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辛普森:美國製造--O.J.: Made in America

辛普森:美国制造/O.J.:美国制造/O·J·辛普森:美国制造

8.9 / 22,384人    467分鐘 (5 parts)

導演: Ezra Edelman
演員: Bea Arthur Marcia Clark A.C. Cowlings David Gascon Robin Greer 彼得海姆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薩羅邁拉

2017-04-27 06:24:31

上帝的多米諾骨牌:《辛普森:美國製造》的敘事手段


我是上帝的氣息 升起降落/我想要天空 而大地想要我/星星抓住我的頭髮/棺材釘卻困著我的腳/黑暗喊我下去/陽光叫我起來/我是地平線上的失意人
                                                                                              ——電影《私人採購員》台詞

1994年,被稱為「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在那一年出現的很多電影作品至今還是電影史上無法複製的經典。但同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辛普森殺妻案」,因為其獨特的影響力和黑人平權運動的時代背景,也不得不成為這光輝一年的一個黑色符號。而這個案件本身的戲劇性,不亞於任何一部被精心打磨出的懸念犯罪電影。在距離23年後的今天,這個至今撲朔迷離的案件被伊斯拉·埃德爾曼拍成了一部份為五集的電視電影紀錄片。

由於歷史環境和辛普森本人的特殊性,導致這個案件充斥了太多不可複製的偶然性和戲劇性,影片通過大量詳實和真實的案件資料,配合對重要當事人的近期採訪,利用清晰而富有條理的敘事手法,把被模糊的案件細節從太過喧囂的時代背景中剝離出來,極大程度的還原了這個案件本來的面貌,同時也討論了這場「世紀鬧劇」產生的種種原因。


光輝征程與平權運動雙線並行
在紀錄片的前兩集,主要採用了平行敘事的方式,切入一大一小兩個角度,從O.J.辛普森的成名之路蔓延到整個60年代最為激烈的階級對抗的運動大潮,展現了兩個氣質迥然的美國社會剖面。
一條線是O.J.辛普森的成名史。一個來自貧民窟的黑人小子利用自身天賦,從大學的橄欖球聯賽一路殺入職業聯賽,並成為萬眾矚目的體育明星。這段呈現主要採取受訪人口述回憶和珍貴的歷史資料(報紙期刊、電視新聞、人物採訪等)互為補充,不僅增強真實性,也使畫面充滿衝擊力。比如辛普森著名的幾場橄欖球賽的影像記錄,這是他曾經征服美國人的身影,也同樣征服了尚未了解他的紀錄片觀眾。

另一條線就是洛杉磯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上世紀60到80年代,種族歧視是洛杉磯最被詬病的地方,警察區別執法與濫用職權的現象盛行,黑人屢屢遭受不公正對待但又無處申訴。社會呈現黑白撕裂的狀態,種族矛盾激化到頂峰。此時的辛普森生活在安穩的校園中,享受歡呼和簇擁,這一切都讓他暫時忘記了自己的膚色和身份,只專注於下一次奔跑的碼數。為了展現這種強烈的對比,影片在影像風格上也實現了一致:混亂失焦的黑白影像表現黑人運動,明亮平穩的彩色鏡頭表現意氣風發的辛普森。一段平行剪輯更加銳化了這種對立:一邊是警察宣佈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黑人群眾失聲尖叫痛哭,另一邊辛普森獲得像徵橄欖球最高榮譽的海斯曼獎盃,人群起立歡呼。
但與此同時,另一邊和與辛普森同身份的黑人體育明星卻在為平權運動挺身而出,拳王阿里、吉米布朗等人連續發聲,他們已經屬於社會獲利者。「為什麼一個被社會和觀眾擁戴的人還要抱怨?就是為了公平和正義」。

在這一部份,辛普森像一個游弋的影子,他的名字和白人上流社會緊緊連在一起。甚至有人請求他為黑人發聲時,他說「我不是黑人,我是O.J」。

選擇成為與社會隔絕的個人主義立場必然無法在社會中成為一個積極的角色。這兩條線的存在更像是兩個黑白鏡像,一個映照著一個來自貧民窟的黑人男孩在天賦和努力下一步步實現了「美國夢」,另一個則裝滿了這個社會中龐大卻一直被忽視的一整個族群的悲慘命運。這並不是一個勵志故事的開端。


殺妻命案與社會矛盾縱橫敘事
1994年6月12日,妮可·布朗和另一男子被發現死在辛普森家中,在第三集開始就展現了血跡斑斑的兇殺現場。無論是受訪者的描述還是對證據的展現,都指向了早就有家暴傾向的辛普森。但是,這次參與偵破的是以暴力虐打黑人而備受詬病和指責的洛杉磯警方。

