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國者行動 Patriots Day

爱国者之日/爱国者日

7.3 / 112,367人    133分鐘

導演: 彼得柏格
編劇: 彼得柏格 Matt Cook Joshua Zetumer
演員: 馬克華柏格 Dicky Eklund Jr. Michael Marchan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喵了個咪

2017-03-10 19:27:16

只要我們相互擁抱,恐怖份子必敗


《愛國者之日》是以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為原型拍攝的影片。2013年4月15日下午,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科普里廣場的117屆波士頓馬拉松終點附近突然發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上百人受傷。這三名遇難者分別是23歲來自中國遼寧瀋陽的波士頓大學研究生呂令子、8歲本地男孩馬丁·理察和29歲餐廳經理克里斯爾·坎貝爾。根據這一事實,導演彼得·博格以寫實的手法客觀呈現了爆炸現場以及抓捕嫌犯的過程,既譴責了恐怖份子的暴行,又弘揚了人道主義情懷。

為突出爆炸事件給波士頓人民帶來的巨大衝擊,導演採取了反襯的手法,在影片的開頭部份一片祥和,用平靜的鏡頭忠實地記錄了參與這場反恐怖事件人物的真實生活:纏綿的情侶、平常的早餐、馬拉松賽前準備,各色各樣的人在晨曦中散步、慢跑,相互致意。這一切與每一天的清晨一樣靜謐安詳。鏡頭跟隨馬克·沃爾伯格飾演的飾演警長湯米·桑德斯的視角,全程記錄了馬拉松賽事的進展。恐怖主義一是令人莫測的暗中行動,打破任何規則的、不擇手段的無限制暴力。當運動員陸續抵達終點時,突如其來的爆炸使得原本興高采烈地人們頓時驚慌失措,現場一片狼藉。在警長湯米·桑德斯的坐鎮指揮下,現場救援和指揮工作得以有序展開。州警和FBI迅速介入,根據目擊者描述和監控錄像,迅速鎖定該恐怖襲擊的嫌犯為26歲的塔米爾南·沙尼耶夫和19歲的喬卡·沙尼耶夫兄弟。在追捕過程中哥哥塔米爾南·沙尼耶夫被警方擊中後不治身亡,弟弟喬卡·沙尼耶夫則在一民宅後停放的小船里被警方抓獲。

作為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導演從波斯頓警察、FBI、州政府官員以及普通市民甚至受害者各個角度,呈現了上下齊心應對災難的精神狀態。湯米·桑德斯飾演的警長,從馬拉松賽前到最後的抓捕工作,帶傷全程參與,既展現了統籌指揮的能力,更展現了作為警察對恐怖事件的憤慨之情。在爆炸現場,為了現場取證,FBI要求警方不能移動8歲孩子的屍體,但警方認為不能讓一個8歲孩子的屍體孤伶伶的仍在那裡,於是一名警察便如一棵松樹般站立在旁邊,直至取證結束。當孩子的屍體被拉走時,警察對著孩子的遺體敬禮致意。在警察背後陽光的映襯下,一股濃烈的愛國熱情迴蕩在螢幕之間。在爆炸中受傷的一對情侶,雖然被分開送到不同的醫院,但是在警方的幫助下找到了彼此;雖然因為爆炸失去了下肢,但是在片尾的紀錄里,他們裝上了假肢,重新跑完了馬拉松比賽,體現了人類不畏強暴、永懷希望的不屈精神。本片雖然是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的高度再現,但是在細節方面,導演可謂費盡心機,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不同階層、不同工作、不同人種對恐怖事件的憤慨,從而為影片增加了不少魅力。

在影片的後半部份,導演藉助警長湯米·桑德斯的話,將影片的高度再次提升。湯米·桑德斯說:善與惡之間,壞人先進攻,好人也要想辦法反擊,而我應該怎麼做?當壞人向你進攻,你只需要使用一個武器反擊,那就是愛——那是唯一能夠打敗他們的東西。誠然,在面對災難威脅時,能夠讓人們緊緊團結在一起的,不是恐懼而是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深愛。愛讓我們人類相互支撐走到今天,也必將引領我們走向未來。湯米·桑德斯指出,該來的總會來,我們沒有辦法事先預防,但只要我們相互擁抱,恐怖份子必敗!

作為一部紀錄片,《愛國者之日》成功地再現了災難當日的現場,監控錄像與影片的結合更凸顯了事件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導演將故事情節和細節把握地非常到位,始終保持了良好的張力,扣人心弦而又極富藝術色彩。結尾部份對真實人物的訪談,更是緊扣主題,弘揚了主旋律,為影片加分不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