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灵捕手/骄阳似我(港)/心灵捕手

8.3 / 1,092,040人    126分鐘

導演: 葛斯范桑
編劇: 麥特戴蒙 班艾佛列克
演員: 羅賓威廉斯 麥特戴蒙 班艾佛列克 史戴倫史柯斯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程

2017-04-02 21:24:04

數學人眼中的《心靈捕手》


數學科普期刊《數學文化》第二期上,載有萬精油老師的一篇以《心靈捕手》為主題的雜談稿,標題叫《作家筆下的數學與數學家》。之前幾年善科網有收錄這篇文章,但現在善科網已經不在了。網上現在雖然還能找到一些原文的全文轉載,但基於版權的考慮,我就不便將全文轉載於此了罷。

《作家筆下的數學與數學家》能說明一些問題,數學人在評價這部(這類)偽傳記電影時常見的一些問題。

本文標題與正文中出現的 「數學人」 一詞,指的並不是 「以數學工作維生的一類人」 ,而是指這樣一類人:在數學方面具有相當專業的造詣,同時,在某領域有多年的深入研究與及專業工作經驗,以致於過份普遍地使用單一視角去評判生活中與社會中的一切領域的一切事件與現象。

「數學人」 這個用詞的內涵必須事先劃明,因為我無法確保大家用到這個詞的時候,意思是否與我的一致。如果不事先指明,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作家筆下的數學與數學家》中,作者萬精油老師的視角相對於其他大眾影評而言,顯得是比較學院氣的。或許,萬精油老師原先並沒有將《作家筆下的數學與數學家》當影評來寫。文中,作者對電影與及主角威爾抱有相當明確的批評態度——威爾對導師的不尊重、其天才形象之塑造、對數學工作者的異化。這幾條是萬精油老師的主要批評點:

電影《心靈捕手》用愛因斯坦、拉馬努金(Ramanujam)來比喻這個清潔工,意思是說他與他們是一個數量級的,而且都有相同的背景。也就是說都是從默默無聞一下跳到科學前沿。但我們知道,從瑞士專利局出來的愛因斯坦,並沒有對波爾、海森堡這些人不尊重。從印度來到英國的拉馬努金對發現他的大數學家哈代(Hardy)也是尊敬有加,並沒有象《心靈捕手》裡的清潔工一樣把一個第一流數學家當垃圾。

《心靈捕手》的問題不光表現在清潔工的行為方面。從技術上,也就是從數學上來說,這樣的數學天才也是不可能存在的。電影裡說,清潔工看見數學、化學問題就像莫扎特看見鋼琴上的鍵盤,感覺自然就來了。這真是亂彈琴。需知道,音樂可以憑感覺,而以邏輯思維為依據的數學是不可以單憑感覺的。

因為徐遲寫的陳景潤, 這種扭曲在中國尤甚。大家認為數學家都是不食人間煙火、行為怪僻的人。似乎大學數學系的人都要修一門 「怪癖課」 。如果有誰表現正常,就會有人感到驚訝。常常有這種情況,新認識的朋友對我的最大恭維居然是: 「你看起來簡直不像學數學的」 。聽到這種恭維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學了一輩子數學,居然還沒有學像。

萬精油老師的評論的觀點,我是不願苟同的。

其主要問題並非內容上的錯誤。《作家筆下的數學與數學家》的主要問題是,它在以一個不恰當的切入點進行影評寫作。

《心靈捕手》並不是一部數學題材的電影,甚至不是傳記類。電影的主題是心理學臨床治療中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常人(尤其是國人)通常沒有過多的機會擁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因而,常人對心理諮詢的了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更別提針對心理障礙的治療了。大多數人對心理疾病僅有的一些了解,也依賴於一些非現實主義的犯罪主題影視作品。

在同類現實主義心理學題材中,《心靈捕手》可以算是將認知行為療法的目標與過程還原得最完整、最忠於現實的作品(之一)。影評作者在了解這部電影時,雖然可以不必從心理學視角入手,但絕對有必要對心理學這個影視作品類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很可能會犯下一些在領域界定的意義上的低級錯誤,例如:指責綾辻行人推理小說的故事情節生硬、嘲笑劉慈欣科幻小說的人物塑造膚淺、批評《美麗心靈》中的博弈論是偽科學、指責《駭客帝國》中的人工智慧違背邏輯定律,如此等等。

《心靈捕手》中,觀眾在主角威爾身上看到 「數學天才」 這個標籤之前,理應先注意到 「人格障礙患者」 這個標籤。人格障礙患者的掙扎、痛苦與自我拯救,是這部電影最主要的主題之一。可惜,所見所知的觀眾之中,較少會有人從這個角度關注這部電影。大多數人會讚嘆主角的天才,或嘆息天才被浪費被埋沒;很少人會對故事世界中或現實生活中 「不是天才的人格障礙患者」 付出他們應得的、與威爾所獲得的程度相當的同情。圍繞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上的種種爭議,其實遠比電影本身更易令人為之觸動、為之心痛、為之熱血噴薄。

《作家筆下的數學與數學家》恰恰完全缺失了這方面的現實關懷。

這是《作家筆下的數學與數學家》的主要問題,也是大多數 「數學人」 寫影評時的主要問題,也是大多數 「非理科人」 寫科幻書評時的主要問題,也是大多數 「類型文學/類型電影/粉絲群體/小眾文化的圈外人,在未深入了解該圈子之前,便試圖對圈中某作品,以圈外的視角進行評價」 的時候,常常會呈現的主要問題之一。

基於個人立場,我認為,《作家筆下的數學與數學家》文章本身還有值得詬病的一點:

—— 「不食人間煙火、行為怪僻」 、 「有心理問題」 這些詞眼,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公眾人物嘴裡,被當成了貶義詞、批評用詞了呢?公眾人物不是應該有責任注意自身言論的政治中立性與客觀性嗎?

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更科學的心理學科普工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