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導火新聞線 The Menu

导火新闻线/TheMenu

6.2 / 132人    90分鐘

導演: 方俊華
編劇: 潘漫紅
演員: 吳孟達 周家怡 楊淇 何佩瑜 姜文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人生如夢

2017-04-19 04:45:05

正義之下摻抹「私情」


《導火新聞線》是由電視劇《導火新聞線》原版人馬拍攝的電影版,影片講述囧報及閃報為了點擊率的媒體鬥爭,卻無意陷於了尋仇者闖入電視台用炸彈挾持人質,向政府高層請願通過恢復二次申訴,作為媒體正邪兩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場鬥智鬥勇,事態不斷升級揭露出官商勾結等隱情的故事。(本段源於百度百科)

20餘年前,一幅名為《飢餓的蘇丹》的攝影作品獲得了普利茲新聞獎,也讓世界開始關注當時發生在蘇丹的饑荒。按下快門之後,圖片作者凱文•卡特趕走了禿鷹,他注視著女孩繼續蹣跚前行,然後情緒崩潰。然而,更令他崩潰的是,照片獲獎之後,他受到種種譴責,譴責者認為他太殘忍,沒有放下相機去救小女孩。於是,頒獎結束後兩個月,凱文•卡特因經受不住非議而自殺。

在這部港片中,《飢餓的蘇丹》不但是探討記者這一社會角色的定位的重要道具,也是對片中所刻畫的媒體生態的比喻。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片中營造的是這樣一種媒體生態——媒體為了流量可以編新聞,也可以用各種低俗新聞填滿頭版位置。另一家媒體,備感流量壓力的代總編被上司的一句「如果你有本事,有個人風格又可以贏到點擊率的話,我保證什麼都不說」嗆得啞口無言。

電影預言了媒體過份爭奪受眾注意力的下場。這些預言最後是否會成真我們不得而知,可是先於這部電影出街的同名劇集所展示的一些情節,如總編當街遇襲、記者越權更改頭版等,竟然在之後成了現實中發生的事件……實際上,《導火新聞線》所預言的傳媒生態,與美國19世紀末那場黃色新聞大戰非常相似。當時普利茲(沒錯,就是設立普利茲新聞獎的那位)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新聞報》,為了爭奪讀者,頻發刊登駭人聽聞、刺激人的新聞,標題也是怎麼色情暴力驚悚就怎麼來。黃色新聞大戰終結於時任美國總統麥金萊遇刺之後。《世界報》因為在此前鼓吹刺殺麥金萊的言論而被迫停刊。而我們的傳媒生態,似乎正朝著《導火新聞線》的預言一步步走下去……科技的日新月異,讓媒體與受眾的地位發生了調轉,受眾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原本代表著權威客觀公正的媒體反而氾濫起來。

算法的不斷改進,讓各個資訊客戶端都在推送「用戶想看」的內容。這是這些所謂的「用戶想看」的內容,很可能會綁架媒體,讓其喪失權威性、公正性,一味地往獵奇和重口地方向發展。

以前攝影記者凱文•卡特因為沒救人而備受譴責,而在《導火新聞線》中,無底線的記者卻可以為了點擊量窮極一切逼迫當事人,讓其做出殺人行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