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國家的誕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国家的诞生(台)

6.5 / 21,911人    120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松旭

2017-04-14 07:19:32

站在耶穌的身邊讓白人罰站


作為一個黃種人欣賞黑人地為題材的電影還是相對來說比較舒服的,因為影片中對抗和激化的兩者的對立關係的原因和我們無關。不過在觀看本片的時候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懷著忐忑的心,稍帶著對白人或黑人觀眾的感受的擔憂。
        現代人早就沒有了對種族的那般仇恨,僅僅因為膚色而像對待異類一樣虐待對方,所以對卻是真實存在過的虐待黑人奴隸的殘暴行為和罪噁心態對現代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心靈上的極大刺激。因為那些行為不是對什麼其他物種,而是對同類,把虐待黑人奴隸,換句話說,虐待同類的畫面的殘忍程度,哪怕是只展現一半,也夠引起任何觀眾,包括白人觀眾咬牙切齒的了。我們同樣對《米爾克》還有《平常的心》等片裡描寫的人類曾經對同性戀者的無理歧視,暴打、虐待,甚至殺害的情節有類似的痛恨感。
        當我看到一多半的時候,也就是影片裡培養內特對白人仇恨的一幕幕虐待黑人的情節層層相加的時候,我開始擔心影片是否會過份燃起黑人對那段歷史的過份投入感,今兒恐怕加深黑人對白人的偏見。因為不可否認,那段黑暗的歷史已經存在了,而它所導致的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還有因此而帶來的教育不均、文化發展不均等等,都已經存在了,黑人和白人雖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那段歷史給接下來的數代人心裡帶來的由傷疤轉化而成的刻板印像已經不能抹滅了。黑人和白人的關係的那種微妙的敏感還是有的,平時他們之間可能會把這類關係當作玩笑調侃,兩類人在社交當中的相處也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問題,但差別還是有的,問題還是有的。這麼說吧,中國的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在法律上是沒有區別的,甚至少數民族會有一定的優待,但有些玩笑可以跟同民族的人開,對少數民族說話要注意,恐怕會傷到這些人,或者產生誤會,或者產生冒犯。這種小心和誤會的產生,恰恰就是民族或種族之間曾經有過的矛盾或問題導致的。
        所以回過頭來看到本片的虐待黑人的情節設計和表達,肯定是有喚起憤怒的目的了,而且我不得不承認,是黑人對白人的憤怒。這麼說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就是膚色不同,而這不平等地位的原因就是膚色,虐待的原因也是膚色,仇恨的原因還是膚色。冤有頭債有主,人們在仇恨的時候總要找個發洩的對象,這個對象非常好認,就是白人。所以不同於對同性戀或女性的歧視,對黑人的歧視題材所引發的仇恨效應更快、更強。同性戀和女性並沒有膚色那樣顯著的區分,各個人種都有同性戀者,都有女性,故重在觀看這兩類影片的時候,都能自豪的選擇站在文明的一邊,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大家都是反對歧視的文明好兄弟;而黑人題材就不同,一個白人就算他再怎麼反對虐待,反對歧視,也沒法和影片所表達的正義一方站成一隊,就因為膚色,所以他們在觀看這類電影時,心理上總是略微有一種被鄙視的感覺。
