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78,73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武束衣

2017-03-06 05:23:11

還在糾結「愛情VS夢想」嗎,自戀狂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話題撩撥

愛樂之城的導演厲害的地方之一,在於它能夠基於俗套的故事構架,在上面適度地放置一個議題,引起當下觀眾探討的焦慮感。
 
不是這個話題有多值得聊,而是它讓你覺得自己有參與意見的能力和企圖,內心的發聲慾望被迅速激發。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誇還是贊,聊理想,或曰夢想,聊生活或愛情的人都算是中了招。文藝愛好者們更加會忍不住問自己,如果是我,我如何選擇。

想從劇本寫法去猜測導演價值取向,本就有點緣木求魚。而往後的民間爭論,更演變成各自在維護自己的三觀而戰了。
  
並非指責導演在片中所放置的這些劇情邏輯是純粹迎合,是毫無思考的噱頭。他當然有自己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思考。但看他控制細節的分寸,它對歌舞場景調度的執著,顯然此人最大目的是首先把這部歌舞片拍出來,然後再論其他。安插進來的這個故事,顯然看起來夠「淺白」,容易參與,反而才比同類歌舞片具有了更強一點的商業性。
 



橫向比照

隨便挑個大個的早期文本看看,比如《雨中曲》吧!電影當然是經典,無論歌舞還是「即便在雨中,亦要保持歡快地歌唱」這樣的精氣神,都是非常質樸又能穿越時空的美,也記錄下了電影工業從無聲漸漸轉向有聲的關鍵時刻。但主線劇情能讓當今的諸位,產生多強烈的探討意圖呢?核心故事,或者說最大矛盾來自於黛比雷諾茲擁有好的歌喉,卻暫時沒機會通過自身實力成為明星,不得不給已經成名但嗓音非常糟糕(人品也糟糕)的女星作配音。只是在結尾,通過一個喜劇或戲劇化的場景,將真正未來巨星推到台前,劇情大逆轉,團圓。多年後的《下一站天后》完全重現了這個橋段(偏不聊林妙可)。

我們當然為女主角高興,感嘆金子總會發光,好像僅此而已,哪塊還能拔高一下?往下聊,沒法聊了。



 
畢竟觀眾內心會盤算過,有金凱利這樣一個愛她,尊重她,又完全了解其實力的人,她的出頭只是時間問題。女配好壞,女主真美,我們祝福男女主角找到事業或愛情彼此的歸宿。以及男主的好基友唐納德奧康納就那麼歡快地彈著琴唱著歌就行了。故事中的選擇,就是創造起伏的一場戲,不太涉及價值判斷。

倒是也可以打批判牌。在夢想的道路上,放個《芝加哥》這種,嗯,人性醜惡啊,媒體無良啊……然後咧?打倒萬惡資本主義!姐姐妹妹站起來!
 
總之愛樂之城不太一樣。劇本樹起了一些看來對立,但事實上未必在生活中真的完全對立的事情。他在概念使用上的曖昧,又會讓另外一部份人能夠從其他角度,去折射出對世界的看法。同時在細節上,文戲的資訊量其實並不低。

一些看似漫不經心的伏筆對應,都留下了嘴嚼和再度假設的空間。
 
 




完美結局

許多人為之感動的,最後一場華彩的平行世界歌舞大戲。我們先來確定一下,這是誰的腦洞?
 
很顯然來自女主角對不對?
 
因為切入視角就是她,彈鋼琴的畫面是首先從她這裡倒回到當年餐廳的。
 
更明顯是後半段,想像部份幾乎完全複製了女主現實中富足的生活細節,房子裝修都完全一樣,這點男主當然想不出來。畫面上也由於如此的完整對應,而讓人感慨萬千。但請注意這真的只是,女主基於自身「利益」的想法。腦洞中有個一閃而過的時刻。男女主角在酒吧里約會,約翰傳奇來找男主角,剛要張嘴,男主一揮手,那哥們就走了,從此,樂隊線完全被切斷。

後面發生了什麼事呢?男主陪著女主去巴黎,當然他依然可以歡樂地彈琴,而女主角成為大明星,這些一切都不變。只是男主角的酒吧,他所鍾愛的或者說他極其希望能夠自己經營的那家爵士酒吧呢?變成了,他們在婚後約會的一個場景而已。他們手拉手徜徉在街道上,偶然走進去,看著其他人彈著鋼琴,男主若有所思……
 
這真的是完美的結局嗎?
 
