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攻殼機動隊1995 GHOST IN THE SHELL

攻壳机动队/GhostintheShell

7.9 / 159,841人    83分鐘

導演: 押井守
編劇: 士郎正宗
演員: 大塚明夫 田中敦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波江座-117

2017-04-10 06:28:30

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特意放在95年劇場版這邊,因為真人版那邊評論區已經沒眼看了,不想再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在真人版全球票房暴死,資本方再次將希望寄託於這塊人傻錢多的土地因而無孔不入地大肆營銷之時,絕大部份評論無非是覺得好萊塢又一次毀掉了經典,抹殺了深刻,但評論者們似乎都為了展示自己的勤思而刻意忽略了這點:在商業電影中追求深刻,和在藝術電影中追求票房一樣滑稽。就個人看來,歷史上除了《駭客帝國》和《銀翼殺手》,基本再無賽博朋克題材的電影能夠將文學性和商業性完美結合。

對於真人電影的評論大致如上,這次想討論的其實是這個從賽博朋克誕生那天起,就作為其靈魂而存在的,永恆不變的主題:「自我」和「世界」的定義。

雖然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甚至比宇宙中恆星的總量還要多,但人類的意識歸根到底也只是海量的電訊號相互作用而已。也就是說,在理論上。只要運算量足夠大,模型足夠正確,那麼一台電腦就能完美地模擬人的大腦活動。在賽博朋克題材的世界觀中,電子技術取得長足進展的未來,人類已經得到了這種電腦,並可以將大腦活動通過這種電腦進行備份、傳送、模擬等,而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人體再造技術的追求。試想這樣的場景:在你彌留之際,人們將你的意識備份在一台存儲器中,然後快速製造一具年輕鮮美的身軀。再將你的意識導入進去…或者在世界各地都有無數的公用軀體,你想要去往哪怕地球另一段,也只用花費幾秒時間,將自己的意識從這個軀體轉移到那個軀體中去……於是問題來了,你如何能證明,轉移之前的你和轉移之後的你是同一個人?如果你不停地用人造部件替換原生身體,那麼從何時起你將不能再被稱為你?而從這兩個角度再深入一點,你如何能證明白己確實被轉移了,而不是思維被困在電腦裡的虛擬世界中?如果人類造出了人工智慧,他也有感情,會做夢,那麼他和人類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通過對大量的賽博朋克題材作品進行分析,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東方人特別喜歡探究前一個問題,而西方人特別喜歡探究後一個問題。這大概也是和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有關的。東方傳統思維方式是唯心主義,認為感知決定世界,因此他們更注重於對自我的反省與調整。而西方傳統思維則是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決定感知,因此他們更注重於對世界的改變。攻殼機動隊就是典型的東方式的哲學思考,駭客帝國則是典型的西方式的哲學思考。

而關於這種對自我和世界的懷疑的思考的產生的原因,從根源上看其實全人類都一樣,都是在突變環境下的自我保護機制。恐怖谷效應告訴我們,人類最害怕的是與自己相似但本質不同的東西,而賽博朋克制造的,恰恰是一個充滿了這種東西的世界,全面展示的是新科技與舊思維的碰撞,而這也是為何許多賽博朋克喜歡把舞台背景設置在類似香港貧民窟這種地方的原因。在這樣的世界中依然保持自我,就成了人類非常熱衷的一種追求。但同時從結果上來看,如果科技真的能這麼發展,人類對自己的肉身和思維的改造卻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看多了賽博朋克的人往往會得出「人類遲早會自我毀滅」這種悲觀的結論。

總的說來,這種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對未來起到的保險作用卻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正如「傀儡師」所說,這種擔憂僅僅是對於「自我」的一種「我執」而已,和杞人憂天,或者替古人著急的性質是一樣的。因為人類對自身的改造,包括倫理和道德對於科技的適應,一直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完成的。就像一個符合恐怖谷效應的人偶一眼看上去會讓人感到恐怖,但如果用一個和真人無異的模型,今天替換一隻耳朵,明天替換一隻眼睛,慢慢地把它變成人偶的樣子的話,大家就都能接受了。人類的所謂道德倫理,永遠是為自己服務,而非約束自己的。一個世紀前,墮胎在基督教文化里還和殺人同罪,是十惡不赦的舉動,因為那時墮胎技術不夠成熟,危險性高,嘗試的人少。而隨著墮胎技術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接受墮胎,於是基督教體系倫理就把自己也「調整」到了更能適應現狀的樣子。正如大劉在《天使時代》裡所說,即使在文明世界,只要有需求,倫理也永遠是第二位的。沒有人能夠抵抗自由飛翔的誘惑,哪怕那意味著要將自己的基因和鳥類的基因相結合。因此如果未來有一天賽博朋克的世界真的實現了,那時的人們也肯定早就說服自己接受了這種改變。無論是全人類集體沉迷於虛擬的世界,亦或是人類為自己的產物所反噬而導致滅亡,也都是人類必然的「命運」而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