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國心風暴 American Pastoral

美国牧歌/美国牧歌

6.1 / 11,714人    108分鐘 | Germany:102分鐘

導演: 伊旺麥奎格
編劇: John Romano (Ⅰ)
原著: 菲利普羅斯
演員: 珍妮佛康納莉 達科塔芬妮 伊旺麥奎格 Uzo Adub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跖藍

2017-03-29 22:33:04

這大概就是戀父情結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革命的需求總是植根於個體的缺憾與不滿,社會與時代的問題,常常只是革命的藉口與契機。這種需求有的出自於無聊,一種「浪漫病」;有的則有著切實的心理根據。就如瑪麗以「反戰」為藉口,釋放自己作為完美中產家庭中的不完美一員的自卑。也許階級意識之微妙在於,這不僅有可能產生於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平等,亦有可能僅僅是植根於一種自我認知——對於瑪麗而言,她之所以厭惡中產階級,同情弱勢,是由於面對自己那個過份完美的母親,意識到口吃而並不美麗的自己,在父親面前是毫無「競爭力」可言的。因而認為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家庭中的「畸零人」。她起初對於所有弱勢的同情都植根於自身的這種卑微處境;

瑪麗自己後來也被暴力傷害,走入另一個極端,試圖以苦修的方式贖罪——看到這個地方,就又想起福柯,我會覺得,相較於現代監獄對人的懲罰和「改造」,瑪麗的方式雖然怪異但顯然更真誠可信。一個犯下命案的罪犯,即便被投入監獄囚禁終身,抑或是直接處以死刑,這對於罪犯本身的靈魂救贖又有何益呢?——這應該就是瑪麗的關於自我贖罪的邏輯。她因為自己的某種卑微的情意結,被利用去革命,傷害了無辜,然後她反過來又被暴力傷害……只有經歷這一切,她才會真正意識到「暴力」意味著什麼,又為何要贖罪。

只不過她在「苦修」階段的贖罪心理雖然真誠,卻忽略了另一面——她可憐的父親黎沃夫。相較於瑪麗的母親多恩那個非常典型的中產階級女性(有一個鏡頭,是朵恩光鮮靚麗站在自己家裡,雙手撐著桌面,看著自己的丈夫,像極了《絕望主婦》裡的畫面。)悲憫、堅持和耐心的黎沃夫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美的人,雖然他這一生過得是無比悲催,至死也沒能「挽救」女兒。

最後葬禮上出現的瑪麗的背影是有很有意味的。瑪麗一生傷害別人、被人傷害也自我傷害。但是追究這一切的源頭,至少是電影在暗示我們——起初像一種「報復」。那個她沒有得到的吻,那股未被及時熄滅的、針對她母親的邪惡、嫉妒的火苗,他父親付出了一生的代價。她最後大概也是意識到了這一最大的不公。

(原著並沒有讀過,所以只是關於電影的感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