當然絕對絕對不是要批評,女主內心中多麼自私。在自己所想像的完美里,幸福當然也要靠自己定義的成功來肯定。但我們應該說,或許有另外一個腦洞:男主因為樂隊存了些錢,然後成功開了一間小酒吧,真的能讓更多喜歡爵士樂的人來聚集。女主角堅持演獨角戲,這當然是小眾的市場,所以他們沒那麼富,也沒那麼有名,他們的房子不會有那麼大。他們依然結婚,生孩子,晚上二人去老公經營的酒吧,夫唱婦隨……幸福的家庭有多種多樣,這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是不是依然莫名有點遺憾呢。
 
當然我們還可以再修正出更美好的結局:女主留在好萊塢,肯定一樣有機會紅。見面機會少一點,但是一有時間回來,一定去酒吧給老公捧場。老公說看你跟蜘蛛人傳緋聞啊,老婆說哎呀宣傳期都是這樣的,作為星屬理解一下。

好吧,或者男主照樣可以去跟著巴黎。但妻子大紅之後,他也可以因為有錢了,就把酒吧盤下來。老婆依然很忙,但是一有時間回來,一定去酒吧給老公捧場……
 
看,好像故事要都硬這麼發糖也沒意思了。因為這裡人物已經變成另外的狀態,受眾的想法恐怕也會聚焦於他們配不配上這種生活,真要評價就要放在另一個故事裡了。
 
所以明確一下這個小觀點:劇本沒有隨便一眼看上去那麼淺。證據就是,這個完美結局的,不夠完美。





概念遷徙

核心其實是想探討,這樣一個傷感的現實,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對台下的觀眾包含著什麼建議呢?

真的是前任無限好,永遠那山高嗎?

開玩笑說說此片不宜和現任同看,其實也就是網路傳播的段子。認真的這麼想,恐怕是於己於人都被看低了。
 
大家都該記得,他們大吵的那段戲裡,女主對男友開始安於搞樂隊巡迴而表達出不滿,覺得他在偏離自己的夢想。可在腦洞的美好結局裡,男主不依然就等於是放棄了夢想嗎?這會兒你就不管了?

所以也有些人立刻污名化女主角,認定她是虛偽的,矯情的。這件事,後面細聊。反正我不同意。
 
當然,我們不是硬要跟角色較勁,故事描繪人生,描繪成長,自然也可以讓原來的世界隨著前進而變大。角色可以學會妥協,學會寬容自己的不完美,任何時候也都可以說:「我之前確定目標是為了能夠讓我走到達到現在目標的階梯」,這都沒問題。甚至一些電影就是在拿這個做主題講事。
 
之所以我們經常爭論,往往是由於對一些詞或者概念的定義不同,於是很快就站成兩隊。「成功」在本片到底意味著什麼,「夢想」又意味著什麼,「夢想」有沒有包括「和所愛的人共度餘生」這個普世價值,包括這些概念在故事中有沒有發生變化。

在這些聽起來發音一樣的詞彙沒達成所指的統一之前,不太可能產生真正的共識。只不過,統一的過程,也是很有趣的。

劇中人經常因為深陷命運之中,顯得並沒有觀眾看得更遠,更清楚。

他們的故事,因而有價值。
 
所以一直會跟朋友們探討,這其實不是一部愛情電影,它不負責描繪愛情多美好,只是其中男女主角有戀愛劇情而已。也不是一部勵志電影,他們實際得到成功的方法在電影中並不體現。

它更多是表現了人在前行時,對於不同美好的取捨,以及銘刻下在自我迷失和徬徨的狀態中,相互欣賞、相互激勵的一些溫暖。
 
有些觀眾會從人物設定角度來判斷說,瞧這倆人各自狀態,即便沒有這一大段愛情戲,也應該會有成功的機會。所以他們根本不算是「放棄了愛情」才兇險地完成夢想,所以哀傷份量不重,不夠打動人。這已完全脫離電影觀看,進入到算命的範疇了。






相互成就

在本片中,除了即時的歡樂,他們相識的價值還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那就要看,劇情中用因果鏈鋪下去的大量橋段了。

稍稍整理劇情,就能清晰地看出,他們都成為了對方走向原本企圖達到那條路上的關鍵推動點。

最明白的一段就是女主在首演之後心灰意冷,沒接到試鏡的電話,包括知道資訊也表露出不想去。如果順著她這樣做,必然失去去巴黎的機會。在時間線上,去試鏡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存檔點,而這絕對是男主一手推動的。當然,也就在空間上把他們倆推得更遠,他們自己都明白這一點。

