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喜劇之王 [港]--King of Comedy

喜剧之王/KingofComedy

7.2 / 8,087人    85分鐘 | Japan:90分鐘 | USA:89分鐘

導演: 李力持
演員: 周星馳 張柏芝 莫文蔚 吳孟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丑嘴唇

2017-05-03 10:17:58

19歲的《艾德伍德》和26歲的《喜劇之王》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第一次看這個電影,是在過年回老家的時候從某個衛星鍋才收得到的地方台甚至港澳台里看到的。四週圍著嘻嘻哈哈的小孩,跟著大家為片子裡面一些惡俗的段子笑一笑,中間因為張栢芝的大長腿驚艷得下半身有些尷尬,最後莫名其妙地看到了一場莫名其妙地槍戰,然後影片結束,進段藥品廣告,換台。

我最開始是不喜歡這個電影的,誰會去帶著品味的態度去看一部周星馳的電影呢?可能比我還要小的觀眾會疑問為什麼周星馳的電影會有好幾部都在TOP250里。沒有什麼為什麼,就是好笑,很好笑。可能有人看了外國無厘頭的鼻祖以後發現其實周星馳有部份是「借鑑」來的,偶像似乎要崩塌。可是沒辦法,當初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周星馳,而且他搞笑,很搞笑。

但是這部不一樣,周星馳想板起面孔說一段辛酸的奮鬥史,但是又沒辦法放下自己過去的套路,用一堆邏輯並不是很通順的段子串起來,尤其是最後的槍戰,除了莫名其妙還能怎麼形容。

《艾德伍德》是蒂姆-波頓的作品,講述好萊塢最爛導演的一生。最初看到把這兩部電影聯繫在一起的,是《看電影》雜誌2005年2月的一期午夜場,裡面介紹到《艾德伍德》的時候說:

伍德的那批演員,演吸血鬼的過氣老明星,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摔跤手,被炒掉的女演員,這樣一群如此荒誕的人物湊到了一起,來做一件如此荒誕的事情,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像周星馳的電影,但和周星馳電影不同的是,比如《喜劇之王》的尹天仇,是真正有才華而不被認可的奮鬥,很勵志,但艾德-伍德和他的演員們,則是真正的沒有才華,根本不應該拍電影。正因為如此,《艾德伍德》才有了感動人心的力量,因為他們如此執著地做著一件他們根本做不來的事情,因為這個執著,影片就有了一種荒誕的悲劇感。

這段文字是我當初覺得《艾德伍德》和《喜劇之王》高下立判的來源,但是實際上那個時候這兩個電影我都沒有看過,《喜劇之王》只是在電視上時不時這個台看個開頭,那個台看個結尾。看的時候就覺得,《喜劇之王》是個勵志故事,你看尹天仇,是可以被賞識的,只是時運不濟,被磨磨蹭蹭的導演坑得烤焦了雙手還被趕出片場,被無良的製片人說不要就不要又重回底層。你看最後,他的戲搭的台多大,觀眾有多多,攝影師都站了一整排。所以《喜劇之王》其實很俗,雖然說出了周星馳多年來的辛酸,但是他始終還是像他過去所有電影想講的那樣:你現在再慘都無所謂,以後你會發達的。

可現在的人喝這種雞湯還沒喝膩嗎?其實有多少人實際上是像艾德-伍德那樣,以為自己不被賞識所以苦苦支撐,多少人熬不住了,反而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多少人一直熬下去,熬到徹底默默無聞呢。

你知道嗎,艾德伍德的未婚妻離開他以後,就成了著名的作曲家。。

而周星馳始終是個「香港夢」的代言人,講童話的人而已嘛。

先入為主真是可怕。。。

今天我把《喜劇之王》細細看了一遍,發現原來尹天仇同樣沒有才華。周星馳沒有熬一鍋雞湯,他也許只是希望,觀眾能夠記住這些人就好。

《艾德伍德》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喜歡到推薦給了彼此之間代溝甚大的老媽看。老媽說其實整個片子看得她很鬱悶,因為很長的片長都放在了艾德-伍德自以為高明但是非常愚蠢的工作上,而且他非常固執,頑冥不化,浪費了投資還耽誤了時間。

我說,這電影就是讓你感受到他的蠢,才有那種堂吉訶德的悲壯感。但是我在看《艾德伍德》的時候,從來不覺得艾德蠢,我就只覺得他悲壯。因為我知道,他堅持了下去,堅持到窮困潦倒,堅持到飢病交加,堅持到死,最後蒂姆-伯頓給他樹碑立傳了。這種堅持啊,我看到了滿屏的堅持!

