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基頓不抹口紅

2017-03-12 11:01:09

從《雨中曲》到《愛樂之城》:舊日佳作一種


「......我們試著創造某種魔力與歡愉,你知道,這就是你在那裡做的事。你跳出愛,你跳出歡樂,你跳出夢。」 ——吉恩.凱利 在北美一路高歌的《愛樂之城》並沒有躲過中國觀眾的質疑,自上映後評論愈發兩級分化,其致敬與懷舊屬性更成為爭論熱點:不過複製幾個經典鏡頭,就有資格被譽為懷舊佳作嗎? 私以為那些猜謎式場景重現不過是為迷影們準備的開胃小菜,影片懷舊氣質最外化的顯現,《愛樂之城》真正成就在膠片和寬螢幕下的返璞歸真:導演達米安.沙澤勒諳熟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魅力,執意在今天重現獨屬那個時代的舊日佳作。 開場一曲Another Day of Sun就已張揚宣告對舊時代的回歸。它恰是還原了鼎盛期麥克梅對大場面的偏好,長鏡頭盡收歌舞也符合曾經的習慣。而令筆者徹底淪陷乃至渾身戰慄的,是感受到沙澤勒賦予這個場景的情緒化——他如何透過精準的場面調度傳達出一股強烈、毫無緣由但又令人信服的歡愉。這種情緒化打敗了嚴密邏輯,打敗了寫實主義,打敗了深度思考,剩下厚實的情感輸出。正如《雨中曲》裡吉恩.凱利在雨中起舞,打動觀眾的不在深刻的現實反思、豐富的內涵,卻是一個人試圖傳達的收穫愛情的快樂情緒。 那時,彷彿整個影院都戀愛了。 這種情緒化敘事幾乎支配了《愛樂之城》剩下的場景:燈塔俱樂部的交心、天文館的浪漫、結尾幻想的思緒百轉.....許多觀眾詬病老套直白的故事線,但不得否認它工整完整,節奏沒出大問題。和「講什麼故事」同樣重要的是「怎麼講故事」,《愛樂之城》在前者上及格,後者上堪稱優秀。個人十分認同好電影要有「浸入感」,龐大的世界觀設定,或快節奏的故事情節,可以形成「浸入感」。 而《愛樂之城》的浸入感在,情緒化敘事支配簡單的情節,每一幕場景都是極具感染力的情感體驗,每一段情感體驗都令觀眾在深紅座椅上陷得更深。能做到這些的電影非註定神片,大概也能被稱作一種佳作了。 這種佳作尤讓人憶起那已成過去式的好萊塢黃金時代。在那裡造夢蒙太奇登峰造極,人們走進一場場情節簡單而情感純粹的夢,感受一次次情感衝擊。私以為沙澤勒此次懷舊最成功便在,還原了黃金時代老電影式「浸入感」。 「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給那些仍相信舊日好萊塢造夢魔力的人。 沙澤勒的懷舊還在他吸收了部份黃金時代的經典敘事邏輯,比如男女主角依靠巧合與「斗舞生情」的相戀。結尾處有一段幻想兩人另外可能的Epilogue,這種將影片高潮交給一段較長的、佈景多變的、脫離主線劇情的歌舞是黃金時代歌舞片常見手法,比如《雨中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篷車隊》等等。 儘管沙澤勒本人不滿於重複,而在片中加入些許現代的筆觸,比如相對縮短了歌舞場景的長度,比如影片的色彩效果和攝影質感是黑白或Technicolor時代做不到的,比如「有情人不成眷屬」打破了黃金時代浪漫故事的慣常套路....《愛樂之城》的核心仍是舊日好萊塢風味。它是近年最具誠意的致敬與懷舊之作。它向舊時代致敬,提醒人們情感體驗的純粹和可能性。 《愛樂之城》的致敬流於表面?《愛樂之城》不夠懷舊?我看不然。 (首發於SYSU嶺南人雜誌社公眾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