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布拉格的春天(台)

7.3 / 38,868人    17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米蘭昆德拉 尚克勞凱立瑞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吸吸

2017-04-14 06:25:26

政經作業 助教看到可千萬別說我是抄的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布拉格之戀》改編自編劇米蘭•昆德拉本人蜚聲中外的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輕》》(《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布拉格之春」的前後。

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托馬斯和女服務生泰瑞莎一見鍾情。泰瑞莎跟隨托馬斯去了布拉格,兩人墜入愛河,並在衝動下結婚。為了給自己找一份工作,泰瑞莎向身為畫家的托馬斯舊情人薩賓娜尋求幫助。毫無疑問,泰瑞莎的血管里流淌著攝影的血液,她很快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攝影師,用自己的作品反映著捷克人民當時的樂與悲。然而,婚後不久,托馬斯故態復萌,與薩賓娜藕斷絲連,繼續投入他那追逐女人的遊戲,這讓單純的泰瑞莎患得患失,終於,她決定離家出走。泰瑞莎離家出走的這一晚,給東歐劇變埋下了導火索,是歷史上頗具傳奇意義的一晚——1968年8月3日。

1968年,杜布切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發起了一場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的方案,保留了部份舊有的傳統,本部電影編劇米蘭昆德拉也積極投入了這場改革。但蘇聯卻覺得這個改革有脫離自己控制的傾向。為了實行統一的「蘇聯體制」,蘇聯在泰瑞莎出走的這晚入侵捷克,並於次日——1968年8月4日拂曉,佔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布拉格之春」的被鎮壓讓人們認清了在蘇聯控制下的社會主義不允許有與其相左的思維的存在。在蘇聯的威權達到了頂峰的同時,也讓當時與蘇聯交惡的我國唇亡齒寒。某種意義上,捷克的慘劇促使了中美建交。

回到1968年8月3日晚。托馬斯追回出走的泰瑞莎。然而,一夜之間,國已非昨夜那個國了;幸運的是,差點破裂的家,還是那個家,蘇聯的入侵拯救了他們的婚姻。托馬斯救死扶傷,泰瑞莎用鏡頭記錄歷史,兩個人一起,用自己的力量反抗著蘇聯的侵略。殘酷的現實讓他們選擇了逃往瑞士,在國外陌生的環境中兩人都百無聊賴,沒有了共同的事業,二人的矛盾再度凸顯,托馬斯與薩賓娜舊情復燃。泰瑞莎與薩賓娜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薩賓娜選擇遁走美國,泰瑞莎選擇返回故國。托馬斯混混噩噩的獨自生活一段時間後,認清了自己對泰瑞莎的感情,義無反顧,放棄優渥的瑞士工作,返回布拉格。

蘇聯鎮壓「布拉格之春」事件後,新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禁止言論自由,加強對媒體的控制,以清除西方自由思想。托馬斯之前發表的批評蘇聯的言論且不願妥協的行為讓他失去了醫院的工作,他那用慣手術刀的手拿起了抹布去擦玻璃。反映了當時捷克斯洛伐克人的看法與生活狀態的原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也出現在那個時候。男人與女人,在性與愛是否分離的問題上,似乎永遠不會達成共識。托馬斯和泰瑞莎,在出軌與回歸中浮浮沉沉,最終選擇了去農村生活。在那裡他們度過了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直到一個下雨的清晨——一場車禍突兀的結束了他們的生命。生命很輕,一個剎車踏板的失靈,能帶走兩個相愛的人;生命也很重,泰瑞莎重到能牽絆住漂浮不定、風流成性的托馬斯。

「生活對我是那麼沉重,對你卻是那麼輕」,泰瑞莎茫然的自言自語。愛對女人來說無比的重,覆水難收;欲對男人來說又那麼的輕,群芳爭艷。米蘭•昆德拉本人可能也無法解答這個問題,只有用死亡,用這個世間最殘忍又最柔軟的意外,給這個愛與牽絆故事畫一個句號。電影和「布拉格之春」的歷史交錯,春在眼前,一晃而過,明媚卻短暫,夭折來的那麼突兀,一如同男女主角的故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