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剛:骷髏島 Kong: Skull Island

金刚:骷髅岛/SkullIsland

6.7 / 355,702人    118分鐘 | USA:120分鐘

導演: 喬丹沃格特羅伯茲
編劇: 丹吉洛伊 邁斯鮑倫斯坦
演員: 山繆傑克森 布麗拉爾森 托比凱貝爾 湯姆希德斯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丁神燈

2017-03-23 17:28:57

《金剛:骷髏島》:直面內心深處的恐懼


《金剛:骷髏島》又一次帶來金剛狂潮。
自從1933年第一版電影《金剛》問世以來,金剛這個形象就成了經久不衰的文化偶像。對於華語世界來說,金剛盤踞帝國大廈尖頂的畫面完全可以媲美悟空大鬧天宮的驚心動魄。在世界範圍內,金剛的形象更是流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最初所謂的跨文化交流主旨,主要體現在白人至上主義的傲慢自大,隨著時間推移,金剛的形象逐漸形成了文化價值。應該說原版金剛的形象本來就具有融合多樣文化的潛質,「集體無意識」使這個故事囊括了歷史背景下的各類危機與衝突。
1933年原版《金剛》電影是好萊塢早期怪獸類恐怖電影的傑作,至今已有三部正傳面世。究其根本,恐怖電影最初的產生,反映的是嚴重的社會情境創傷。所以說,拋開其他跟風逐利的粗製濫造作品,金剛之前三現真身,週遭環繞的無不是愁雲慘霧。

金剛三現真身:1933/1976/2005
原版《金剛》正是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產生的集體無意識沉澱物---經濟危機的產物。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之後迅速富足起來,新技術和新生活加上「炫耀性消費」使一切看起來都欣欣向榮。然而1929年10月的華爾街股市暴跌事件導致了美國金融界的崩潰。股票秒跌,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瞬間灰飛煙滅。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大蕭條,大蕭條導致的大饑荒造成了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計,美國本土至少有700萬人因此喪生。

1933年《金剛》電影中衣著得體的中產階級女性為了得到一餐果
原版《金剛》電影的台詞和細節忠實地記錄了當時人們生存的慘狀,比如在物色女主角的橋段里,可以看到衣著得體的中產階級女性為了得到一餐果腹的飯食在大排長龍。即便是如今,觀眾也可以從那些哀戚的面容里感受到她們對於大蕭條的恐懼,更不用說那時身處危機當中的人們,他們更加容易被帶入故事情境之中。作為女性的代表,女主角安經過大蕭條、失業、飢餓等折磨之後,登上了骷髏島。在這裡,面對金剛,她用悽厲的尖叫讓自己忘記了大蕭條導致的惶恐。電影裡金剛帶來的恐懼衝擊直接弱化了人們對於大蕭條的恐懼,在巨獸帶來的旦夕之危面前,其他的恐懼甚至消失的無影無蹤。由此,影片中的骷髏島之旅將觀眾親身經歷的恐慌,從自身轉移到角色,再經過角色釋放出來,獲得了某種程度的緩解。

她用悽厲的尖叫讓自己忘記了大蕭條導致的惶恐
除了大蕭條造成的恐慌,金剛的形象還有對種族態度的影射。農奴制度的歷史影響此時依然使不同膚色人種之間難以溝通,民權法案也還要等30年後才能出現,實施種族隔離的吉姆·克勞法案要等三十多年後才能廢除。故事中白人女性被金剛所擄,歷經艱險最終由具有騎士精神的白人男性解救。很明顯,代代相傳的慣性經驗在此時藉由《金剛》的面世,把社會全體成員心理上的顧慮沉澱下來。在這裡金剛是黑人絕對自由的化身,帝國大廈則代表著白人至上的權威社會。當時輿情普遍認為,黑人一旦獲得絕對自由,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社會結構,都會對整個國家造成顛覆性的衝擊。

1976年版女主角傑西卡·蘭格/2005年版女主角娜奧米·沃
1976年,《金剛》再現江湖,故事背景迥然不同。時間的節點處於美國兩次能源危機的間歇。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於是片中白人男性角色從原版的電影從業人員,變成了石油公司的僱員。作為能源危機的產物,金剛最終跑到了世貿大廈雙子塔上張牙舞爪。
2005年彼得·傑克遜的《金剛》在「後911」時代上映,片中背景還原到了大蕭條時期,但是在情節設置和角色塑造上,彼得·傑克遜傾注了自己的詮釋。1933年版本中金剛的野性完全來自種族隔離對於黑人的扭曲。為了防止這種詬病,2005年彼得·傑克遜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將金剛的動作表現得更加接近人類,凸現他的小性兒和嫉妒,細微之處的有血有肉增強了觀眾對他的親近甚至是愛戴之情。給金剛注入了更多的人性的同時,激發出觀眾內心深處的尋根情節。

