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攻殼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

攻壳机动队/ 攻壳机动队真人版

6.3 / 227,777人    107分鐘

導演: 魯伯特桑德司
編劇: Jonathan Herman Jamie Moss
原著: Masamune Shirow
演員: 史嘉蕾喬韓森 麥可彼特 邁可溫考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denyLau

2017-04-02 19:40:06

攻殼機動隊:是你的少佐?不,是你的少佐


在原創電影越來越稀罕的今天,有一個關鍵問題始終需要我們牢牢記住:什麼是好的改編電影,而究竟是什麼才會帶來好的改編電影。
好的改編電影,應該在三個方面下足功夫:畫面,精神,和載體。
當文藝作品的載體從靜態變為動態,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2維拓展到3維,時間的參與讓作品和觀眾之間的交流產生了質變;當表現形式從動畫轉變為真人時,就需要創作者填補更多的邏輯感、現實感和更好的敘事流;而在這一系列的改編過程中,始終不變的應該是相似的故事深度,人物層次和思想高度。
而當我們討論的範疇具體到動漫,尤其是日本動漫作品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會顯得尤其突出。兩種不同文化的衝擊,從受眾結構到思想結構的差異,都會輕而易舉地導致大量資訊在「翻譯」過程中的丟失。
在過去我們見過大量失敗的例子,當然也不缺乏成功者。《龍珠:進化》的恐怖揮之不去,面目全非的《明日邊界》卻收穫了不少好評。而十年難產,一而再再而三轉手的《阿基拉》至今也見不到出世的影子。
各中奧妙,耐人尋味。
1995年,由押井守執導的《攻殼機動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日本國內方面,宮崎勤事件後,以《攻殼機動隊》和EVA為代表的諸多動畫作品,以成人化的主題和深刻的思想深度引領了90年代後期日本動畫產業的再次崛起;國際方面,《攻殼機動隊》是最早走向國際舞台,並且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的日本動畫電影之一,憑藉晦澀但堅實的哲學思辨和令人震驚的藝術水準,直接影響和引導了賽博朋克在新千年好萊塢的復興,更一手締造了世紀交替之際最重要的科幻電影——《駭客帝國》。
理所當然地,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樣一座里程碑意義的日本動畫電影,在變成真人科幻電影之後,變得俗套至極。
甚至,只要別砸了招牌,這就是我們對這部電影能夠接受的底線。
而好萊塢的《攻殼機動隊》,只能說是勉勉強強壓著底線。
2017版的《攻殼機動隊》帶來了非凡的感官刺激,擁有著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效果,幾乎可以算作是《銀翼殺手》和《第五元素》的混合雜交,是一場驚人的視覺盛宴。然而,趕在《駭客帝國》上映的18年後,這部本應該回溯本源的科幻大作,卻讓人覺得悵然所失。
95年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具有著先鋒性質,這不僅體現在其藝術風格上,也體現在角色的刻畫上。看似三無的少佐草雉素子有著與之相應的明確行為邏輯,你能夠輕易地發現角色內心的波濤洶湧,由此也能順理成章地帶領觀眾一同探索世界和自身所隱藏著的巨大秘密。而斯嘉麗·詹森所飾演的米拉·基里安,只不過是又一個面無表情單調乏味的「斯嘉麗·詹森式」的打女形象,和《露西》以及黑寡婦並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匆忙的製作忽略了故事設計的本質。導演魯伯特·山德斯並沒有讓電影擺脫寡淡和淺薄,雖然還原了動畫版的關鍵場景,但引入了和原作氣質具有明顯差異的俗套元素,比如老生常談的身份危機——《全面回憶》來一遍,《機械戰警》來一遍,《攻殼機動隊》現在也要來一遍。
我們只能說,這個「Ghost」似乎不太知道《攻殼機動隊》是什麼,或者《攻殼機動隊》想要什麼。成片只是一部普適的,關於改造人的科幻動作片而已。
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攻殼機動隊》真人電影,更不是那部啟發了《駭客帝國》的《攻殼機動隊》所應得的《攻殼機動隊》真人電影。
簡言之,如果你不熟悉《攻殼機動隊》的原始材料,或者無力體會《攻殼機動隊》的驅動核心,那麼真人版《攻殼機動隊》將是一個溫和且平淡,時而有趣時而無趣的科幻電影。
但在那些對《攻殼機動隊》有著基本以上的認識的觀眾來說,你可能會花上整部電影的時間去琢磨,如果壓根不打算把原作的精神繼承下來,何必大費周章把少佐洗白白呢。
答案始終是金錢使然。
她是你的草雉素子?不,她是你的米拉·基里安。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攻殼機動隊》的出現,代表了電影行業實現了自身的一個輪迴,但不見得是更好還是更糟。
(更糟,當然是更糟。)
(《義海雄風》的法庭對峙?GONE。《木蘭花》的交織糾纏?GONE。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只剩下了極簡和拍扁的,無窮無盡的螢幕「英雄」和浮華幻夢)
我們在這部真人電影中見到了來自各種不同素材的影響,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雷德利·斯科特里程碑式的《銀翼殺手》,以及動漫化的視覺體驗。魯伯特·山德斯嘗試通過引入多種族的演員群體,來解決「白化」帶來的影響。但無論如何,都有個絕對繞不過去的坎。
公平地說,斯嘉麗·詹森接下少佐的角色是其職業生涯中合乎邏輯的必然選擇,但這遠遠不是《攻殼機動隊》該有的最好選擇。然而,真人版《攻殼機動隊》中的少佐米拉·基里安,只是一個受到賽博朋克影響的黑寡婦,耍著《駭客帝國》東方風格的動作和槍技。
《攻殼機動隊》是有著成為出色電影的可能的。1995年的動畫版將哲學和宗教工具用來討論人類靈魂和生命意義,而不僅僅是侷限在個人身份和富有預見性的網路上。而魯伯特·山德斯在真人電影中試圖討論個人記憶在人格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押井守版以及神山健治的《攻殼機動隊S.A.C.》中借鑑了一些想法,但流於表面的引經據典並沒有有機相連,用一個參差不齊的混亂劇本,將《攻殼機動隊》世界的深度和層次弱化並簡化,以適應歐美主流觀眾的接受程度。
於是我們得到了這樣一個披著賽博朋克的皮的《機械戰警》。而事實上,如果你看過1987年的原版《機械戰警》,會在《攻殼機動隊》中找到異常的熟悉感——而這種感覺是不應該存在於《攻殼機動隊》的世界中的。
而在這部面目全非而又似曾相識的電影中,唯一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高度個人符號化的北野武。
簡而言之,如果你對《攻殼機動隊》(IP)真的感興趣而又一無所知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可以滿足你的好奇心。但在此之後,還有更配得上你的好奇心的士郎正宗,押井守和神山健治在等著你。
而如果只是打發時間/粉絲表忠心的話,又何必在當下浪費時間呢。


