著不同語言的人之間。

人們喜歡音樂,不僅因為它帶來了愉悅的享受,也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共同的交流介質。當現場所有人都寄託演奏者來表達情感、宣洩情緒的時候,他們相互之間不需要直接交流就達到了某種程度的表達,這種表達彷彿讓對方明白了自己是誰,為什麼而愛,又為什麼吶喊。音樂是一種超越人類語言的交流方式,是一種高級抽象,而爵士樂既是一種更接近人類語言交流的初級抽象,也很好的保留了這種融合、包容、衝突和妥協的痕跡。確實,我們本來就既衝突又必須妥協才能生存下去,各流派之間本身就不同又何來好壞之分?

《La La Land》本身是一部關於夢想的音樂劇,這是它的一個重要主題。這個關於夢想的故事,沒有《月亮與六便士》的偏激,也不讓人聲淚俱下,是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新意的故事。兩個追求不同夢想的相似靈魂,能夠相逢便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羨慕不已的浪漫,更別說一次次偶然相遇,簡直是從天而降的機會。現實中我們雖然還是得相信兩個擁有相似靈魂和夢想的人最終會走在一起,但你無法保證會在什麼時候走在一起。等待嗎?還是被安排?被安排的人會相信嗎?雙方還沒來得及相信就開始相互拷問和考驗了。

但這個沒有新意的故事是為平凡人講的,他們既非腰纏萬貫,也非才華橫溢,有的只是對某種領域的特殊熱情和追求,這也讓他們顯得自己是像是社會的棄子。只要稍微妥協,他們就可以得到牛奶和麵包,甚至更多。他們也確實這樣做了,在不被認可的時候,在要牛奶和麵包的時候。這樣的妥協,讓他們顯得更加平凡。

幸好,在一方妥協的時候,另一方會去提醒他別忘記了夢想。她雖然喜歡了爵士樂,也喜歡他原本不願意演奏的音樂,但放棄夢想的他,就像是被自己鄙視的放棄夢想的自己。那段伴隨著音樂的吵架,是對全片關於夢想很好的詮釋。對某件事物偏執的追求,到了鄙視另一種同類事物的程度,可以說是大愛,也可以說是狹隘。他會為了牛奶和麵包而放棄組建爵士俱樂部的夢想,說那是對她的愛,卻無法在吵架中認清自己和對方,寧願脫口而出用「你是個演員,你明白這些」這樣傷人的話來為自己辯護。這樣的吵架,是另一種平凡的表現。

劇中兩人道別,各自對對方說著「我永遠愛你」的時候,我相信那是真的,我感到自己被感動了。這種感動,不在於形式上,也不是因為「我永遠愛你」這幾個字老生常談的字。而是因為我明白兩個人如果真因為對方的有趣和夢想走在一起,真正認同對方所堅持價值的時候走在一起說出的「永遠愛你」是對這種價值和自己的承諾。這種永遠,是自己內心永恆的追求,不管當初有沒有遇見對方都存在已久。而對方,只是這種追求的載體。明白了這些,那麼分別並不意味著愛的消失和信仰的崩盤,該繼續的繼續,會妥協的終將妥協,反正我們也只是個平凡人。

公眾號原文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