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姑娘小呈子

2017-03-21 18:39:05

《美女與野獸》:不好好演戲,她不過是穿了2160顆水晶的鳳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雞湯多,乾貨少。

在看《美女與野獸》之前,我真的挺喜歡艾瑪·沃森那一雙政治正確的美麗大眼睛。

上週和一個97年的妹子去看了這部片,它成不成功,就看我的同齡人會不會拉男人去看,她這個年紀的女生會不會組閨蜜團去看。

我們這顆少女心的心電圖,就在大表哥露臉的那幾分鐘,有個小小的波峰。

一定不是我們的問題。

8700支蠟燭,1500朵紅玫瑰,12000平方英尺人造大理石地板,10盞大型玻璃吊燈,180英尺綢緞歐根紗,2160顆施華洛世奇水晶,3億美金製作宣發費,對這麼一部華麗卻平庸的愛情片,似乎是起到了公主拯救王子的神奇療效。

上映首周,《美女與野獸》已取得全球3.5億美元票房,超過去年《蝙超》的1.66億,破了北美三月開畫記錄。

但好商品未必是好產品。

一個不會說故事、不懂鏡頭語言的導演,他甩下的鍋還得要面癱女主角來背。

對,說的就是女神艾瑪。

擁有好人格 不代表擁有好演技

評判愛情片的好壞非常簡單,就是它有沒有讓你想起曾經的那個人。

但這部片,連愛情兩個字都聯繫不上。

作為迪士尼唯一一部公主拯救王子的童話愛情故事,《美女與野獸》照理說是非常符合這個人人嚷著女權,人人想要脫單的時代。

連一向誇片不吝嗇的毒 Sir 也說:

艾瑪版貝兒相比原版,沒有什麼屬於時代的成長。

艾瑪這個英國女人太要完美,以致於用保持完美來要求自己的一切身份,甚至戲中角色。

演戲不過是她女權主義者人設的一部份,但她忘了一點:

有成長的才叫主角,有心動的才叫愛情。

艾瑪·沃森從古靈精怪的魔法女學霸,到現在的地球女神,確實是商業路子最成功的魔法學校校友。

這兩年有多少頭條被她刷走,她又挑起了多少熱點,真是可以寫一篇 「在網際網路時代,童星如何不被遺忘」 的論文。

高至聯合國演講,低到地鐵里扔書,拒絕嫁王子,拒絕演灰姑娘,女神履歷的加分項,我們對自己體重都未必如此清楚。

一部電影有了如此光芒萬丈的女人,基本其他人就只能陪著她玩了。

導演比爾·康頓,導過《暮光之城》,大概是為數不多的有過知名人獸戀執導經歷的導演,也憑《芝加哥》拿過數項奧斯卡。

男主大表哥,劍橋出身,從莎翁和奧斯汀的作品裡磨鍊出來的標準英式小鮮肉。

全片我唯一笑的地方,是片尾蠢萌的鐘變成「甘道夫」伊安·麥克萊恩,比親媽還慈祥的茶壺大媽變成奧斯卡影后艾瑪·湯普森。這兩人代表了英國演員的最高水平。

一個女演員,遇到這樣的高配班底,以及一個好萊塢大IP,一個全球知名光環女主,沾一個都是炫技的大好機會。而三者全佔的艾瑪女神,卻全程「紅毯臉」。

《美女與野獸》的貝兒不管多獨立多愛讀書,首先她的人設是一個法國鄉村姑娘。明明是高配版鳳姐逆襲的故事,但艾瑪在鄉村那幾場戲,基本是一臉傲嬌,如走紅毯一般高貴自信,似乎貝兒從一開始就知道了自己會嫁給一個王子。

然而在1991年動畫版裡的貝兒,在初期除了美麗自信,還時不時透露一絲鄉村丫頭的嬌羞。

那段著名的山坡獨唱,唱的是「在我茫然生命中,需要人來了解我,夢中理想必定會實現」,你覺得哪個表情表達了茫然夾雜著期待的情緒?