《金剛:骷髏島》是《金剛》的前傳電影
相比於三部正傳,《金剛:骷髏島》則是《金剛》的前傳電影。故事的背景設置在越戰後期,水門事件剛剛發生。美國總統遭受了選舉信任危機,美國社會正是一片疲累不堪的狀態。可以說,《金剛:骷髏島》的故事設置並未脫離美國至上主義的窠臼,金剛以及其它花樣翻新的怪物在越戰背景的襯托下,依然帶有非美國的異端文化烙印,片中的金剛仍然是原住民的保護神。怪獸電影的構架下涵蓋著政治寓言,對於金剛的善惡則沿襲了彼得·傑克遜人性化的傳統,並且向《哥斯拉》系列電影學習,更加著重於改變金剛的性格和形象。

1954年版《哥斯拉》/《三大怪獸 地球最大決戰》(1964
二十世紀50年代,《金剛》系列衍生電影催生出了的全新怪獸哥斯拉,在二戰之後的語境裡,哥斯拉代表了核子時代的焦慮。哥斯拉早期幾部作品的主要基調是「人類之敵」的反派形象設定,這樣的形像在哥斯拉問世十年左右時出現變化。作為系列性娛樂電影,結合併導入社會流行元素與話題性事物是無可避免的,哥斯拉的螢幕形像在其十週年紀念大作《三大怪獸 地球最大決戰》裡得到進一步的擬人化,並第一次出現了「為保護人類而挺身對抗反派怪獸」的設定。
作為前傳電影,原版中「美女與野獸」的糾葛沒有出現,而且《金剛:骷髏島》中的金剛首次在螢幕上和人類站在一起反抗其他怪獸。這個改變無疑是在迎合當下日益複雜的政治環境。現在的美利堅,面對自身實力的走低和國際影響力的減弱,面對前超級大國的復甦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極度需要金剛之力回天挽日。於是政治危機的焦慮在新版怪獸電影中得以宣洩。

美利堅極度需要金剛之力回天挽日
按照社會學的理論,無論經濟危機、能源危機,還是安全危機、政治危機,歸根結底是社會現代化帶來的副產品。而隨著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期,類似的危機更加趨於相互糾纏,演變成全球範圍內的超級危機。危機帶來的恐懼也恢恢如網,每個人都在其中水深火熱。
《金剛》的故事是一個物極必反的現代化寓言,在各種文化歷史背景下會產生出不計其數的版本。一切現代化乃至全球化,就彷彿駛向骷髏島的旅程,最初的本意是探索未知的領域,獲取更大的利益。然而探索的過程崎嶇扭曲,一路走來有得有失,一切從有序變為混亂。最終,本以為旅程勝利告捷,卻不料霹靂生變。通過技術和工具,人們彷彿掌握了可以獲得多大利潤的現代化訣竅,到頭來卻遭到無情反噬。

《金剛》的故事是一個物極必反的現代化寓言
工業化的出現帶來復雜和高效的機械的發展,隨著大量生產技術使得商品大量出口,涉及大量生產,科學管理和管理技能的快速增長。新技術導致失業率頻頻高攀,經濟大蕭條馬上尾隨而至。其後技術的發展抬高了世界對能源的需求,現代化再一次導致經濟危機。911事件的發生表面上是恐怖主義的肆虐,骨子裡依然是能源需求導致的安全危機。
社會發展到今天,金剛的形象或是黯淡了種族映射,或者弱化了野蠻血腥,愈發傾向於多樣性娛樂化,但是人們對於它的心理依賴並未消失。人們需要金剛不斷出現來警醒世人,人們需要不斷地看到它來遏制生活中真實的恐懼,必要時,人們再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消滅來換取暫時的舒緩。金剛其實已經植根於社會的現代文明中,在這個高度文明高度技術化的社會中,我們生活在高度抽象、極度幻滅之中。在全面電子化和虛擬真實化的環境裡,我們期望能夠遠離當下可能一觸即發的多重危機,我們不敢直面內心深處的恐懼。我們能做的,似乎只是可以在電影中犧牲掉金剛,或者把金剛變得相對溫良。

公眾號:丁神燈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