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記憶大師 --Battle of Memories

记忆大师/记忆战/催眠大师2

6.5 / 1,231人    119分鐘

導演: 陳正道
編劇: 任鵬
演員: 黃渤 徐靜蕾 段奕宏 楊子姍 許瑋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胤祥

2017-04-26 11:16:55

撕開「燒腦片」外表,其實這還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 奇遇電影 (ID:cinematik) 圖文版後期版參看:http://mp.weixin.qq.com/s/4rMbkZXuNpBjqs4_PDX3WQ

按導演陳正道的說法,《記憶大師》雖然「劇本不是沒有問題」,但是他是「為了給中國電影市場創造一個可以盈利的新類型」,也就是軟科幻。

身為科幻界邊緣人士,我對國產科幻片一直是唱衰的態度,而且說實話,在《成為馬爾科維奇》和《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都稱不上軟科幻的前提下,《記憶大師》最多也就在裝修上面有點科幻的意思,要它算科幻那麼《山河故人》也能算科幻了嘛。並不是說你有一個設計看起來比較複雜的機器,並且它有一些超出/偏離這個時代的功能——在本片裡是定點消除/植入對細節和情感的記憶——就能算是科幻了,這種所謂科幻片基本是比較低端的產品,可以一言以蔽之:「道具型科幻」——這個道具可以是人生遙控器,可以是神奇小藥丸,也可以是外星狗狗外星寶寶。跟《成為馬爾科維奇》比比想像力和世界觀,大概就知道它的差距在哪裡。其實《記憶大師》是部懸疑片(Mystery),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日系變格推理。

按照推理片的要求來看,《記憶大師》無疑是部很有趣的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核心是極難甚至無法用文字呈現的,有賴於視覺呈現的詭計,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它是一個敘事性詭計。黃渤在片中扮演的作家江豐在重新載入記憶的時候被錯誤地植入了別人的記憶,並因此發現了一起兇殺案的線索;其敘事性詭計就在於,這種「被植入的記憶」的呈現方式,是以記憶的持有者的身體在場作為前提的。同時按照劇作邏輯,江豐的記憶也一定被植入了兇手的腦中——這裡也可以呵呵一句,憑什麼啊?因為按照影片的設定,記憶的清除和植入與否完全是出自客戶的意願,至少江豐有劇情邏輯上的重新植入的必要性,但是兇手呢?如果說兩人的記憶存儲秘鑰的互換是出於意外,那麼兇手得多神經病才能去選擇重新植入自己的記憶——假設他不知道互換——否則他清除記憶幹嘛;或者植入別人的記憶——如果他知道互換了——那他得多蛋疼。當然除了這點,《記憶大師》還算尊重自己的設定,不像有些號稱變格推理或者奇幻推理的文在寫不下去的時候改設定逗你玩。在set up做完之後就沒有再拋出新設定,算得上是線索公平。不過同時又要保證影片懸疑或者「燒腦」的成份,這就導致劇情需要各種強行反轉。

實話說,只要讀過東野圭吾的《名偵探的守則》,基本一切反轉皆成濫套。這方面就不多說了否則一定劇透,言而總之《記憶大師》的梗也包含在東野圭吾那12個套路裡面,具體是哪個……讀者大爺們你們自己看情況要不要看吧。

《記憶大師》在推理技術方面的問題主要在於,你要嘛動機複雜,要嘛手法複雜;要是動機和手法都複雜,並不是不可以,但你得稍微花點時間復盤或者解釋;要是不解釋……你會去二刷嗎?

上面是作為影評人的基本觀點。不過鑒於我的主業還是搞電影研究的,所以還能說點其他的東西。

在我看來,《記憶大師》至少有兩個點是非常高級的,其一是「多身體人物」(multi-bodies character),其二則是「Film As Brain」,所謂「電影作為大腦」。這兩點各自產生了一些異常牛逼的電影。

「多身體人物」在商業片裡面的用法比如《阿凡達》《成為馬爾科維奇》《雲圖》《魔法奇幻秀》乃至《千年女優》《攻殼機動隊》和《原始碼》,或者如《夏洛特煩惱》《重返十七歲》等等;在藝術片裡則有比如《回文》(托德·索倫茲,2004)和《我不在那兒》(托德·海因斯,2007)等。多身體人物有著典型的身心二元論的底子,可以導向對諸如人機嵌合體/賽博格的討論,也可以作為一種對人物分析性的評述,典型如上述兩部藝術片;低端一點的用法比如穿越或者轉世等等,當然《魔法奇幻秀》純屬迫不得已的填坑行為。另外一點則是,多身體人物對應的一個觀念是「多人物身體」(multi-characters body),直觀理解可以說是「精分」,《化身博士》就很典型。有時也有兩者混用的例子,比如《搏擊俱樂部》或者《黑天鵝》,藝術片方面的例子比如《新女友》(弗朗索瓦·歐容,2014)等等。