在這個段落中,之前鋪墊的兩條線發揮了作用。縱向上,影片不斷展現辛普森日漸擴大的成功和影響力,他離開了賽場來到了好萊塢,成為電影明星和脫口秀常客,把自己經營地更加光鮮亮麗,並且娶了美麗的白人妻子,成功躋身上流社會,成為一個光鮮的符號。但在橫向上,整個社會已經無可避免地走向分裂和混亂,白人與黑人的矛盾隨著一個黑人司機的無辜被打和一個黑人女孩被爆頭而不斷激化,洛杉磯警方幾乎代表了邪惡、偏見和無恥。在這重背景下,「辛普森謀殺白人妻子」無疑是一個引爆炸彈的火苗。一橫一豎,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十字架,把一個曾經的「英雄」釘死在上面。

影片用了大量珍貴的新聞資料去展現那一場堪比總統出行的大逃亡。辛普森駕駛一輛白色越野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警方和媒體動用了直升飛機來追捕和報導。但是這場逃亡卻演變成了一場狂歡:在馬路邊上、天橋上,不斷有黑人邊跑邊舉著標語,寫著「放走辛普森」,「我愛你辛普森」。路上站滿了支持辛普森的人,大部份是黑人。其實他們不見得多麼了解這個案子,不見得多麼了解辛普森,只是辛普森的對立面是臭名昭著的洛杉磯警方,於是辛普森理所應當的成了「竇娥」。群眾中有人喊道:你們怎麼知道不是警察捏造了證據,把他逼成這個樣子呢?

於是,一個人的罪行竟然成了一群人揚眉吐氣的工具。先入為主的是「為黑人做主」報復情緒,而非作為人類的理性思考。


世紀審判,以辛普森為中心的包圍式人物群像
歷時九個月的庭審讓最後的審判備受關注,在巨大而詳實的證據面前,辛普森卻被判無罪。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多重複雜,導演用了整整四集的篇幅細緻地羅列好了一整套多米諾骨牌,辛普森重金聘請的名牌律師強尼·柯克倫成了第一個撞倒骨牌的鋼珠。

強尼·科克倫,一個幫黑人伸張正義而成名的黑人律師。詳實的影像展現了他作為律師的良心和能力,並且極具個人魅力,敢於和警察叫板,是一個領導人般的強勢人物。這些元素正是此刻的辛普森所急需的。兩個人站在一起,辛普森彷彿也同化成一個種族英雄。

而另一邊是檢方的數次致命失誤:辯護律師過於自信導致陪審團大部份都是黑人;新人律師急切否定種族牌,卻言行失誤,被強尼扣上了「污衊非裔」的帽子;警方取證的不規範,導致物證逐一被推翻;法官伊藤帶陪審團參觀辛普森住宅,但是照片牆被提前換過,全是辛普森與黑人合影;關鍵證人警察馬克·福爾曼的種族言論錄音,成了所有黑人在前幾十年里所遭受不公的直接印證;最後一根稻草是檢方執意讓辛普森帶上的「殺人手套」,眾目睽睽之下,辛普森帶不上,這不僅是對檢方的沉重一擊,也徹底扭轉了主動權。每一個轉折層層推進,直至倒向最後一個骨牌。辛普森的無辜微笑成為了對不公平的社會風向的反抗樣本。

於是,在法庭之外,黑人民眾為釋放辛普森而爆發的大型遊行示威不亞於之前的每一次平權遊行。以黑人為主的陪審團抓住了這個挑戰白人權威的契機,用合法手段完成了雪恥和報復。
宣佈無罪之後,影像回顧前幾集提到的所有黑人被虐待的影像圖片,甚至還有被暴打的黑奴。同時,畫外音是慶祝O.J被無罪釋放後的歡呼聲。一個從來沒有為種族運動發過聲的人卻依靠種族運動而脫罪,「世紀審判」變成了「世紀荒誕」。

從大的方面來說,辛普森的案件與60年代最重要的平權運動並置,個人命運和時代栓連,紀錄片選取了這個敏感調動的點來切入整體道德觀的質疑,同時也提出階級危機的社會背景和個人生活具體性的辯證關係。

正如紀錄片的片頭一樣,這並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時代碾壓下的集體悲歌。開頭是由十一個左右的場景接連疊化而成:青年時代辛普森戴上頭盔、遊行抗議種族歧視的示威人群、辛普森在賽場上拚搏、警察拿槍鎮壓、辛普森在代言的汽車廣告中奔跑、辛普森開車躲避警察追捕、辛普森和妻子妮可·布朗的結婚照、警察暴打黑人、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人群簇擁勝利的辛普森、辛普森和半個臉龐和警車各佔一半的定格畫面。

辛普森的的一生混合著焦慮和笑聲,他自始至終都在為無法改變的事實掩飾和暴怒,比如他的同性戀父親,他對妮可的控制欲,以及他的膚色。他的表情兇悍而軟弱,讓人覺得整個悲劇必然會發生在他身上。導演以一個懷疑主義者的筆調昭示著,真實命運的悲劇並不在於一個具體的矛盾,而是無數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支流才造成了最後的致命一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