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uazang

2017-03-13 05:55:34

我想睡覺了,可以睡你床上嗎?


許久不下雨的西安,一下起來,就纏纏綿綿,像極了藏在深閨裡的怨婦。

街道上的行人很少,就算有,也都低著頭,自顧的地往前走去。我也一樣,埋著頭,走在雨里。我向來沒有撐傘的習慣,總覺得是種累贅。

日子很安靜,也很恬淡。曾經拒絕一個人的生活,現今卻也愛上了這種生活。我開始試著讓自己刀槍不入,開始讓自己變得冷漠、世俗而古怪。

(一)

有時候,明明在一個城市已經呆了很久,卻總會覺得陌生,似乎只有自己是個影子,茫然地漂浮,從來沒有歸宿,也不會有歸宿。

然後,就會想一些實在無趣的問題,比如: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一條狗的使命》中,貝利說:陪伴著他的主人(伊森),就是生活的意義。

雖然貝利經幾世輪迴,終於回到主人公伊森身邊。但貝利無論是在哪一個輪迴,都與它的主人惜惜相伴。因為在它,陪伴就是生存的原因。

第一個輪迴里,伊森救了它。於是,在那個本該充滿著陰鬱的童年,貝利的陪伴,讓伊森的童年充滿了那麼多的趣味。

第二個輪迴里,它變成了警犬。那個表面嚴肅無情的警察,其實是那麼的孤獨,渴望有人陪伴。貝利想法設法逗他笑,陪伴他,最後為了就她被歹徒所殺。

第三個輪迴里,它成了單身女青年的小可愛。那個最初將自己封閉在房子裡,只吃零食的單身女青年,將它當成唯一的陪伴和溫暖。

第四個輪迴里,它被拴在院子裡。它被買來就一直被拴著,一過就是好幾年。院子裡的夫妻經常吵架,它最後被拋棄了。

被拋棄也好,貝利也沒想著回去。它在路上走著,走著……突然,記憶回來了……它瘋狂地跑著,穿過麥田地,撲到了伊森的懷裡。

(二)

看完電影,有一幕印象特別清楚,在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

夜晚,警犬貝利徘徊在警察的房子裡,蹭著床周,眼睛巴巴地望著警察,嘀咕著:「我想睡覺了,可以睡你床上嗎?」

貝利實在不想回到自己的狗窩,他多希望夜晚也能陪著主人呀。主人答應了,貝利高興地爬上床。看到這一刻,突然會覺得生活好簡單,幸福也太容易。

這部電影有太多讓人流淚的地方。或許大多數人久而久之,逐漸麻痹。那顆最初的心,開始沾染塵埃,也開始變得束手束腳。

就像伊森骨折後,拒絕了他深愛的女孩;

就像伊森父親的咆哮,離家出走;

就像警察一個人默默地吃飯,沉默不語;

就像那對夫妻,吵不完的架……

每個家庭都好累,每個人的內心都好苦。要考慮的問題太多,想要得到的東西也太多。久而久之,就會不快樂,不那麼純粹。

(三)

當伊森要離開的時候,貝利默默地想:「人類真複雜,一直在做狗不能理解的事,比如離開」。

這部電影以貝利的視角作為切入點,所以與其說是貝利的反思,不如說是貝利對人類的反思。我們為什麼要不停地離開,不停地互相傷害呢?

在所有物種的天平里,人類似乎懂得最多,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高端;但同時,人類也失去的最多,情感越來越貧瘠,甚或鈍化。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最後一個章節,是「卡列寧的微笑」。在這一章,昆德拉突然拋棄了冷酷的筆調,變得溫情了起來。特雷莎在卡列寧安樂死後,也逐漸放棄了對托馬斯的猜疑和嫉妒,開始敞開對方,無條件的相愛。

也許,是因為在與動物相處的時候,能無慾無求,少點奢望,多點付出;也許,是因為動物心靈太過純粹,我們不忍傷害。


人類男女之愛對於人與狗之間存在的友愛來說(至少在最佳例證中是如此),預先就低了一等。人類歷史上這種奇怪的現象,可能是造物主始料不及的。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泰瑞莎不想從卡列寧那裡獲取什麼,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四)

小時候,家裡養過山羊。每天放學回家,我都拉著它去外面找草吃。日子久了,它就只認得我。

比如去上學,走了很遠,回頭髮現它在後面跟著我;比如早上起床,它就在外面「咩咩」地叫著……

它只認得我,而我認得許多人,許多事。

後來,母親說要賣掉它。母親把它塞在蛇皮袋裡,用繩子綁住,一拎。我跟在母親屁股後面,哭天喊地。世界上所有的悲傷都向我湧來。

然而終究無力回天。母親安慰我道:「我用買羊的錢,給你買衣服吧。」

當把山羊推向屠宰場。我坐在路邊的石頭上,山羊的頭不斷地抵著我,投入我的懷抱。它流淚了。它那雙滾圓的眼睛裡滴落的淚水,在往後的很多年裡,一直出現在我的夢裡。

回家時,手裡緊緊攥著母親給我買的新衣服。我的眼淚沒有了,甚至有了笑臉。

在動物與人類相處的世界裡,最可悲的也正是如此。因為動物只有它的主人,而人類卻擁有太多雜念,太多奢望;動物一心一意的付出,不求回報,而人類,卻常常在講求付出與回報比。

我想,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在固執地講述人與動物?為什麼那麼多讀者或者觀者,那顆似乎堅硬無比的內心,一瞬間被打垮繼而淚流滿面?

也許,是因為,這世界,無路多麼薄情。我們的愛,不會走遠。

就像貝利說的:「我想睡覺了,可以睡你床上嗎?」

是呀,唯有相守,我們才不會孤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