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杜佳駿Issac

2017-05-01 23:29:50

彷彿原始人般的狂歡


將時間、空間急劇壓縮,讓矛盾以最戲劇化又現實主義的方式爆發開來,在剖析人性的同時追問衝突與和平之間的關係。

在電影中則表現為「穆兄會」、「擁軍派」、「社運分子(美國記者)」和「軍方」四個陣營。曾經參加過民主革命的導演,在利用街頭抗議以及囚車的情況下,將時間、空間急劇壓縮,讓矛盾以最戲劇化又現實主義的方式爆發開來,在剖析人性的同時追問衝突與和平之間的關係。而他獨具風格的運鏡手法也被英國《衛報》稱為「拍攝手法,石破天驚」。

故事全都發生在囚車那方寸之地。電影一開始的鏡頭就是在一輛密閉的囚車內,只有側邊能露出個臉的柵欄鐵窗,搖搖晃晃的鏡頭透過窗子偶爾看到外面暴亂的街頭,此起彼伏的吵雜聲、嘶吼聲。緊接著是兩個埃及裔美國記者被強行關了進來。這兩個美聯社的記者無疑是代表國際力量或社運人士,也照應了美國標榜國際警察、人權鬥士的現實和埃及人民對美的仇視,認為其時幕後策劃人士,操控中東政治。兩人試圖向遊行的路人求救,卻不想因為智能手錶被擁軍派誤會為穆兄會成員,引發暴行。警察趕到又不由分說地將擁軍派關入囚車。由此又諷刺地表現所謂擁軍派的民和軍根本沒有溝通的餘地,各在尷尬對立的立場,那擁軍的意義何在。

隨著囚車移動來到穆兄會萬人遊行的暴亂現場,又有一行人被關押進囚車。在這表現穆兄會的組織層級之嚴密,看似高效迅速地完成團隊等級劃分、確認「首領」,但首領無理無用的命令以及其權威一次又一次得被挑戰最後被推翻,暗諷穆兄會的愚蠢與無奈。至於軍方的加入則讓我暗自揣測導演是否內心傾向於軍方。常常衝突到達臨界點時,總會有軍方的「善意分子」來進行「拯救」(也藉此表現警察的身不由己,不知為何而戰的矛盾與迷茫),就連代表軍方的警察小哥被關入囚車也是因為企圖放行囚車上的人,以溫柔調和的力量加入到囚車。通過這樣的安排來塑造又調和第一幕、第二幕,完成上進式動作,以突顯最後排山倒海而來的高潮戲。而至此,四個陣營的25個人全部集齊,擠在這不足10平的囚車裡。

每一次新力量的加入,導演都會看似無意、自然地安排,讓這一方本身內部的問題、矛盾展現出來,然後又失控的和其他陣營產生衝突,一直持續到片末。有幾次產生了共處的和平與希望,其中大家筋疲力盡後坐、倒在地,圍圈唱歌,記者用只能手錶錄下來的情節更是似乎展現了人性的光輝,但如此脆弱的平衡總會被新問題、新衝突無情打破,如此反覆,重重遞進,到最後囚車被分不清敵我的人潮淹沒。向真主安拉的哀求、各自陣營的口號、婦女兒童的哭喊、人群里人吃人般的嘶吼……這樣的古老文明之國,卻如同人間煉獄一般。最後都漸漸消聲,畫面只有黑壓壓的一片、根本看不清人,充斥著跳動的綠色鐳射筆,居然讓我感覺像是在夜店裡不分你我的瘋狂,最後跳轉到在地上被踩碎的智能手錶。和平美好的象徵就此破碎,留下不知道宛如囚車一樣的埃及終將走向何方的問號。

劇本將故事時間上限制在24小時之內,空間囚於10平米的囚車,矛盾慢慢發酵,最後爆發的力量則是推翻了所有的現存結構。一面展現現代化社會裡彷彿原始人般的野蠻,一面指出在生死問題面前,所有的政治訴求、宗教信仰都是虛無。明明每個人都想要逃離的囚車最後居然成了唯一的屏障,生怕那扇門被打開,如此滑稽可笑,可辛辣的諷刺又讓你笑不出來。那種一直以來的追求、信仰最後頃刻之間崩塌、產生自我懷疑,只乞求能夠活下去卻又明知道不可能的絕望,真的像囚車一樣,令人窒息。

對於國人來說,特別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在那樣的地區究竟會是怎樣的光景,哪怕在全球化的時代里接收到的訊息再多。但對於「人」來說,很多東西應該都是共通的。之前有幾次在巴勒斯坦大使館工作,是外交官及其夫人為中國小孩放映巴勒斯坦兒童手繪的動畫片。一部完全以兒童視角來看待巴以衝突、客觀上製作粗糙的不行的短片。擔任翻譯的我,下意識地極力避開一些「死亡」、「擊斃」等字眼,總覺得對八九歲的小孩說不出口。放映完後,有好幾個小孩竟是哭得止不住。夫人就上前去摟住他們。那一刻心裡真是說不出來的滋味。

有人說,你想要和平,就要準備戰爭。我總是理不清兩者的關係,認為自己對戰爭與和平的理解是膚淺的、稚嫩的。衝突中的每一方都有著自己的主張,認為只有自己才能帶來和平,只要自己獲勝,就能和平。最可笑的是最後面對死亡,他們會、也只能作為一個純粹的人存在。擁軍派也好,穆兄會也好,重視自己影響力的外界力量也罷。各種力量交織博弈,而總有無辜的人民彷彿要被允許般地苟活在其短暫、不安的那個平衡點。那麼,安拉,耶穌,你們又是否聽到了他們的禱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