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5 19:21:40
幾個月前在老家看完這部電影,經常在一念之間不來由會想起裡面的情節,從來沒有一部電影這麼讓我難以忘懷。 作為同樣在「小森林」長大的我是慶幸的。不知道中國其他地區怎樣,我的家鄉剛好處在巨大變革的尾巴中。那時候外出務工還沒有那麼多,沒有太多的人遷移到城市去,一個班級的人基本上擠滿了一個教室,而且還不是全部村裡的人。班裡的同學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都比較窮,每天放學回家要幫家裡放牛鋤草。放牛也許是最「浪漫」的活動了,每個小夥伴都牽出自家的牛兒到山坡上覓食,只要看好了牛兒不讓它吃了別人家的莊稼,剩餘的時間我們大可以自己去「撒野」了,去「公家」地裡順點小花生小紅薯烤烤,做遊戲,打樸克,甚至還打架的,好不歡樂…… 如今的鄉村已不是當初了,一片徹底的蕭條和衰敗,人少了很多,有也大部份是留守的兒童和老人。小孩也少了很多,很多學校已經撤銷倒閉,我的小學初中都沒了。很多人要嘛城裡買了房子或安了家,要嘛在鄉下蓋著洋不洋土不土的房子,(丑不拉幾,立兩根石膏仿冒的山寨大理石柱子,以為是巴特農神廟啊還是教堂啊,死要面子)地也懶得種了,很多吃的用品等物品來源城裡一樣。 片中體現的是更好的回歸,日本也許曾經也經歷過這樣的變革吧,但也相去甚遠。日本鄉村的木屋榻榻米或竹籬和我國鄉村的山寨半洋半土別墅形成了很好的對比,不禁感嘆:最好的中國在日本!在唐朝以前在中國鄉村會是怎樣? 片中一句最打動我的話是:「離開了小森才發現小森的人們比如我父母,真的值得我尊敬,因為他們的日子說的話,真的有內涵」。 其實每一種生活都有他的內涵和樂趣,關鍵是我們會不會體會和享受這種樂趣。要不然為什麼這世上每一種生活都有人拼了命去追求呢?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