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李露白

2017-03-17 03:43:31

生生不息,輪迴不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導演金基德(Ki-du Kim)自編自導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當年被評為年度十佳電影之一,並代表韓國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影片按照《春》、《夏》、《秋》、《冬》、《又一春》講了五個故事。

影片的場景是在偏遠避世的一個孤湖,注山池。這裡群山環繞,水霧迷濛。在湖中心有一個古寺,傍岸為門,出入靠一葉小舟。極目俯視,注山池若群山之眼,湖心寺如目之瞳。

這裡住著一老一少兩個僧人。

《春》

童僧性劣貪玩,在小魚、青蛙、小蛇身上拴石塊取樂。老僧得知後,以其之道,還施其身,也在童僧身上綁了一塊石頭,並讓其將小動物解負。誰知小魚、小蛇都死掉了,只有青蛙尚活著。

《夏》

幼童長成青年,與來此拜佛求醫的重病少女產生情愫,並破了色戒。老僧知了詳情,待少女病好後,將少女勸走。夜裡,這少僧背了佛像,也出了山。

「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文心雕龍》

在《夏》的一開頭,少僧出了湖,便在山路上看到倆蛇在交尾。這寓意再明顯不過。天地萬物,都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情慾,愛慾,也不過是自然的萌發,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是,正如片中老僧講的「淫慾激起了強烈的佔有慾,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慾望,在為人所控制時,便是蓬勃的進取之源;若人為慾望所控制,便會滑向陰暗、暴戾的深淵。

這段故事裡,青春期的僧人,不僅犯了色戒,還逾了「牆」,越了規則。

大雄殿的正堂與側室間,只有一道門,並無隔牆。在犯戒之前,小僧人一直都是由門出入,從未破牆而過。這「牆」不過是道:「心牆」,是僧人們對戒律的恪守。正像木心說的,「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所以,有一門,便足矣。只是「心戒」破了,有「牆」也是無謂。

夜晚,少僧耐不住相思,為了與少女偷會,擔心開門驚醒了師父,便逾牆而出,從佛堂前偷偷爬過。

另外一處,門前有兩座石像,大小剛合適人來坐。少女初來時,便挨著坐了。此時少僧仍有「恭敬」之心,勸走少女,還將石像擦拭一番,擺正了。後來,兩人「魚水」後,少僧主動將石像推到屋角處,讓少女坐了。所謂,一戒破,便會破萬千戒。

不少人都樂意批判下清規戒律,其中尤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最為誤人。卻不知道濟禪師的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外部的戒律,不過是為了內在的修心,修心最大的魔障不外乎「慾念」。戒律之存在,不為戒律,而為駕馭內心之魔障。慾念熾,魔障起,最先表現對戒律之破壞。有為慾念控制者,放縱自我,須依此為辯解;而隨心所欲不逾矩者,實在不須這句話。

《秋》

那徒弟已長成壯年,在世俗里,因妻子棄他另求新歡,怒而殺妻,便躲回這避世的湖寺里。壯僧的心智已被慾望佔領,變得暴戾。他說:「愛是他唯一的罪惡」,「她怎麼會去愛別人」。師父則是在木板上寫下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讓徒弟去用刀刻出來,以期使其安寧其心。待警察將其歸案後,師父選擇了火化圓寂。

這段故事裡還有一段著名的佛教公案----風吹幡動。在《心經》刻好,上過色後,壯僧坐在堂外,岸上風景移動,旋轉;這其實是僧人心裡的寫照,心不定。不是風動,不是寺動,乃是心動。

電影《東邪西毒》也用過這個典故,「旗未動,風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動」。

《冬》

湖面冰封。

徒弟歸來,已是中年。他將師父的舍利子取出,放在冰雕的佛像里。又有一幪面少婦到訪,將孩子留在寺里,連夜出走,不料卻掉在冰窟窿里凍死了。僧人想起自己孩童時犯的罪孽,便拖著重石,懷著佛像,爬到山頂,將佛放在山頂。

在僧人拖著重石,爬向山頂時,其間切換的鏡頭是幼時他給加石頭的那些小動物。現在的他,也身拖重石,就是在贖罪了。孩童時,他也被師父綁上重石,去解救那些小動物。如今,是經歷過了愛與不得,也入了牢獄,發自內心的懺悔與覺悟。師父在他殺人回來時,就說「世俗之事,你之前就知,愛而不得,是常有之事」,只是「懂得好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很多道理,知道歸知道;沒有切身體會,終究是隔了層紗。

《又一春》

那個少婦留下的嬰兒以長成幼童,跟《春》裡的童僧一般頑劣,他也玩弄了那些小動物,只是不是綁石頭,而是把石頭塞嘴裡。

又是一新的輪迴。

金基德的電影裡,多透著殘酷與冷淡。這部片子畫面優美、溫暖,不過仍然流淌著淡漠的悲觀。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又是一春。四季輪迴反覆,亦如人生。故事的結尾,一如開始,繼續著因緣,就像銜尾蛇,無限循環,永無止境。

然生死輪迴實非我能討論。

且談一下那三個小動物的象徵意義。

小魚、青蛙、小蛇,其中唯有青蛙存活下來,無疑是男主人公的象徵。

小魚則是少女的象徵。自古魚鳥戀中,魚就是女性的代表。

小蛇則是出現最多的。在師父火化圓寂時,蛇從其身下小舟下游出,其後,便一直待在師父的那套衣物上,小蛇無疑就是師父的象徵。

師父究竟涅槃與否,更值得討論。

師父在火化圓寂之後,徒弟在小舟里找到了舍利子,似乎是指師父已經修得圓滿了。其實師父在徒弟歸案時,就動了心了。在警察載著徒弟,划舟而去的時候,師父便動了心念,讓船不能前進。待徒弟回首,與之告別後,方一揮手,小舟這才遠去。為了體現師父可以用意念控制小舟,在警察上岸離去後,電影又給了一幕場景,師父又用意念將小舟回流到湖心寺邊。

其二,師父在自焚圓寂之時,留下了兩行熱淚,非了無掛礙之人。

其三,裝有師父舍利子的冰雕佛像,在日暖後,頭像倒塌,化在水中,舍利子也隨之而去。

其實,師父一直睿智冷靜,在教育徒弟上,也是春風化雨。只是,就像我多次跟朋友說到,人一直是在魔性跟佛性間掙扎的,區別的只是程度而已。人一直走在成佛的路上,一直在靠近,卻永遠也不能成佛。「朝菌不知晦朔」,人也無法突破自己的界限。

最後介紹一下那美如畫的場景,注山池。

注山池,位於周王山國立公園的一角,是個人工水庫,原是為當地飲水灌溉之用,自景宗元年(1921年)完工以來,一次未曾乾涸。湖中有30棵古柳,輕拂湖面。湖水映天,宛若明鏡。稍微遺憾的是,湖心寺乃為電影需要搭建,電影攝完,因環境保護需要,寺便拆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