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記憶大師 --Battle of Memories

记忆大师/记忆战/催眠大师2

6.4 / 1,220人    119分鐘

導演: 陳正道
編劇: 任鵬
演員: 黃渤 徐靜蕾 段奕宏 楊子姍 許瑋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right

2017-05-04 05:05:28

當觀眾面對一個不解釋的創作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提示:首先必須肯定的是,這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國產懸疑片,還是推薦去看的。因其懸疑屬性,它的不少問題和技巧在不涉及劇透的情況下是無法展開談的,因此,這是一篇寫給看過影片的人的文章。

至於沒看過的就不建議往下讀了,去看了電影還記得這回事的話,不妨再回來看看。

不被劇透是每一個觀眾天賦的權利。




先簡單理下時間線

沈漢強殺母——20-30年時間——李慧蘭被殺案——江豐/沈漢強刪除記憶,二人拿錯記憶——江豐找回了他人的記憶,劇情開始


變格派:本片在故事層面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或錯覺)。起初以為是效仿歐美類型片痕跡過重的緣故,後來才發覺更多的是因為我常讀日系推理小說。這個故事無疑是變格派的。

本格派和變格派是日本推理小說的兩種主要分類。本格派很好理解,注重邏輯解謎本身的推理小說,提出謎團再以各種方式解決謎團,解謎必須建立在嚴密準確的邏輯上,這類就是很多人認為的推理小說應有的樣子。以此相對的就是變格派。

列兩個解釋吧。

平林初之輔《偵探小說文壇諸面向》:探索精神病狀、異常心理主題,並藉謎團手法來呈現驚奇感和意外性的小說。

谷口基《奇想的遺產——「變格派」偵探小說入門》:變格派是以邏輯解開謎題的本格派的反義詞,變格派的特點是以怪異、獵奇、神異、科學幻想的要素為支柱。

兩個定義基本明確了所謂變格派的內涵,但其外延還因不同的作品和時代的發展而改變。這一段描述之後,不難發現《記憶大師》在故事上可以歸為日系推理小說的變格一派。


T國:T國可以是泰國(影片拍攝地),可以是他國,隨便哪個國都行,反正不是中國。這種架空的設計,給在現行審查制度下苦苦掙扎的國產類型片(尤其罪案、懸疑、驚悚)提供了一種可能,甚至可以看作階段性的出路,雖然頗為無奈。在泰國拍的華語懸疑片還不少,比如《C+偵探》系列,《唐人街探案》。

比起《重返20歲》和《嫌疑人X的獻身》由改編(翻拍)他國故事而產生的架空感不同,本片的架空是主動為之。

架空的設計讓一切更方便展開。有人提出諸如還是小孩子的沈漢強如何區分英文的止痛片和安眠藥這樣的問題。故事發生在T國,關於T國並未做什麼交代,但是這個T國完全可以是一個人人從小就會英文的國家。這種在設定之內能做出合理解釋的問題,構不成什麼漏洞,這也是架空的設計十分討巧的一點。


設定:所謂設定,就是我們是這麼規定的,一切在這個規定里展開,不需要任何解釋說明。比如,《班傑明•巴頓奇事》講述以老人身份降世的班傑明越活越年輕,並以此展開的不尋常的生命體驗。作為觀眾就不能去問:班傑明為什麼能倒著生長? 因為那只是一個設定,只要所講述的故事在自己設定的體系里能夠實現邏輯自洽就是沒有問題的。

本片的設定是記憶的刪除和取回成為可能,在這個大設定下還有許多自己的小規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刪除記憶不是像檫黑板一樣抹去記憶,而是通過消除參與感從而阻隔情感聯繫,自己成了自己記憶的旁觀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刪除記憶後再出現在腦子裡時,就像回憶看過的電視劇一樣,毫無參與感。

這種代入他人記憶,進而展開腦內活動來驅動劇情的設定中國觀眾不會陌生,去年就有兩部這樣的電影上映,《超腦48小時》和《幻體》。在「科幻」這個概念上後者要走得更遠一點。本片的科幻就是一塊大大的背景板,只是一個設定,為了展開一個不一樣的懸疑罪案情節而設的必要前提。

直接抹去相關記憶的設定也有經典影片:《暖暖內含光》。那部影片是在刪除記憶這個「科幻」設定下展開的愛情故事。本片也有愛情故事的成份並以此結尾,但主體還是罪案。


結構:以罪案片的模式,我人為的把本片分為三個部份:1案發,2展開,3結案。案發當然是指在「現即時間」上發生的李慧蘭一案,影片的第一個鏡頭便是此案的場景。在這個案子後,又牽涉出另一樁案件,大部份時間裡,觀眾搞不清楚兩個案子的關係。這是敘述上的刻意為之。

說回結構,以105分鐘的淨片長看,每個部份在35分鐘上下。前兩個部份劇情的推進依靠江豐的回憶,案子的輪廓被逐步拼湊。第二部份的末尾,大概70多分鐘,拋出一個偽結論(兇手女性說),在這個偽結論下開始了第三部份。第三部份中段,偽結論開始動搖進而被推翻,之後是真相的呈現。兇手從未知男性變為女性姍姍最終是警官沈漢強,一波三折。