而「電影作為大腦」則是某種用於討論電影基本觀念的觀點。關於「電影是什麼」這個涉及本體論這樣高大上的問題,從「電影作為窗戶和畫框」開始,經歷「電影作為門:螢幕與門檻」、「電影作為鏡子和麵孔」,發展到注重感官導向的「電影作為眼睛:觀看和凝視」、「電影作為皮膚和觸摸」和「電影作為耳朵:音響效果與空間」,再到綜合性的「電影作為大腦:心靈與身體」(參看托馬斯·艾爾塞瑟(湯瑪士 Elsaesser)和馬爾特·哈根納(Malte Hagener)的《基於感官的電影理論導論》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hrough the senses[M]. Routledge, 2009),從理論脈絡上看,是將經典電影理論、精神分析電影理論、受眾研究理論、身體理論在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角度上的整合。研究者們傾向於在分析中將「電影作為大腦」這一觀念前推到諸如《迷魂記》(1958)、《去年在馬里安巴德》(1961)、《發條橙》(1971)、《飛向太空》(1972)和《銀翼殺手》(1982)等影片,但更為當今學者們所關注的,則是與這種理論幾乎同時出現的,反映著時代文化特徵的影片,如《駭客帝國》《成為馬爾科維奇》《記憶碎片》《美麗心靈》《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以及《全面啟動》《完美感覺》和《原始碼》等等。這些影片涉及到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對其的合理想像),將人腦活動的生理機製作為推進劇情發展的重要手段。學者們試圖通過對這些影片的分析表明,「電影作為大腦」不僅是一種對觀眾認知模式的最新表述,而且是與電影藝術自身的發展相應的,意義生產機制的一種方式。

《記憶大師》在這點的處理上與《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直接相關,但這種方法可以追溯到法國左岸派對記憶與遺忘機制的探討,比如《堤》《廣島之戀》或者《長別離》。當然我無意將這部影片明顯的商業套路上綱上線到藝術片的高度,不過至少《記憶大師》在敘事高潮的設置上,最後翻盤的那場搏鬥算得上比較精彩,有著明顯的諸如「愛情喚回失落的記憶」「身體記憶戰勝受困於技術的心靈」「偉大的愛情戰勝極端人格」之類的有趣設計,也有著這類影片商業用法裡必備的精神分析式的段落。

最後則是影片有意無意傳達出來的某些症候性的表述,比如事實上影片的set up實在是做的順拐且乏味,剛剛做完記憶消除手術的江豐因為妻子要求必須重新植入記憶才同意在離婚協議上簽字,於是江豐又回去做記憶恢復手術……我理解set up要迅速完成,但是看看比如諾蘭的《全面啟動》,整個第一幕結束才完成set up啊,人家開場也有動作戲啊也有組隊教學奇觀展示啊……當然這個並不是我想說的,而是這麼做的動機,或者所謂「底」是什麼……兩人的問題,既有妻子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遊記寫作(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也有倆人懷不上孩子……懷不上孩子就離婚這到底是誰繁殖癌啊?好就算懷不上孩子是藉口但是妻子要求江豐恢復記憶,正是因為自己懷孕了……尼瑪說懷孕就懷孕啊懷孕就解決一切問題啊,這不是逗我嗎?早幹啥去了?這是怎樣的三觀啊,不被噴就真見鬼了。當然這也是影片諸多問題中的一個比較應景的點。

在我看來,影片最奇怪的地方就是……空間,一個完全陌生化的空間把這個故事帶向了某個莫名其妙的方向。如果說《她》中的上海提供的是某種國際大都市的、近未來的、霧霾瀰漫的想像,那麼《記憶大師》裡的泰國曼谷提供的是……不知道什麼鬼,因為看起來並不是要借東南亞鬼片的梗(還是說借了梗我沒看出來?),難道是為了規避審查?——啊我是得把片中說中文的演員全部理解成泰國人嗎?還是說未來我們把泰國殖民了……尤其是那個警察局和拘留室……問題在於,在泰國拍攝並不能提供導演所謂的「軟科幻」的「科幻感」,反而會因為陌生化的佈景和大熟臉之間的反差導致觀眾一頭霧水。所以最終只好把它理解成為了好看而選擇的異國情調。禁不住三個問題的追問,細節又搞架空,返回頭看看《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你就知道正解是什麼樣。所以最終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三觀不正或者類型混用且沒混好,而是一個本來很漂亮的想法在資本和審查和其他各種力量的蹂躪下最後變成了這麼一個奇怪的結果,簡直是中國電影市場亂象的一個活生生的寫照。

不過所幸優點還算明顯,也算用變格推理把犯罪片翻出了新花樣,值得一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