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激辯風雲--The Great Debaters

激辩风云/伟大辩手/伟大的辩手

7.5 / 63,049人    126分鐘

導演: 丹佐華盛頓
編劇: Robert Eisele
演員: 丹佐華盛頓 Nate Parker Jurnee Smollett Denzel Whitaker Jermaine William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喝醉了他的夢

2017-04-15 21:29:44

種族歧視·民主·法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百度上搜索《激辯風雲》的時候,看到封面的圖片是兩張黑人的剪影,對於電影的主題便有了幾分猜測——種族歧視罷。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我慢慢發覺這部電影如同它的別名《偉大的辯論者》一般是部偉大的電影。它不落窠臼。由種族歧視的話題探討,從而表達著對民主,對法制的思考。到底什麼是法律,法律究竟是審判庭上的裁判還是僅僅是所謂實現制裁者意願的工具。到底什麼是民主,多數人的民主究竟是真正的民主還是民主外衣的多數人的獨裁。怎樣的民主與法制才能真正實現公正平等呢? 故事是從一個教授的信念開始的。這是一段早於馬丁路德金的故事。那時候的黑人還在為生而應有的平等掙扎。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種族歧視問題極其嚴重的德州,一所黑人大學--威利大學,一位共和黨的地下黨員(實際上他也領導了許多次秘密聚會,這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也是學校的受人尊重的教授,辯論隊的指導老師Mel Tolson,是黑人社區中那種為數不多一直接受著成功的人,他的積極與努力,也是他從教的威利大學的一種象徵,既才華橫溢,同時又有那麼點難以捉摸。新學期來臨之際,Tolson教授替辯論隊做下了兩個重大的決定,一是將端莊謹慎的Samantha Booke招入進來--她是學校辯論隊中的第一位女性成員,二是擅自做主招了兩個新隊員,才華橫溢的小伙子Henry Lowe和老實厚道的14歲便考上大學的詹姆士 Farmer, Jr.,這兩個人加入辯論隊的目的都有點不純,除了想在辯論中嶄露頭角,更為了吸引Samantha的注意。Tolson教授的到來,首先讓辯論隊意識到的是犀利的語言的強大,而他的目標也非常宏偉,那就是幫助這群來自於社會最底層、備受壓迫的黑人學生,有朝一日能夠邁向集中了歷史上最傑出的菁英的國際辯論講台。Tolson教授算是一個人物,但他的行為卻多多少少有一些爭議,因為他那非傳統、極度強大的教學方式,還有非常激進的政治觀點,所以他一直以來,都是被所有人炮轟的對象。 ~ 1 / 5 ~ 這也適用於辯論隊的教學,Tolson教授用具有個人強烈風格的方式對他們進行著嚴格的訓練,那種高強度,與士兵突擊裡的訓練幾乎無異,當叛逆的亨利挑釁似地問Tolson教授,他們為什麼要聽他的指揮時,Tolson教授表示,弱者就應該受到強者的壓迫,想不受到壓迫,就把自己變成真正的強者。其深意在於,通過參加辯論對決,激發出每一位隊員自己內心深處對「平等」的渴望。 在他們一同奮鬥努力朝向目標進發之際,Tolson教授被列入了黑名單,許多之前接受邀請的大學取消了和威利大學的辯論賽,在這種時候,贏得Fisk大學和Howard大學就意味著可能贏得與哈佛大學辯論的機會,而機會,只在一線之間。 前往Howard大學的途中,四個人目睹了黑奴被焚燒,被白人凌辱的事件,他們卻被迫躲在車裡,把頭塞在座位底下,狼狽苟且地逃脫現場,每個人都不能忍受這種侮辱,每個人都不能上前鬥爭。忍無可忍之下,Henry退出了比賽,大家也由於不敵Howard大學而戰敗。 萬念俱灰之時,一個難得的良機卻降臨,他們收到了哈佛大學冠軍辯論隊的比賽邀請--大家欣喜若狂。 等到眾人到達加州,到達劍橋的時候,哈佛大學卻臨時改變了題目,「消極抵抗是否是維護公正的道德武器」,威利大學是正方。 在辯論的過程中,哈佛大學不止一次地指出,在嚴明的秩序面前,在法律面前,主動出擊,才能爭取到生命與道德的全勝,他們指出,犧牲生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頑強抗爭之後的權利,如果消極抵抗的話,損失將是慘重的,消極抵抗並不是因為它不暴力而道德,為了國家全力以赴,才是最大的道德,因為這要求了全體在最高程度上的犧牲,而消極抵抗的道德是無政府主義的偽裝。 Samantha說:甘地相信一個人面對對手時要永遠帶著愛和敬意,犯罪的人必須接受刑法,這並不是無政府主義,並且來源於美國民主的思想,哈佛畢業的盧梭。 哈佛大學又提出:盧梭認為每一個確定自己比別人正確的人都會代表大多數人的觀點,但是這是理想化的,民主並不是這樣,真正民主是無論什麼時候,一個通過大多數人同意的觀點才能獲得採納。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