所以劇本沒法再寫細節了,只能螢幕一黑五年後。所有對於他們異地戀中企圖挽回戀愛存在,又或心灰意冷的劇情描述,都會破壞那個結局的失落和傷感,只能迅速地把結局呈現出來。

當然推動力不止於此。之所以有人找女主面試,是因為她演了獨角戲,選角導演正好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觀眾之一。她為什麼演呢?是因為男主角確實一直在鼓勵她。在片場閒逛時第一次就提到她可以這麼幹,在臥室裡第一次試演後說「去它的觀眾」,在大吵之前他依然這麼說。
 
齊澤克那篇文章里有指出,女主對男主,愛的主要不是他別的方面,而在乎於他是追求夢想的人。

所以當男主去樂隊努力賺錢時,她便認為他背叛了他們共同追求夢想這件事的約定。這份預設約定在電影世界中如此強大,連戀愛本身都必須屈居其後。他們不在一起,但如果都還是在追逐自己目標的同路人,這份感情依然會被各自認為值得記憶和尊重。

【這裡,在他們的愛情和她的事業之間是不存在選擇的:在一個悖謬卻又深刻地真實的意義上說,如果她要為和他一起留在洛杉磯而放棄她演戲的前景的話,那她也就背叛了他們的愛情,因為他們的愛情是從他們共享的,對事業的投入中生長出來的。】

個人很認同這一點。同時也明顯注意到,僅在獨角戲這條線上,男主表現出來的特質,並不是對女主演技的賞識,他此前根本就沒有看過她演戲。他會那麼熱忱地鼓勵她,是由於他覺得人就應該這樣,想要做什麼就去做!不要瞻前顧後。

翻譯一下,就是男主更中二。

所以他對那張凳子會那麼小心,他對酒吧的經營種類會那麼憤憤不平,但他就活在一個其他人對此熟視無睹的環境裡。她姐姐拿Miles Davis隨便開玩笑,老闆無法忍受他彈自由爵士。可是面前這個女孩聽得出他的好,儘管會直白地說討厭爵士樂,但她並沒有抗拒被他科普,甚至跟他去了爵士酒吧實地上課。男主所執著的、可能過時且無用的常識瞬間有了用武之地,這當然實在是上天的饋贈。

她甚至沒有真的看過《無因的反叛》,梗都接不住,太棒了!

女主顯然沒那麼自信,由於不自信而不夠堅定。而男主已經邁過了這一步,他對自己的評價影片秘而不宣,他只是堅信爵士本身足夠偉大,他剩下的工作就是去表現這點即可。然後他下意識在用自己的光輝照耀他人,逼著對方往前走。

他做到了。

我們回想之前酒會上的那位編劇同學,雖然介孩子被劇情設定為表現「社交場合好可怕」的重要幫兇,喋喋不休中有自吹自擂嫌疑,個頭也有點感人,說到底人家也只不過很宅地在講最近寫過什麼,有什麼覺得好玩的故事。本質上和男主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嗎?當然沒高司令帥。

所以這就是電影給你的世界。有主有次,有詳有略。



心理積累

再回到那場大吵戲,男主說出最傷人那句話之前,從表情上看得出是有片刻錯愕的。他並不是不知道目前隨著樂隊演出跟理想有背離,但他沒想到女主會如此咄咄逼人地指出這一點,把他迫到無地自容的一面。

他之所以會走這麼一步,在劇情中是女主給媽媽打電話透露出的緊張感,推動了他的自責。他發現自己之前過得太任性,於是選擇了做一個有生活責任感的男友,努力賺錢。片中並沒有明說他是不是用樂隊的收入來支撐女主的生活,但顯然從她開始專心籌備獨角戲,她就沒有去到處試鏡演龍套了。當然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他們也減少了相處時間。

在劇作上,我們明白也到了需要發生衝突的時刻。但女主畢竟不是那種「我要老公多陪我」的人,鋪墊如果不夠,反而會由於爆發突然而傷害人物。讓人覺得女主是否有些得便宜賣乖。或者是否太理想化了?畢竟別人可以說男主沒追求,可他現在甚至是在延後自己的計劃,來幫助你完成夢想哦。

之前的負面鋪墊只有兩處,二人幾乎沒有時間交流,以及演唱會現場女主被人流擠開時,她逐漸意識到這些音樂不對勁。

這還不夠,於是對話中相對巧妙地鋪了又一個伏筆。男主希望女主跟她一起巡迴,他覺得兩人應該多增加一些相處時間。這當然是為了解決戀愛問題的一個措施,但它同時也意味著一次進攻。劇本確實是哪裡都可以寫,可女主的獨立性,要隨著男主的活動而開始越來越小。而男主的活動,居然又不是為了原本的真正目的,只是賺錢(賺錢當然很好啦)。

