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X_qiao

2017-04-09 07:38:42

人性的泯滅與掙扎,天堂的隕落與救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北影節看的第一部電影,《戰爭天堂》無疑是驚艷的,有特色的。

4×3的畫幅,黑白的畫面,定格的鏡頭,膠片的顆粒感和年代感的畫質,大量直面鏡頭的獨白,把人們帶回了那個殘忍的二戰和集中營中,但是又以一種超脫的視角注視著這一切,看著芸芸眾生在戰爭的摧殘下人性或泯滅或殘存著掙紮著,竟是產生了一種悲天憫人之感。

#人性的泯滅與掙扎#

女主角Olga

真正好的電影,一定是把人物塑造得立體,把人性的善惡和矛盾都體現出來,絕不是單純的偉光正或窮兇惡。《戰爭天堂》裡的三個人物正是如此,這裡主要談一下女主角。

女主角原是蘇聯優雅的貴婦,曾經是托斯卡納陽光下率性純真的少女,二戰中因為包庇收留猶太兒童而被捕,被捕後主動試圖靠著美色與男三警官交換自己的自由,此時的她,雖是已經為了生存開始出賣自己,但是畢竟眼裡還是有著神采的,依然散發著女性的魅力,彰顯著求生的活力。

可是進入集中營之後一切都變了,在那裡,所有的身份和過往不復存在,人變為牲畜,只剩下最原始的本能。片中非常震撼的一幕,當她們吃著堪比豬食的飯菜時,一老婦人突然倒了下去,有女人驚呼「她是死了嗎?」,正當我以為下一秒她們會去檢查老婦人的死活,或是悲傷不能自己時,卻見這些人一擁而上,搶奪老婦人所餘不多的破爛衣物和飯食。女主更是第一個衝上去脫下了老婦人的靴子自己穿上,繼而接著喝她的稀粥,彷彿一切不曾發生,一臉習以為常的淡漠……

男主角Helmut

直到男主角納粹軍官來到集中營,認出了她就是當年在托斯卡納偶遇之後唸唸不忘的女人,把她留作了自己的清潔工。這時的女主角已不似剛被捕時會主動利用美色去尋求出路,反而是透著認命和卑微的姿態。只不過,她自己都沒有想到,「短短幾天時間,只是不再忍受飢餓的威脅,我就從畜生變回了人,又變回了女人,甚至開始在意口紅、頭髮和皮膚」。即使是曾經的貴族,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生而為人的尊嚴竟也變得這般的一文不值!

作為一個一直以來痛恨納粹又深受其害的人,當男主軍官提出幫她辦了假護照要幫她逃離的時候,她竟是不可置信激動萬分地幾乎跪了下去,無比卑微地討好她,又瘋了似得反覆喃喃自語「你有權力做一切的事情」。有人不喜這裡女主的表現,可我恰恰認為,正是女主這樣絕望後的狂喜,才更突顯出最後女主將生的希望留給蘿絲和那兩個猶太孩子的不易和令人唏噓。所謂英雄,所謂人性之輝,向來不是樣板戲中單薄的偉光正,而是經過了掙扎痛苦和矛盾後的抉擇。就像《勇敢的心》裡面,華萊士在行刑前也曾在牢房裡脆弱不能自己地喃喃道:「我很恐懼」,而恰恰是這肉體凡身的情感,才讓最後那一聲「Freedom」震撼心靈。

托斯卡納往事

所謂悲劇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給人看,男主軍官回憶中的那個托斯卡納的美好女孩,可堪為他的夢中情人,甚至於在黑暗現實中最後的希冀。所以男主最痛苦的時刻恰恰是看著女主卑微而瘋狂地感謝自己,他吼道:「你是一個有智慧的女人,怎麼會變成這樣?!」是啊,怎麼會變成這樣,所有的人,不都是被那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消磨了自由意志嗎?曾經的他自己,不也是個丰神俊逸的少年麼,熱愛著俄國文學,在大學校園裡和同學討論著契訶夫,聽著窗外女同學高跟鞋噠噠的聲音,一縷陽光就那樣照了進來。雖然後來的他見到屠殺,聞到透著死亡的惡臭時依然會不忍和掙扎,但是最終他還是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了戰爭的幫兇,不是嗎?

