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

一个都不能少/NotOneLess/Niunomenos

7.7 / 7,461人    106分鐘


演員: 魏敏芝 導演: 張藝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餘二二

2017-04-12 23:54:47

只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兒,她已足夠偉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到最後半小時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是我讀小學那會兒就看過的電影。想不明白為什麼電影的前2/3給我帶來很強的新鮮感,可能這部電影相比現在充斥螢屏的各種「大片」、「青春片」而言,感情和畫面都太質樸且真實,讓我耳目一新。十年前的感想如今已記不起,但這回我是哭著看完的。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為老母病重請假一個月,村長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願意來的卻僅有13歲的小學才剛畢業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在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下,魏敏芝憑著那股倔強勁兒看住28個調皮的學生。故事在張慧科輟學進城打工的時候轉折,魏敏芝湊錢進城找他,經歷了幾番波折,最後是在電視台台長的憐憫和幫助下找到張慧科。電影的結局是水泉小學因此獲得一批捐助物資,改善了教學環境。

張導把城裡的這一部份拍得非常真實。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電影多處使用隱蔽拍攝,把人的冷漠和熱心呈現得淋漓盡致。比如魏敏芝在去電視台路上的問路、被拒絕進台後候在電視台大門挨個兒問別人是不是台長,這些畫面多處隱蔽拍攝,為電影取得紀錄片的效果。

這部電影的標籤之一是「紀實性」,這是實打實的「紀實」。村長、高老師、魏敏芝、張慧科等主要角色都是來自拍攝地附近的農村,取景地水泉小學也是確鑿存在的鄉村貧困小學,角色和背景渾然天成,毫無違和感。這種真實的景和真實的人,能帶來觸目驚心般的故事效果。

最觸動的莫過於電影裡恰如其分的細節拍攝,感情真摯而動人。

「粉筆」是細節拍攝的「主角」之一。高老師臨走之前一根一根地數著把26根粉筆交給魏敏芝,叮囑她「每天抄寫一篇課文在黑板上,需要一支粉筆」,這裡對高老師數粉筆的手和粉筆進行近景特寫拍攝,這一細節強調給觀眾真實而心酸的感受。後來張慧科搗亂把缺腳的破講台弄倒了,粉筆灑落一地,憤怒中魏敏芝踏過粉筆去揪張——鏡頭特寫在魏敏芝踩粉筆的時候,在旁邊撿粉筆的張明獻立馬說道:「踩粉筆了!」魏敏芝沒聽到,接著她揪過來張慧科,推搡中再次把粉筆踩碎......這一段為後來的「日記事件」做了鋪墊。這真實而痛心的一段畫面,是學生給老師上的一門課啊!

評論裡有一句「這深度比小時代高出六個銀河」,這雖是誇張的調侃,卻也說出了我的觀影感受。
《一個都不能少》上映之後廣泛好評,獲得一些列的獎項。但是關於魏敏芝的爭議也是電影評分沒有飆高的原因之一。很多觀眾評論說「魏敏芝作為老師,連教師最基本的素養、禮貌,甚至正確的三觀都沒有」,私以為,這樣的評論有失偏頗。其實除了物資方面,最心酸的莫過於這樣使師生關係是「孩子帶孩子」。

在水泉村缺乏老師、缺乏物質的艱苦條件下,13歲的魏敏芝接受的只不過是和水泉小學一樣的小學教育。換言之,如果這樣的魏敏芝在帶領學生時有板有眼、師風威嚴,進城時禮貌周全點子多,估計這就是一部矯情的滿足觀眾優越感的爛電影了。

這位「老師」不過還是一個孩子,她不善於表達,不懂得怎樣管理調皮搗蛋的孩子們,甚至連進城的車票價都不知道......卻為了留住學生追著汽車跑;為了找回輟學進城卻又走失了的張慧科花光所有的錢買筆墨紙張在火車站通宵寫尋人啟事(最後被好心大叔告知此法行不通);在電視台被接待處大媽拒絕奚落之後也能守在電視台門口堵截路過的「戴眼鏡的人」找台長......她沒什麼高效的方法計謀,有的只是一股倔強勁兒和實際行動力。但是只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兒,她已足夠偉大。

電影是什麼?或者說,電影應當是什麼?標準的說法我答不上來。但我認為的,也是我期待的好電影該是反映生活真實、引起人內心的普遍共鳴、同時進行精神昇華的一種藝術。《一個都不能少》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它反映了真實又回饋社會以正能量,確實是好電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