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辛普森:美國製造--O.J.: Made in America

辛普森:美国制造/O.J.:美国制造/O·J·辛普森:美国制造

8.9 / 18,806人    467分鐘 (5 parts)

導演: Ezra Edelman
演員: Bea Arthur Marcia Clark A.C. Cowlings David Gascon Robin Greer 彼得海姆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吃瓜

2017-03-13 08:20:08

美國式的悲劇


一直對辛普森案不夠了解,不理解為什麼一個案子能被成為世紀審判,帶來如此大的轟動。用了三天終於看完了,像是經歷了一個人的一生,從綠茵場上奔跑的少年到聲名大噪的巔峰巨星,再逐漸墜落,滑進深淵的全過程。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人矛盾的一生,更是伴隨著辛普森的半個世紀的社會激流。

看第一集時會懷疑這不是我以為的辛普森案,一個半小時都在講述這個「超級英雄」的產生,內心是有點迷惑的,但看到後面才會發現從他的成長、他的經歷、六七十年代的背景出發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為什麼一個英雄會變成魔鬼,理解為什麼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陪審團會判無罪,看到最後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五集的安排環環相扣,第一集他在南加大橄欖球隊聲名鵲起,創造一個個神話;從第一集結尾到第二集結尾,與妮可從相遇、結婚到矛盾衝突不斷升級,劍拔弩張;第三集妮可被害,所有證據指向辛普森,在輿論中引起滔天巨浪,最強逮捕全程直播;第四集刑事法庭精彩辯論,一個個證據被推翻,金牌律師團用種族主義轉移公眾視野,一切都檢方都越來越不利;第五集
宣告無罪,在民事法庭承擔巨額賠償,在佛羅里達頹廢墮落,因持槍搶劫終於入獄。

全片絕大多數都是當時真實的視訊資料,通過不同人的講述將這些視訊串聯在一起,令人驚嘆內容的詳實,講述的主體之豐富,從朋友、警方、檢察官、妮可姐姐、受害人榮的父親、檢方律師瑪莎·克拉克、到辛普森的律師團隊、兩位陪審員、搶劫案當事人等等所有人講述自己的看法,刑事法庭那裡你會感覺是二十多年後雙方的面對面的爭辯,你會從妮可姐姐的神情中感到痛心,也會為辛普森律師的嘴臉與伎倆而憤怒。但不得不承認立場的傾向性。此外,紀錄片裡的音樂運用得恰到好處,在洛杉磯的音樂會讓人如履雲端,審判時的音樂令人屏息凝視,看完之後再聽這些音樂讓人感覺壓抑到窒息,影片最後入獄的辛普森自白「Please remember me as a good guy」, 第五集片尾曲正以此命名,聽著片尾曲感覺可恨、可憐,又可悲。

第一集,O.J.在南加州校園年少成名,打破紀錄的一場比賽進行到最後主客場一起為辛普森加油,「誰還關心比賽的勝負,人人都愛OJ「,他成為歷史,成為美國橄欖球職業比賽史上最佳跑鋒,所有人為之瘋狂,他有天賦、有親和力、慷慨大度、笑容滿面、一次次在球場上帶來驚喜、創造神話,第一集每個人都在強調」Everybody loved O.J.」。片中隊友講到一個細節「打破紀錄後,他給球隊每個人買了一隻金製手環,在手環上他沒有寫2003(他自己的記錄),他寫了3008,因為那是整支球隊的衝鋒碼數「;成名後在飯局上看到從不認識的朋友的弟弟,會大力稱讚自己的朋友,輕而易舉地讓這位朋友的弟弟成為飯局中矚目的焦點;他會留在場地很長時間去滿足每一個簽名的要求,經常以簽就是幾個小時……看到一件件小事上體現出的他的細心、慷慨、親和,差點以為他真的是當時美國人所以為的那樣完美的人。
 


完美的背後是巨大的好勝心、求得認同的心理,他的成名(至少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心理,他所做的善舉、他精心樹立的美好形出於這一動機,也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這種心理。他徹底從他的生活中抹去膚色因素,躋身白人社會,住在白人的富人區,在歡呼簇擁聲中,他以自己為中心,迷失了自己,將自己視為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存在——

「I』m not black, I』m O.J.」

正因如此,白人不但接納他,甚至擁抱他。在70年代外面的世界種族鬥爭頻繁時,辛普森在自己的球場裡在歡呼中一步步走向人生高處,「幫助這個OJ成為非白非黑的OJ的,真是個千萬黑色群體的抗爭,他們犧牲,他們付出,他們給OJ創造了舞台,而OJ的話卻是『好吧,也許革命尚未成功,但我成功了』「。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往往受到生命中的人的影響,父母離異、父親家暴帶來心理的衝擊和逃離這樣糟糕生活的決心,成名後他身處的光環讓他謝絕真實,他拒絕承認每天早上鏡子裡是一個黑人,但不論得到再高的榮譽與成就,與白人的生活離得再近,得到再多人得喜愛,第二天早晨照鏡子,」那裡始終會是一個黑人得臉,始終如此「。