情史豐富的艾瑪,在最後兩人共舞的經典場景里,展現一個帶著愛意的眼神,卻不如一個動畫人物。

艾瑪是個優秀女性代表,不做陪襯的公主,堅守強大獨立的人格,大概是這個年代女性對自己的最高期待值。

艾瑪是個好藝人,不做長殘的童星,永遠活躍在第一線,她的商業價值如複利一般增長。

貝兒作為迪士尼歷史上具有時代意義的女性角色,找艾瑪來演,是個政治商業雙重正確的選擇。

但艾瑪不是個好演員,從哈利波特至今,演技絲毫無長進。

機智的網友早就發現了女神的演技和她的名氣嚴重不匹配,在最接地氣的電影獎——某屆豆瓣電影鑫像獎「豆渣單元」中,艾瑪·沃森憑《珠光寶氣》被評為最渣外語女演員。

娛樂圈的好人格,真的不代表好演技。

女演員,還是女明星

《唐頓莊園》有句台詞:

站在道德高地,你不冷嗎?

走下道德高地理智地說,做女明星,還是女演員,其實不過是不一樣的路。

在這個時代,貝兒這個角色也只能艾瑪來演,她不需要為這部片子貢獻演技,她帶來的本來就是演技之外的附加值。

相差26年的兩個貝兒,就應該不同。

以物易物,是人類得以走到今天的規則。

就像小美人魚要用聲音換來與愛人一見,絕世顏值和少年成名,也許真要用努力演戲的心去換。

而資歷平平,或許才有做一枚演員的時間精力,以及決心。

所以同樣叫艾瑪,另外兩個就不太一樣。

千禧年剛過,艾瑪·沃森剛出演《哈利波特》系列的時候,艾瑪·湯普森也參演了哈利波特,演了魔法學校的一位老師。

只是這時的她,已拿過奧斯卡影后和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慢慢的,她只是一個英式電影的配角,不再是古典英劇的女主,不再是李安版《理智與情感》中的姐姐。但她的每個配角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BJ單身日記3》裡的醫生。

另一個艾瑪·斯通,那會兒還在好萊塢跑龍套,她還要再過10年才能靠一個蕩婦的角色,拿到金球獎影后的提名,還要再等15年才能憑《鳥人》大放異彩。

2017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艾瑪·湯普森演了《美女與野獸》裡的茶壺太太,艾瑪·斯通憑《愛樂之城》拿下奧斯卡影后。

艾瑪·沃森幸好拒絕了《愛樂之城》,否則這部片子就無法如此震懾人心。艾瑪·斯通也演不了《美女與野獸》,不然這片也沒有如今的票房成績。

就像,白淺必須找楊冪演,羋八子還得是寧靜來扮。

像艾瑪·沃森這樣的女明星註定是矛盾的,名聲讓她在哪裡都是女主,但自身又撐不起一部戲。她需要製造熱點來維持名聲,留給磨鍊演技的時間便也所剩無幾。

所以她並不知道,相差26年的兩個貝兒,不是從嬌羞野丫頭變成女金剛的成長。

時代需要女性變得強勢,但並不意味著抹去第二性的種種小情緒,不意味著把海報拍成穿公主裙的女特工。

前兩天看吳曉波頻道,他發了一篇題為《學區值錢而學歷不值錢,是學區錯了還是學歷錯了》的文章,應對那個 「買什麼學區房,考上清華北大也買不起房子」 的段子。

他研究出了一個數據:高學歷的人,成為富豪的機率是沒有高學歷者的60倍。

那同理,面對 「不需要演好戲也能當明星」 的論點,也可以這麼去反駁:

認真演戲的人,他作為演員的持久度,地位的穩固程度,也許也是不好好演戲者的幾十倍。

上帝是公平的,給你顏值,就讓你少奮鬥十年。

但上帝真正的公平在於,不給你顏值的情況下,給你做好一件事的機會,讓你生命的深度,又多十分。

這才是以物易物的終極法則。

@米字橙

只說英劇 不止英劇 沒有傲慢偏見 唯有真愛至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