        痛苦和憤怒的培養,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釋放憤怒的時刻就應該到來了。影片如此積蓄憤怒的力量,目的也一定是為了關鍵時刻的爆發,既然培養了明顯的正方和反方,就應該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雙方的立場,否則的話,影片是不會以這種方式描寫黑人的那段歷史的。這次,影片中的主人公牧師奈特是以上帝的名義展示主的同在,用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爭來表達上帝兒女的存在。《血戰鋼鋸嶺》中的多斯,上帝唯獨讓他對武器、殺戮格外的注意,對上帝不喜悅殺人,流入血的教訓特別深刻,這是上帝對他的揀選,讓他走的路。在本片中,其他的努力早已習慣了自己的命運,看慣了同胞被虐待,被殺害,幾代成千上萬的人一同經歷著這段黑歷史,卻沒有一個像奈特這樣的人的出現。奈特也一定是被上帝賦予了特殊的洞察力,上帝給了他一條特殊的道路,所以在別人眼裡看似平常的事情,在奈特眼裡卻久久不能忘記,白人小女孩像牽著狗一樣牽著黑人女孩,奴隸主輕鬆地敲掉努力的牙齒並往嘴裡灌食物,用聖經上的話語告誡受苦受難的同胞們順從殘暴的奴隸主,每一件事都深深的紮根在奈特的心理,這些心裡的痛就在奈特的心理積蓄著力量,並沒有被丟棄,直到下定決心反抗。
        近幾年來,黑人地位題材電影在喚起反抗情緒方面增強了許多,而且最終都是以泄憤的結局,痛快地告終,比如2011年的《相助》,2012年的《被解救的姜戈》,2013年的《為奴十二年》,以及2016年的《隱藏人物》,這些關於不同時代黑人卑微地位的電影,都是前期渲染黑人遭到的歧視和虐待,培養憤怒情緒,最後復仇泄憤。而電影《姜戈》更是如同《無恥混蛋》般的泄洪時的泄憤,姜戈和他的同伴就如同超人一般降落在受苦難的黑人身前,虐殺著狼哭鬼嚎的醜惡的白人,發洩程度盡在不言中。這種感覺真的是太爽了,每當看到影片中那些無理虐待黑人或同性戀者的醜惡嘴臉,都想像著一個超大的力量替他們行道,狠狠的懲罰那些自以為是的人,讓正義得到伸張,這在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和《無恥混蛋》裡都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黑人電影當中雖然喚起了黑人的憤怒和激昂的情緒,但黑人們的成功卻仰仗於關鍵的「白人天使」,在《相助》裡是艾瑪·斯通飾演的作家,在《被解救的姜戈》裡是賞金獵人舒爾茨,在《為奴十二年》裡有善良的農場主福特先生、木匠巴斯和薩拉托加的店主,以及主持公道的州長,在《隱藏人物》裡,凱文·科斯特納扮演的哈里森看重才華而非膚色,為凱薩琳創造了很多機會和展示的平台。正是因為這些「白人天使」的相助,黑人主角們才能夠施展大快人心的復仇,才能夠理直氣壯的羞辱那些白人的高傲自大,也許觀眾們最終只會記得成功的復仇,只會留下對黑人勝利的歌頌,沒人會記得這些「白人天使」,但這些對黑人勝利至關重要的角色被設計成白人,還是能夠把白人的光輝形象留在觀眾的潛意識裡。請注意,不要因此就說這是什麼白人的陰謀詭計,這就是符合觀眾審美取向的設定,沒有別的意思。在一種意識形態盛行的環境裡要唱反調,必需要有一個屬於統治階級的反叛分子從內部提供幫助,才能成功,哪個革命不是這樣呢,哪個革命不是從內部瓦解統治權威的呢?所以在黑人地位卑微的時代,黑人若想有表達的平台,就必需要有白人為他們提供,這是很正常的呀。
        而《一個國家的誕生》在白人天使這方面的使用,則又上升了一個臺階,就是基本沒有使用「白人天使」,或者說起義的過程中沒有白人的支持和參與,完全靠是黑人自己的力量。但本片還是有「白人天使」的,而且她也起了作用,就是教會奈特讀聖經的白人女士特納。他因此逐漸成為黑人傳教士,這對他後來以上帝的名義發動起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本片將「白人天使」的作用壓縮到如此地步,也說明觀眾的審美取向有所變化。
        可以忽略的是起義失敗之後,奈特英勇就義那部份,就是單純的關聯了耶穌受難的情節,雖然對基督徒來說不可能把奈特比喻成耶穌,但明顯有借耶穌之名歌頌這次起義的意味,因為到了影片最後,奈特的精神影響到了下一代,也正是這種影響,在黑人群體中星星點火,最終形成了燎原之勢,改變了也創立了一個國家。
        影片總體來說沒有脫離黑人地位影片一貫的渲染憤怒而後泄憤的組織方式,但是在喚起黑人憤怒方面做的更強烈一些,這會讓白人觀眾感覺不舒服,特別是最後那段借耶穌受難的比喻,更是以牢牢站在耶穌的身邊的方式,告狀似的讓白人小朋友無地自容地在一邊罰了站。但好在最後一個鏡頭比喻了一個國家的誕生,讓白人和黑人在感覺上大團結了,由對立的雙方都變成了美國人,有了共同的屬性。如果單從講述這段真實歷史故事的角度來看,本片做的相當成功了,無可厚非,非常好的片子,那麼,別的就不用多說了,再說別的就不應該是影視的事兒了,那就是什麼社會學上的事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