#天堂的隕落與救贖#

二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一片蕭條,「就連12歲的小姑娘都已經塗著深色的口紅出去勾引男人」。這時候,希特勒以超凡的演講感染力,許給了大家建立一個天堂的美好未來,藉此登上了領袖之位。可是啊,就如集中營指揮官所說:「要建立天堂,必須先建立地獄」,這些狂熱的黨衛軍們,以天堂之名,將地獄之實合理化、高尚化,多麼契合邪教的特徵。男主甚至直到最後,一直堅持認為,「沒有取得勝利,是因為我們要建造的天堂太完美了」。在戰敗前,他穿戴整齊地坐在遭受轟炸的辦公室裡,淡定地吸著煙,彷彿周圍一切都與己無干,竟是無端生出了一種「殉道者」的感覺。只可惜,在那樣一種背景下,這樣的殉道者是那麼可憐可悲。

《戰爭天堂》沒有多少正面描寫戰爭和集中營殘酷的畫面,但是通過少數幾張觸目驚心的屠殺照片,通過上至納粹軍官下至集中營犯人的木然或是惶惶不可終日,更多地通過那力透紙背的獨白和文字描寫,將這地獄的畫面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比直接描寫來得更加膽寒。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男主軍官回憶到:「最可怕的是集中營的地面是動的。我們時常將成堆的屍體層層疊疊地扔到坑中掩埋,那裡面還有些人沒有死,還在抽搐著呻吟著,其中有些人掙紮著想要爬出來,於是,這集中營的地面之下是活的」。還有那集中營的指揮官輕描淡寫又帶點炫耀地說:「集中營的每個營房可以容納700人,我們已經塞進去了1200人,可是每天還是源源不斷地有火車運人過來,於是我們就把後來的這些人直接投入毒氣房,爐子晝夜不停地運轉,卻還是燒不完這些屍體,燒剩下的骨頭也實在太占場地。我們現在定了一天殺掉一萬人的目標,而且我們認為,這是可以實現的!」

納粹們認為的天堂實際上是這樣的地獄,而實際上的天堂卻在最後給了人們救贖。影片結尾,上帝的聲音響起「不用怕,進來吧」,接著亮起一道光,這一刻,恍惚間竟有一種耶穌臨世之感。

當集中營的犯人們被要求去毒氣房「消毒」時,犯人頭子說的竟然是「快起來吧,要去消毒了,再也不用幹活了」。死,竟是成了一種解脫。而女主在走下地下的毒氣室前,認真地在牆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眷念地回頭最後看了眼天空,轉身走了進去,彷彿不捨,亦彷彿超脫。如影片名稱「Paradise」,何處是天堂?

#拍攝手法#

在開頭提到的那些拍攝特色中,講幾點印象最深刻的。

黑白的4×3畫面,定格的鏡頭,極為考究和純熟的攝影,有著充足的歷史時代感,在男主收拾舊時物件時,光影斜射入儲物間中,盒子打開後的灰塵飄散在光中,暈染成了無數的顆粒,給畫面中的男主也籠罩上了一層舊日氣息。

大量直面鏡頭的獨白,時時跳切的鏡頭,讓人有一種審視感和對話感,開始很容易會猜測是戰後被俘的問訊畫面,但當最後發現,這是他們在死後進入天堂前的最後懺悔,瞬間給人以一種終極審判到來的肅重之感,俯視眾生的悲憫之感。

加上通過這些獨白,很多細節充沛的描寫和心理被或懷念或痛苦或五味雜陳地娓娓道來,帶給觀眾的畫面感和想像倒是比鏡頭拍攝更真切了幾分,而且有時竟有一種文學作品的唯美和傷感。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戰爭所及之處,一片荒涼,只有那微弱的人性之光時明時暗,在那盡頭,是否有救贖在等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