《攻殼機動隊》從諸多漫畫、電影、電視劇中汲取了不少元素,但最令人可惜的是,這部視覺驚人的真人翻拍並沒有提供任何超出一部普通科幻電影的內容,也沒有為整個《攻殼機動隊》的世界帶來任何新意。在這部近未來科幻電影中,維塔數位操刀的視覺效果華麗非常,動作場面也可圈可點,但真正缺少的是心和人性。
在這一點上,《攻殼機動隊》和魯伯特·山德斯的第一部電影長片《白雪公主與獵人》一樣,顯得狂妄和空洞,情節欠缺聯繫,人物缺乏情感。壞人壞,好人好,少佐自我尋找,人人都在奮鬥,但這些內容都是高度被動和缺乏互動的。由劇本預設設定的迷思和道德話題並沒有獲得什麼探索,由一場場高調的動作戲和模糊做作的對話串聯,似乎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最終,電影放棄了靈魂,滿足於其華麗的外殼。
和上週的《超凡戰隊》類似,《攻殼機動隊》看上去沒有犯什麼明顯錯誤,但沒有任何東西會令人難忘。前者從內到外冒著放棄思考的傻氣,槽點多到放棄治療,動作和特效敷衍至極;後者把大部份時間都花在光鮮亮麗的皮肉功夫上,卻唯獨忘了什麼才能「氣自華」。
22年過去了,《攻殼機動隊》從啟發《駭客帝國》的高度,跌落到了《全面回憶》的水準——還是2012年的翻拍版。
如果連這種敷衍的通俗化也能忍受的話,我也只能用回那句老話:您是真愛,真愛無敵。
至於愛的是什麼,肯定不是電影本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