第二集給人的觸動更多是從妮可的角度出發而得。第一集結尾兩人一見鍾情,辛普森見到妮可的一剎那就說「我要娶這個女孩」,故事配樂十分美好,可這並不是瑪麗蘇的愛情故事啊……故事結局卻令人心碎。很少有人會性格秉性在某個階段之間驟變,因為一個人的特性是從小到大再各種環境、人物與經歷的作用下形成的,心理的扭曲在同年埋下種子,只是他謝絕真實,將自己包裝成完美的OJ,可是包裝不僅欺騙了別人,到後來連自己也欺騙了,終究連自己也不知在何時就迷失了自己,扭曲的種子開始發芽。與妮可的婚姻是他的另一面暴露出來,極強的佔有慾、以自己為中心,從他的所作所為中,妮可已經成為一件私人物品,而非自己的人生伴侶,妮可的一切受他掌握還要忍受家暴,甚至髮型服飾都不能改變,因為這也是他包裝自己的一部份。然而從妮可朋友的講述中,會發現她是一個骨子裡嚮往自由,不會任由自己被擺佈的人,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與事業,唯一牽絆她依然做「辛普森太太」的原因就是她的兩個孩子,在自由與子女之間反覆掙扎,終於還是選擇了離婚。可怕的是離婚並沒有帶給她自己所期待的自由,她生活在辛普森無形的監視之下,自己的社交招致辛普森的憤怒……後來面對辛普森的道歉與改變,她賭上一切回到家中,迎接的卻是致命的悲劇……

第三集,全國都在播報對辛普森的逮捕案件,場面令人震撼。但圍觀群眾都在高呼「Free O.J.,於白人,辛普森給觀眾留下的美好形象深人人心,人們很難想像這樣一個熱心公益、善良慷慨的完美英雄會成為殺人兇手,於黑人,他們能經歷了太多無辜黑人被判決有罪的情況,如今又是一場命案,嫌疑人又指向一名黑人,儘管他是外黑內白的辛普森,黑人群體將它看做種族鬥爭的籌碼、為曾經蒙冤的無辜同胞復仇的手段,自然也還會堅持辛普森無罪。在第二集敘述中,韓國大媽槍殺黑人少女、警察毆打黑人司機等三個事件當時看讓人一頭霧水,開始並不理解這些情節放在這裡對推動事件走向有什麼作用,但看第三季這裡終於感受到它對黑人心理的助推力。他們不能再讓同胞受到白人的傷害,可以說,這個群體關注的已經不是案情真相,而是他們要為此鬥爭、為此復仇。
辛普森一心想逃離的那個群體,卻在他墜向深淵的生死關口給予了最堅實的支撐。「也許你住在比弗利山的豪宅,也許我住在瓦茨窮街的地下,但是,我們始終血肉相連。「
 


第四集,除了眾所周知的證據,為了給黑人佔絕大多數的陪審團留下有利印象,辛普森律師團在陪審員感到辛普森家前把房間與白人的合照換成黑人合照,警方就這樣被玩弄於股掌之間讓人憤怒之極,另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是辛普森戴不上現場的手套是因為提前兩週停了肩周炎的藥,雙手疼痛腫脹導致手套戴不進去。真是一個演員,無論影片中還是法庭上。可怕的是,事情進展至此,公眾關注的焦點從來就不是被害人妮可和榮如何,而是辛普森是不是兇手,再在辛普森律師有意的引導下讓人完全不再關注案情真相,將其升級為種族之間的戰爭。結案陳詞,瑪莎·克拉克如何再勸導大家理性看待每一項證據也是無力回天,辛普森律師將福爾曼警官類比種族歧視的希特勒更是再次荒謬而極具煽動性地調動著人們的感性判斷。
此外,這也導致福爾曼儘管名譽掃地和職業生涯的終結,「對你來說,那是一段記錄,對我來說,那就是人生的終結。「突然間,公訴人對陣辛普森的案件,變成了對洛杉磯城的審判」。
 


辛普森案已經不僅僅是世紀審判了,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案件本身。它是舉世矚目的超級巨星被控告為殘忍的殺人犯;它是一個丈夫無情謀殺自己曾經的至親;它是媒體電視爭相報導、時間走向跌宕起伏的重頭新聞;它是公眾對整個洛杉磯警方信任度的考驗;是兩個種族的對壘;是自60世紀平權運動以來黑人壓抑已久的不公感的釋放,得到一個自己滿意絕非公正的結果的復仇。

第五集,時隔半年的審訊在陪審團那裡卻經幾個小時就快速得出結果,無罪。這是歷史性的真正出現的一名黑人背叛無罪,無數窮苦黑人把籌碼壓在這裡,卻只是一個叫辛普森的富人的勝利。他想回到原來的生活,但已經永遠回不去了。他成功進入白人世界是因為他一切都像一個白人,但在法庭上他又變回了黑人,靠種族牌脫罪,此時他再也不可能像一切從未發生過那樣生活下去了。鄰居指責他為兇手,他依舊極力做回迷人的辛普森,但生活從未得到過曾經的安寧。民事法庭上的巨額賠償使他回到佛羅里達,財產被變賣、偷竊,他依舊是以自己為中心的辛普森,依舊擁有超強感染力和迷惑力,卻不斷墜落,徹底墮落到陰暗面,直到深淵,不再關心任何倫理節操、道德底線,靠藥物酒精緩解痛,依舊試圖掌握一切,不管是個人財產還是人際關係,徹底江湖化。
 

所以我還是「馬後炮「地認為他終日遊走在法律邊緣,陰暗面的辛普森已經不加掩飾地完全暴露,再次入獄是必然的, 只是這次被有意利用。

O.J.——美國製造。在種族激流中成形,在社會狂熱衷成名,在程序正義與種族主義中脫身,在墜入深淵後入獄。他成名,是極力拋開種族後O.J.的成名;他在法庭勝利,是整個種族都上自己籌碼得到的勝利(黑人們追求的是種族的勝利,不曾想真相是O.J.自己的勝利);借用片中所言「這次,他從高空墜落,不是所有黑人的墜落,只是O.J.的墜落」。
 

結尾自白
結尾自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