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Still Life

寂静人生/無人出席的告別式

7.4 / 6,347人    92分鐘

導演: 烏貝托帕索里尼
編劇: 烏貝托帕索里尼
演員: 艾迪馬森 瓊安佛洛葛特 安德魯巴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桂魚

2017-04-08 00:08:42

逝者如DoDo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你走進一間空屋子,該如何從其中的生活痕跡判斷居住者的身份?

蘇格蘭格子的窗簾——英國人。小方餐桌,單把椅子,以及白色餐墊上留下的盤子印跡——單身。三件套的西裝——辦公室一族。舊公文包——需要跟很多文件打交道。房間很整潔——責任心很強。架子上放著一排古典音樂——性情內斂保守。櫥櫃裡的罐頭是同一個品牌——生活四平八穩,一成不變。桌上有本藍色封皮的大相簿,裡面貼著很多人的照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起來既非朋友又非親人——唯有這件事令人費解。

福爾摩斯的演繹法至此失效。要走進一個人的生活,多麼難啊。

《寂靜人生》的主角John·May,區公所的職員,負責操辦社區死者的身後事。看起來十分乏味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二年。片子的基調是靜謐的,帶著大不列顛民族特有的冷淡。這部電影採用了大量的固定機位拍攝,以此來強調May的單調生活。主角走過的永遠是同樣的道路,轉過的永遠是同樣的街角。二樓永遠有個老人在百無聊賴地看著窗外,我們本以為他會是May的案子之一,結果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旁觀者,見證著May的每一天。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不斷出現的桌面鏡頭。導演用這種方式來鋪列照片,展示死者們曾經擁有的生活。很多人的一生,在May的相簿里妥善安放。這是跨越了生死的交流。May要尋找的,是親情,友情,以及愛。他尋找這些人活過的證據,然後重新拼接成完整的人生軌跡。

這是個缺乏憐憫也缺乏敬畏的年代,就連死亡也被物化了。而May的工作,則是令逝去的生命再度鮮活起來,重新回歸到「人」的本質。活著已經足夠艱難,離去的時候,更不該像垃圾一般被丟進焚化爐。他們該在信仰的庇護之下,體面而安詳地長眠。但是絕大部份人不這麼想。年輕的屍體處理員天天埋頭於填字遊戲,與他的輕率態度相比,May的工作方式實在太過認真太過嚴謹。而更為悲哀的是,這種為死者尊嚴而努力的行為,在旁人眼中毫無意義。

場景越是重複,包含的資訊量就越大。觀眾們的視線會自行探尋那些熟悉之外的陌生。May慢慢開始改變自己,他猶豫著點了熱巧克力而非紅茶,他故意錯過一班火車,他在電話裡對上司撒謊,他悄悄對著討厭的人的車子撒尿,他的內心,其實也嚮往著另一種生活方式。突如其來的解僱令,帶來的不是焦慮,而是勇氣。並非結束,而是開始。

May的最後一個案子,貫穿了劇情的大半時間。他在火車上逆向而坐,彷彿不願面對即將到來的悲傷與尷尬,而當他圓滿地結束旅程的時候,在回程的火車上,則選擇了正向的座位。導演在細節上花了太多心思,而正是這些細節,令May這個角色變得豐滿可愛。

片中出現了兩次May在晚上拉開窗簾向外張望的場景,他看到自己的身影反射在對面的窗玻璃上。那扇窗子屬於一個死去的老人,這個鏡頭既暗示了May的孤獨,又預告了必然的結局——他是作為死者的投影而存在的。

「四個字,無法飛的鳥類。」

「渡渡鳥。」

May買了兩個狗狗圖案的杯子,走出商店過馬路,他第一次沒有左右張望。車頭的特寫,黑屏。May倒在血泊中,他眨眨眼,笑了。這一刻他的內心無比安靜喜悅,那是圓滿結束一件事之後的心滿意足。逝者如DoDo,如May,本應存在,卻最終滅絕。

這個結局,令人聯想到《刺蝟的優雅》裡的那句台詞: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幹什麼。

May先生,你一定已經準備好去愛了。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很多人都鄙視那種「一眼看到死的生活」,認為那將會磨滅掉生命的樂趣。但這世界上沒有一種職業是枯燥的。只要你熱愛它,尊重它,它就會回報同等的快樂給你。即使這快樂只有你一個人能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一場無人出席的告別式,屬於May的寂靜人生。死者並不孤獨,而活著的人,終將學會如何去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