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青山淡吾

2017-04-25 22:29:34

暴力美感與隱含的倫理意義 ——以《追殺比爾》Ⅰ、Ⅱ為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暴力美學「是指起源於美國,在香港發展起來的並在成熟後影響世界的一種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發掘出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中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忽視或弱化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效果。」(《暴力電影——表達與意義》)《追殺比爾》Ⅰ、Ⅱ是分別在2003、2004年上映的暴力美學代表作品。

一、暴力與美不相矛盾

「暴力是電影在美學上的一個主題。」(《為暴力辯護》)

       乾淨俐落的身手,恢宏壯大的征戰,血腥殘忍的畫面,在慨嘆以一敵百的超強震撼的同時享受著暴力帶來的唯美場景,不過,暴力與美湊到一塊難免牽強,談起美,我們不禁把它與真、善聯繫起來。暴力顯然是與善相對。但「由於善和美是不同的(因為前者總是包含在實踐活動中,而美則在不運動的事物中)」(《形上學》),它們並不矛盾。
        《聖女貞德》中,貞德面對屍橫遍野,完全沒有大獲全勝的喜悅,而是陷入沉重的負罪深淵,懷疑為法國自由(更確切的是為自己的復仇之心)而征戰的初衷……撒旦對貞德說:「你能分得清善與惡嗎?」善是惡,惡是善。正如世人無法區分美醜、愛恨。暴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暴力行為是人性的一種宣洩方式。施行暴力往往伴隨著複雜隱晦的心緒,並非用善惡美醜愛恨等詞語可以一言以敝的。畢竟,沒有愛,哪裡來得恨。

        我們把暴力美從抽象拉回現實,文明的人類不能在和平的時代任意施暴,暴力電影可以做到,它「讓『本我』中的暴力衝動找到一種刺激——釋放、壓抑——宣洩、恐懼——愉悅、緊張——輕鬆等轉移的渠道和方式,從而使在工作中、學習中所產生的壓力得到釋放,在激烈緊張的打鬥中鬆弛繃緊的神經,產生輕鬆愉悅的心理,獲得『本我』的滿足。」(《暴力電影——表達與意義》)這是暴力電影之所已經久不衰原因之一。

二、暴力美感

        我們看到的暴力,感受的美感如果沒有令我們沉浸於故事的恩怨情仇中,對之慨嘆,就至少說明它的真實感是不夠的。記憶中《亞瑟王》,《勇敢的心》等等影片的場景,有些血腥場面是不禁要閉上雙眼的,而《追殺比爾》對血淋淋鏡頭的精緻處理淡化了慘不忍睹的情緒,且不失真實感。不過暴力電影分為兩類,上述是第一類的特點,也就是通過暴力爭鬥,扭曲的人性,揭示一種黑暗的社會現象,發人深省;另一類則純屬衝擊感官,釋放情緒的消遣類型。昆汀·塔倫蒂諾屬於何種,見仁見智。
        最能突出暴力美感的當屬青葉屋一決雌雄一章。其中的光影、色調及拍攝的角度都是拿捏自如,在三分鐘黑白場景打鬥之後,女主角眼睛一眨,色調恢復,轉而老闆娘搞鬼,把電閘關閉,我們才能看到下面的獨特的藍色光影效果。除此之外,橙色、紅色等顏色撞擊瞳孔,懷舊、清新的色調層出不窮。

        《追殺比爾》整部影片在節奏上可謂張弛有度,它的敘事結構雖然打亂,但是前後銜接緊密,邏輯嚴整,收放自如。其中穿插的慢鏡頭也細緻入微,比如昆汀的獨門武器,GoGo的絕招,如此沉重的東西緩慢的滑向你,竟不會有突兀的感覺。

        整部電影用去450加侖的假血,在女主角砍斷Sofia的胳膊後,血箭可噴射至屋頂,時長達一分鐘。斬首,把人劈成兩半,挖眼睛等更是血腥,但美感處理使得其變的不那麼殘忍,眾手下被打落到血池,濺起的白色水花被映襯的詩意,尤其是最後與O-Ren決戰時的漫天雪花,淅瀝的流水,美的境地令人釋懷了本是血腥的暴力。



三、隱含的人性之美

美應是靈魂的面孔,現在卻變成為物質性的表徵……(《當代美學應往何處去?》)

        美既是短暫又是永恆,在時空範疇來講,美的呈現是短暫的,人通過最佳的心理距離接受美的信號,進而感受美,往往是瞬間的事情,不假思索,無需考慮。如若達到須臾的忘我,則完全陶醉於美的世界中,叔本華稱之為「暫時忘記意志的理念」,在這樣的狀態下,也只是個體瞬間的解脫。但人對於美的回味超出了時空的限制,並且給人無窮的遐想,人可以摻雜各種自己的感情、理性、情緒在美中,從這種意義上說,美是一種永恆。它是在歷經滄桑變化,累世交疊之後依舊始然的原初力量……經典是永恆美的表現形式之一。
        什麼樣的美可以被尊為經典?暴力嗎,不,是暴力背後隱藏的戰鬥精神。「那些真正的戰士,在戰鬥之中,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消滅敵人,壓抑所有人性裡的情緒和同情,剷除所有的阻礙,即使是上帝或佛祖也一樣,真相就在於戰鬥藝術的精神之中。」(《追殺比爾》台詞)這是武士道的戰鬥精神。還有保家衛國的戰鬥精神、英雄主義等都具有此種力量。溯源到個體的生命意志,就是不屈不撓的堅韌特質,這是在女主角沉睡了四年後毅然奮起的時候,在她拿起筷子夾起米飯的時候,在被埋入棺材拳打木牆逃生的時候,在被O-Ren擊倒之後堅持站起來的時候,可以感受的力量。
        這部電影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處有關親情與愛情的描寫,既然是動作片,復仇片,也就不能奢求於此,但從中流露的「愛」絲毫不遜色。女主角在與Vernita 打鬥時,女兒放學回家,兩人隔著百葉窗望著小女孩漸漸走近的身影,Vernita立顯哀求的眼神,在女兒開門進來的剎那,兩人不約而同的把匕首藏於身後,笑臉迎人。我們也不由得會心的抿嘴,偉大的母愛,這是經久不衰的美。這種美在故事的尾聲有所呼應。女主角找到比爾,本以為一番血戰在即,哪裡料想,一個可愛甜美的小女孩奔向自己,女主角憤怒的表情微妙間轉為無奈與柔和,原本射向比爾仇恨的目光中增添了無助的意味,比爾笑了,她卻哭了,堅韌的內心被頓發的母愛充斥,電影中難得有了一絲和睦的溫情,可是這份溫情只是電影裡的一劑調味品(並給予女主角圓滿的結局),不會使她因此放下復仇的劍柄。母愛的深沉與戰鬥的精神,孰輕孰重?我無法回答,它們同處同等的經典。

並中國文化的綱常倫理、俠義精神毫不缺失,女主角與白眉之間的師徒之情陡然可見。

        《追殺比爾》雖然沒有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子》那樣具有社會價值,可比起《黑色追緝令》的荒誕不羈,確是注入了柔和的人性層面,你會不會在電影結尾處,BB看卡通片(非暴力),女主角躲在廁所喜極而泣的時候,心裡酸酸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