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失物招領--The Lost Thing

失物招领/迷失之物/丢了的东西

7.3 / 3,732人    Australia:15分鐘

導演: Andrew Ruhemann Shaun Tan
編劇: Shaun Tan
演員: Tim Minchi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之傾城

2017-03-25 04:47:58

孤獨的世界 迷失的自我


在動畫的世界中,觀眾對於任何一部作品的感動或沉思,其實都是來源於一個詞:那就是『共鳴。』《The Lost Thing》以近乎沉默而又冷峻的畫面風格,向觀眾展示了大工業時代環境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夾雜著普世的關注、充滿了溫情的力量。The Lost Thing的名字本身頗具意象主義的詩意,而其簡潔的故事的背後也蘊含著深遠的意義。
    影片以人物心裡獨白的方式交代了整個故事。從表面上看,《The Lost Thing》講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奇妙故事。一個喜歡搜集瓶蓋的男孩在沙灘上發現了一個沒人要的「紅色章魚」,一個寂寞的,奇怪的生命體。幾經周折之後,男孩把這個紅色章魚送到了屬於他的地方。陳志勇用這種方式來表現人們孤獨、迷失的內心世界絕非一種玩世不恭的『墮落』,實際上他是在用一種極具個人化的思維表達著自己一貫的創作理念。而《The Lost Thing》也在這短短的十五分鐘裡表現了孤獨與迷失的困惑、大工業時代與人們內心成長的衝突,以及對於過往細膩而繁雜的懷念。
    美國懸疑片大師希區柯克曾經講過:會處理細節的導演就是有辦法的導演。《The Lost Thing》在影片中的細節塑造上可謂不遺餘力。灰黃色的天空,嘈雜的工業噪音,凌亂不堪的告示牌,無不向觀眾述說著這個包羅萬象、令人迷失的工業社會。那些觸目整齊的房子,一排排的公交車正是其象徵性的體現,而碌碌無為和毫無意義的生活也正是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在海邊打掃衛生的清潔工身上體現尤為明顯,他們穿著體質化的整齊的制服,對於一切漠不關心,對於「紅色章魚」熟視無睹,毫無感情的工作著。這是工業社會的人類生活圖景,帶有著淡淡的悲觀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街角處有一個巨大的怪異的雕塑,是一個「攝影機頭」在採訪「電視機頭」,他們之間的聯通關係表明在現代社會輿論的製造者就是統治者,是對當權者毫無保留的嘲諷。種種細節的設置,無不表現出創造者入木三分的思考張力。
    縱觀《The Lost Thing》的整體風格,音樂的運用雖然不多,但是都成了點睛之筆。在片頭男孩和紅色章魚的嬉戲段落,與送紅色章魚來到『烏托邦』時,溫情靈動的鋼琴聲驟然響起,如歌詠,如守護,充滿了溫暖的力量。同樣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轉場技巧,導演巧妙的將畫面展現於充滿電力學和機械學的羊皮紙圖紙上,並以多格漫畫的形式加以轉化,使得畫面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自然,極附藝術氣息。
    在影片的最後,男孩在這個機械死板的灰色城市之中為「紅色章魚」找到了安身之處——迷失的、烏托邦般的世界。當門打開的一剎那,影片中始終飽和著的灰黃色被一束「刺眼」的光線切割,好像一把刀切碎了掛在人類天空中的佈景幔紗一樣,給觀眾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然而與外面的世界相比,卻顯得格格不入。透過男孩淡淡感傷的念白,觀眾彷彿又看到了人們內心迷失、孤獨的表演:如此悲壯,如此淒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