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桃源遺民

2017-04-04 07:37:43

向死而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這部朋友推薦的電影已是凌晨兩點。躺在床上,久不能靜。   首贊久石讓大師的配樂,一如既往地動人,這篇影評也多半是在循環《~memory~》下寫成的。總體而言,影片情節相對平緩且不少在意料之中,但細膩刻畫下流露的情感和內涵卻直擊心靈。   回憶式開頭,略搞笑的入殮場景,營造的氛圍既合乎觀影心理,又為後文作鋪墊。然後講述了大悟的大提琴手背景以及初入行的經歷。扮演屍模讓他不適,而緊接的為腐屍入殮更是讓他嘔吐不止。瘋狂搓洗,回家擁抱撫摸妻子這個片段令人感嘆不已。我想他觸摸到的不僅是妻子鮮活的身體,也是生與死的界限,或者說死於生的意義。此時大悟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有了初步的理解,迷茫、低落充斥內心。他想起了大提琴,音樂有治癒的力量。   「反正是死,何必那麼辛苦。」 「它們想回去,回到出生的故鄉。」鮭魚洄游的場景讓我動容——逆流而上與隨波逐流。不過,這裡是拼盡全力後的隨波逐流。雖然這一切或許是生物的本能,而讚譽種種不過是人主觀上賦予的,但不影響感動。同時我認為,此處是全片的點睛筆和轉折點。   這次的逝者是一位中年女性,隱約承接了洄游。隨著佐佐木老先生的動作,在場眾人連同我這個觀眾對入殮師的態度悄悄發生著轉變。「使已經冰冷的人重煥生機,賦予其永恆之美。這個過程冷靜細緻,並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大悟對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並且開始接納。   在其後的職業經歷中,大悟收穫了尊重——由「死人飯」變成「感激」,從躲閃哭喊著「髒」到心平氣和說「我的丈夫是入殮師」。也見識了不同對待死亡的態度,他們有的悲傷哭泣;有的親吻道別。其間穿插的野外拉琴的意識流鏡頭可謂絕妙,意境深遠。澡堂婆婆「恰巧」的突然離世讓大悟贏得了最可貴的理解。「死,或許是一扇門,並不意味著結束…」火化前一番耐人尋味的話也是對電影的昇華。   經各方努力,大悟終於去見離世的父親。留存的大石頭,滑落的小石頭,還有逐漸清晰的臉龐,在「石頭信」這一傳說下顯得格外美好。   其實,入殮師這一職業與「臨終關懷」一樣,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雖然目前還並不廣為人知。影片的一張海報上有這麼一句:「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這應該是對這份工作最漂亮的詮釋,讓我不禁想「協助旅行」或許並非誤解——走過一生,讓死也如秋葉般靜美。   在「生與死」這一話題上,相較於「未知生,焉知死」的諱莫如深,個人更偏向於死中理解生,所經歷的追悼會每每想起都還震撼不已。影片中大悟琴藝的進步和對吃的改觀,恰恰是成長的映射。確實,做減法比做加法讓靈魂成長得更快。向死而生,生如夏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