兩個人是不是莫名其妙都在被什麼東西扯偏?基於這個防禦心理,女主終於開始來用質疑來刺痛男主了。於是爆發矛盾。

但結果是男主真的重新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女主在試鏡成功之後,甚至沒有試圖提一句「我們一起去巴黎吧?」,那也不是她希望看到的干涉。

所以這裡從來就沒有愛情與夢想的交戰,愛情就是使得讓他們更安於做追逐夢想的人,在導演看來,這就是成功。

女主用自己一部份的崩潰寫了血書,「請就這麼中二下去吧」。所以你看五年後的場景里,他依然一個人住,姐姐結婚了有孩子了,他自己給自己做飯,晚上去酒吧演出。

他做到了。




我執之中

最後想自提一下多年前寫個的一個話劇劇本,是基於另一個朋友的文本構想執行下去的戲中戲。里世界講了一個男生和一個原本不太熟悉的女同學,在公車站有過簡單的交談,隨後從高中到工作在八年的跨度里,偶爾交錯,然後又分開,似有情愫產生,但卻止步在溝通和猶豫里,因為始終在兩個城市。

而在表世界,兩個人一直在讀這個故事。看劇本的人不明白寫劇本的人創作這個故事的意圖。編劇有一段對意圖的闡釋,當然他後面自己打臉了。

————————————————————————————————————
男:你一定就得要這兩個人在一起嗎?表示某種眾望所歸?

女:能不能在一起不好說,可是你得把愛的情緒寫出來啊。他們兩個人倒底有沒有那種感覺。

男:有,肯定是有的。

女:那男的為什麼還要找女朋友,安安穩穩地結婚呢?

男:因為這個故事的關鍵不是在於愛,而是在於不愛啊。

女:你又把我弄糊塗了。

男:那次相遇產生了某種感覺,可當這種感覺還不足以支撐到他們產生愛意,就因為現實的約束而消失在各種美好的可能性之中了。也許男的應該再主動一點,也許女生說話不要那麼清醒而直接,那麼他們的相逢不會等到五年以後。再或者像我剛才說的乾脆不要碰面,讓這場意外的相遇變成機率的零頭。可沒有,命運精準而殘酷地選擇了這樣一個歷史時刻,讓一切都恰到好處地發生。

女:可是這並不代表相遇就產生了意義啊,什麼意義也都沒有。你製造了原因卻切斷了結果。

男:可生活的意義不也是這樣嗎?我們每天面臨著無數個突發和偶然,誰都在做著規劃,可誰也不知道會在哪一點忽然產生改變。也許決定我們命運的人正開著小車以50米每秒的速度接近我們,也許日後相知相交的好友不過是正從我身邊擦身而過的路人,也許我要和我生活圈中的某個朋友相伴一生,可我現在卻渾然不覺。

女:說到底你想表現人生的無常嗎?

男:說到底我想說的是,也許我們每分鐘,不,每秒鐘都在得到或者失去一些什麼,也許抓住了就不會留下遺憾,也許會留下更大的遺憾。可必須承認,生活中那些我們早已熟悉和習慣的,可能就是由完全不起眼的小事引起的新的可能性。

女:所以你要描繪這樣一段還沒有發生的愛情,相遇的沒有意義才是你要表達的意義。

男:並不是純粹的沒有意義,它雖然沒有改變生活,可是卻帶來了一種莫名的傷感和失落。
—————————————————————————————————————————



之所以說打臉,是因為現在這位男編劇頭頭是道地談論兩個人如何錯過是一種美。但在現實里,他所寫下的那個高中女同學是存在的,他一直記掛著她,卻並不知道她在哪裡,也不知道當年那場友好的談話對女方是怎樣的記憶。他創作出了將來的雲淡風輕,卻被此刻的思念折磨。

而本來標題說的是人不應該在電影裡太刻意去想自己的事,此刻想起自己寫過的劇本,仿若覺得好像是更懂這個故事一點,好像也是一種打臉。

打就打吧。




PS

看到某公號主編說到一個討厭的點,是女主成名以後回自己以前打工的咖啡館去,像當年明星那樣,買咖啡還堅持付錢,顯得很驕傲。

不禁也錯愕片刻,心得有多髒才能這麼看戲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