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23,41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

2017-03-22 20:51:23

人生大道:先飲食,而後男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週末,又看了一次《飲食男女》,感觸比年輕時候多了許多。


80年代李安已經研究生畢業,並拍攝了幾部不太完整的短片,片長5分鐘到30分鐘不等,市面上很難找到。能夠看到的他導演的最早的電影是1991年的《推手》,延續這部電影他持續拍攝了《喜宴》和《飲食男女》。因為主演均為郎雄先生,且均是父親角色,這三部電影被成為」父親三部曲「。《飲食男女》是其中最晚也最為嫻熟的一部。

1994年李安剛入不惑,電影的語言風格幾乎完全成型,畫面質樸、節奏溫吞、人物與情節特別細膩,一如他本人。好似任何尖銳、矛盾的題材到他的鏡頭裡、語境下,都會漸漸的收起鋒芒,不刺、不利,卻轉而成一種柔韌的力量重重的推向人心。

《飲食男女》這部電影的名字特別直白,電影果然不外乎飲食與男女兩件事(突然想到這些年被說到漫天的那句話: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相比較而言「飲食男女」獨有一種質樸與克制)。都說食與色是人生大欲,都看似美好叫人慾罷不能,都令人滿足產生短暫幸福感,卻也都很快帶來空虛。

中國人的吃說起來講究很多,與家庭的連結更加緊密。每天圍桌吃飯,對一個家庭而言是最為日常也最為重要的部份,在餐桌上,跟著一道道擺上餐桌的佳餚一起,邊吃邊說,你一言我一語的嬉笑閒扯,扯出家長里短也扯出歷史扯出將來。和睦歡快的聚會有時,吃著吃著哭起來、吃著吃著打起來的事兒家家戶戶也肯定發生過。中國人在飯桌上的戲特別多,歡聚團圓在飯桌上、離別告辭在飯桌上、祝賀恭敬在飯桌上、鴻門宴在飯桌上,婚禮喪禮也在飯桌上。

朱師傅是餐廳大廚,一生都與飲食相交,卻在退休之年喪失了味覺,說來這正是生活的巨大諷刺。每到了吃飯的時間 ,明明只是4人圍桌的家常,端上飯桌的菜餚卻都是酒店晚宴上才有的「大菜」,好似365天沒有一日重樣,退了休在家裡朱師傅也是依舊同烹飪較勁,沒了味覺依舊硬朗的要做滿漢全席。朱師傅個性固執,要守住他可能已經沒那麼擅長的事(喪失味覺後做飯時常太咸又突然太淡),也是要守住家園。而過於隆重的菜色與家常形成對比,反而給「吃飯」營造出一種儀式感,與吃飯時「宣佈一件事」的家庭慣例所具有的儀式感相得益彰。

當然,作為戲劇這個家庭還是有它比較典型與特別的地方。三個女兒、一個爸爸組成的家庭,女兒與父親之間的溝通比起其他完整的家庭恐怕要少了許多。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這台戲她們各演各的,在「男女」這件事上倒是都演出了典型的類型。


常常會問已婚的男性朋友一個尖酸的問題,將來你女兒小小年紀未婚先孕怎麼辦。少女未婚先孕發生的機率其實不低,正是少女才格外容易未婚先孕。小女兒在大學認識了閨蜜的男友,在閨蜜與男友吵架的階段與閨蜜的男友相愛,不久後便在餐桌上「宣佈」懷孕了決定搬出去與男友同住。這種劇情,如果「媽媽」來處理很可能會變的有點狗血,哭哭鬧鬧恐怕在所難免。但父親就是沉默的去接受。

二女兒應該是三個女兒中最獨立、有性格的,與年齡不相稱的職位與能力讓人物的氣質更居高臨下,在處理「男女」這件事情上,她也並不「女性」。起碼在表象上,她像男性一般自由、灑脫,與一位男性保持著「有性」的朋友關係,但在那位朋友告訴她他決定要與另一個女人結婚時,還是擊碎了她不願意承認存在的某種對這段關係的期待。升職,她用女性的感性方式去決定是否接受外派阿姆斯特丹(遠離現在的生活去重新開始),這種感性被週遭發生的時間推翻、修正、再推翻,最終,離開好像已經不是看起來那麼自主的選擇。

在每個家庭裡的老大好像總是活的最累、最不像自己的那個,壓抑著天性與渴望,背負大姐與「母親」的責任,不恰當的抑制也導致後續不恰當的爆發。在「男女」這件事上她幻想、編造著,來填補內心的渴望,舒緩壓抑帶來的痛苦。那段她始終在等待歸來的初戀,發生在她腦海與心田,卻不曾發生在真實。這種愛,到底是發生過還是沒發生?就好像她收到的飄忽不定的情書。

三個姐妹每一次在餐桌上「宣佈」後電影即轉場、不多著墨,但完全可以想見四人低頭埋桌吃飯心裡卻唏噓場面,多少有些壓抑。大姐和小妹都嫁人之後家裡又辦了一次家宴,匯聚了所有的人,本以為老朱要宣佈跟錦榮媽媽的黃昏戀(女兒嫁出去了,父親終於可以考慮自己的「男女」事了),沒料想老朱要宣佈的是他與錦榮決定在一起。這有了「母親」的攪合,果然中國了許多,哭哭鬧鬧好一場群戲,舞台感充足、人物肖像描繪如神來之筆。

或許是受到當時台灣電影環境的整體影響,李安當時的電影風格多少有點「楊德昌」「侯孝賢」的味兒,但李安的電影比起另外兩位可看性高許多,更通俗更有人情味。很喜歡他們很生活的敘事方式,不煽動矛盾、不渲染情緒,娓娓道來而已,反而給(觀看的)人以更多的空間去解讀和感受。要知道,很多時候欲哭無淚比嚎啕一場叫人更加心碎。


可掃碼關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