但是當我重看《喜劇之王》的時候,我感受到了老媽當時的鬱悶感。因為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尹天仇死來死去就是死不了呢?你不是懂理論懂藝術嗎?你明明知道一秒鐘要24格膠片嘛。你和當年希望不要一巴掌就給梅超風打死的周星馳一樣,其實只是想紅吧。

對,你是喜歡演戲,你甚至在當上男主角了想的還只是「我每天都可以吃上盒飯吧」,你不計酬勞不想紅,你只想施展你的才華。可是你的才華有多少呢?你在做臥底的時候,生死攸關你還在糾結人物性格角色關係時代背景,還在糾結自己有沒有發揮的空間,甚至幻想著吳宇森式的情節和動作。真的到了現場,一出場一句「大家好,我是送外賣的」,舞台感十足,完全脫離生活,之後更是一點隨機應變的能力都沒有,雖然最後把人都打死了,但是你是徹底演砸了啊!你這樣最後要是修成正果了才真是沒天理啊。

看過《艾德伍德》的人應該都會記得那個結尾,史上最爛的影片《外太空的九號計劃》公映的時候,影院滿座,掌聲經久不息,艾德-伍德成功了。實際上這是虛構出來的,可以說是蒂姆-波頓對影片中的艾德付出一切以後的褒獎。這種荒誕感給人一種難以言說的力量,看完以後,堅持似乎是唯一的答案。一個沒有才華的人尚且堅持,而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會是覺得自己沒有才華的呢?

而《喜劇之王》的結尾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戲外的周星馳確實大獲成功,贏得的掌聲是實打實的,讓人覺得戲裡的尹天仇應該也得到成功了。但是也許,尹天仇是不可能成功的,這也許也是周星馳對尹天仇的一次安慰,也是周星馳對另一個自己的一個安慰。他在這行里摸爬滾打這麼多年,或許見過太多尹天仇這樣的炮灰,或有才,或自視有才,或倒在起點,或功虧一簣,也許他也慶幸自己因為些許運氣,沒有成為那樣的炮灰。也許在另一個字宙中,自己和尹天仇一樣,只有幻想可以安慰一下站在滿牆明星照片前落寞的自己。

19歲的時候看《艾德伍德》和26歲的時候看《喜劇之王》心境確實是不一樣的。19歲看《艾德伍德》,如此沒有才華的人都在堅持,更何況自己呢。而26歲的時候看《喜劇之王》,也許真的,自己就是那個沒有才華的尹天仇,堅持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東西擋著你的前路,你只是真的沒有能力往前走而已。

這篇東西到這其實在跨年的時候就寫好了,但是不知道怎麼結尾。因為不想太雞湯,也不想太負能量。這篇東西畢竟不是拿來賺錢的,希望有的只是一種自我感受的抒發,以及一種讓讀者有看了等於沒看又似乎可以看看的感覺。

這種感覺在前幾天看的《百年酒館》中找到了。那是一部極度致郁的劇集。裡面的人每天都在抱怨,偶爾也會正視自己也就是打打嘴炮,其實並無改變的意願的事實。但是大部份時候還是抱怨,而且樂於抱怨,抱怨得越精彩自己越出彩。有一天有一個來喝酒的人說,他覺得人類是最不能理解的生物,別的物種生存條件差了,它們就死了。人類不會,反而生存條件差的時候他們生存的慾望是最強的。每次他看到有人抱怨自己過得如何如何不好的時候,他都會想,那你幹嘛不去死呢?光逼逼幹嘛啊,不爽了過不下去了,就去死啊。斯蒂夫布西密扮演的酒保義正詞嚴地說:因為事情是會好起來的。

斯蒂夫布西密的角色是個精神疾病患者,不吃藥就會有可怕的幻覺,就會失去自我進入無意識狀態,對社會甚至會造成威脅。也就是人們最想槍斃又沒法槍斃一到類似案件發生就惹得全社會號召修正刑法要對精神病患者一視同仁的那種人。他大部份時間都是在精神病院裡度過的,因為有新藥可以控制自己的癥狀因此出院了十幾年。在之後的幾集裡,這種藥被禁用了,他只能再回精神病院去。然後他沒回去,希望用意志力戰勝他的幻覺,從此征服這種疾病。

然後他就死了。

還因為發作把自己的弟弟殺了。

糾結了整個劇集到底關還是不關的「百年酒館」因為老闆都死了,沒有什麼討論爭辯文化遺產歷史傳承的意義了,就關了。全劇終,一點挽回餘地都沒有,看完了想掐死導演的心都有。誒?原來導演就是演弟弟的那個演員啊,你居然能把自己都拍死,看來我掐死你也沒什麼用啊。。

整個劇中,最艱難困苦卻也是最相信「事情會好起來」的那位,事情沒有好起來,而且更糟,如果他知道自己的結局,或許他在說那句話之前就應該像那個酒客說的那樣,那就去死吧。

我想不少前輩看了題目會說,26歲,有什麼好看透的,有什麼好裝滄桑的。

對啊,我不打算裝滄桑,我的人生還擺在自己眼前,用歌詞說這叫I see my whole life ahead of me.但是26歲,可能也要懷疑一下自我了。。。

這世上有太多電影都在說堅持了,但是大多數都給了你一個願景。可是當你回到自己的生活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願景和你自己基本套不上,尤其是拿電影當說明書來看的,更是發現產品和說明書並不配套。因此電影越來越像精神鴉片,給了你力量,或許也只是醉漢的力量。

也許《喜劇之王》也是這樣的作品,或者也不是,我無意過於捧高周星馳,但是我確實覺得《喜劇之王》有些不一樣。

因為堅持可能真的沒有好結果。你仔細看一看,可能最後只是尹天仇做的一場夢。

堅持下去沒有好結果反而要去堅持了嗎?

因為事情可能會好起來,也可能不會,可能還會更糟。

不繼續下去誰知道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