設計:兩次反轉,留下的是被欺騙的觀眾。在創作者那裡,觀眾被預設為了對手,經過刻意地設計,觀眾毫不費力的被打敗了。

劇透提示:沒讀過《希臘棺材之謎》又想讀的,請直接跳過下面這一段。

「只有上帝和奎因才知道故事的最終結局。」說的是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說技巧之純熟和結局之意外。其中尤以「國名系列」水準最高之作《希臘棺材之謎》為一個典範。巧合的是,這部小說的結構也是這樣一波三折,三次推理(其中還有偵探奎因少見的錯誤推理)最終真兇現形。更巧的是,小說裡的真兇同樣為執法人員和案件調查參與者。

這部小說在知道了真兇是誰的前提下,再來回看整個故事,發現是可以自圓其說的,甚至還有精妙伏筆。在一點上,埃勒里•奎因的功底必然是高出本片創作者的,但是仍然免不了犧牲人物和情節合理性或是追求刻意的反轉這樣的質疑。可見,公認的大師尚且如此,如今創作者們被同樣的質疑再正常不過了。這裡比較有趣的是,創作者和觀眾/讀者的關係問題,在這場不公平的博弈上,只要創作者想藏,觀眾/讀者是毫無辦法的。

所以有待提高的部份是藏和露的處理上,這樣才能讓多重反轉的劇情更能為觀眾所接受。

那種被徹底欺騙但又覺得真相再合理不過了的感覺是妙不可言的。能做到這一步的電影很多,立馬浮現出的是《靈異第六感》和《小島驚魂》。推理小說就少一點,發現時才更顯難能可貴,《嫌疑人X的獻身》這種熱門自不必說,此外,綾辻行人的《十角館殺人》和道尾秀介的《烏鴉的拇指》也讓我有此感覺。


詭計:東野圭吾有一本解構本格推理小說模式的小說叫《名偵探的守則》,這本書就是以惡搞的形式拿所有經典套路開涮,密室、時刻表、童謠、密碼、封閉山莊、兇器消失……全包含在裡面。其中有一個不能提前透露的詭計叫做「敘述性詭計」。顧名思義,就是因敘述這個行為本身而產生的詭計。東野圭吾借人物天下一之口評論到:「這種老套的類型,無論誰都能製造出的意外。毫無藝術性和技巧性可言」。(不知道他批評這種詭計的時候腦中浮現的是哪些名字,但其中肯定有一個是折原一)

這種詭計犧牲的是公平性,而且(大多數時候)不能提前透露詭計類型。說到不能透露的詭計,有一類不能透露類型的電影,就是「精分片」,那些以精神分裂或多重人格來解釋離奇劇情的電影類型,其中不乏經典。其實,「精分片」也算是某種敘述性詭計。

本片裡的詭計,復盤之後發現也是因敘述而產生的詭計。所有的情節還原之後,故事本身算不上出彩,因為其敘述方式的誤導性才讓「懸疑」成為可能。

兩次錯位的設計不得不提。

性別錯位:把觀眾的注意力從一個設想中的未知男性導向了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處設計在第三人稱代詞分陰陽兩性的語言裡是無法完成的(口語上能區分),而中文沒有口頭上的用詞區分。民國時的幾位學者探討過漢語第三人稱代詞是否要分男女,又是否做讀音的區分。參見:劉半農《「她」字問題》

時間錯位:觀眾的注意力一直牢牢地鎖定在「現在」,反轉之後,「過去」的顯現把案情導入新的方向。時間線清晰後,不少細節有了合理的解釋。比如出現了三次的站小凳子上取藥。

說到時間錯位,推薦一個評價不高但我個人很喜歡的港片,黃精甫的《江湖》。


黑白記憶:本片裡黑白畫面代表記憶,在記憶里時間也顯得越發模糊,很討巧的設計。事實上,本片的時間從頭到尾都是模糊的,一度讓觀眾理不出一條正常的時間線。

記憶的非時間性造成的不連貫讓劇情容易推進。直白的說,創作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在劇情需要的情況下讓江豐回憶起任何事情,而且這種回憶常常是非線性的。這一巨大優勢讓創作者在觀眾面前穩操勝券。

黑白的記憶畫面要嘛是江豐的記憶,要嘛是沈漢強的記憶,唯一不是任何人記憶的黑白畫面就是拋出偽結論姍姍是兇手的時候。黑白畫面里代入的是想像中姍姍作為兇手的行動。這一設置誤導觀眾的意圖就太明顯了。


劇情:本片被觀眾找出的「漏洞」不少,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其中相當一部份是可以合理解釋的,儘管有些部份解釋起來很牽強。解釋劇情疑問的到處都有,我這裡就不一一列出了,選取個人比較在意的三個來談。

1. 噁心
由於對語言本身的興趣,讓我對三次情境下「噁心」的用法十分在意。

李慧蘭對兇手說:「你讓我感到噁心」。第一次是對未知男性,第二次是對姍姍,第三次是對沈漢強。

第一次,在觀眾的理解里,這個未知男性跟李慧蘭是情人關係或是單戀,出於這一層才幫助李慧蘭還勸她離開自己的老公。在這裡觀眾對這個未知男性的形象、人品、身份及與李慧蘭的前史等一系列情況都還摸不清,說對方噁心或許感覺用詞過重,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畢竟心理上還設想著後面的劇情對這兩人關係的解釋。

第二次,觀眾等來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被說的一方同為女性,並暗示為同性戀。這樣的情況下,李慧蘭對著姍姍說出一句「你讓我感到噁心」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被誤導的觀眾以為這就是真相。

第三次,這一次是對已經浮出水面的幕後真兇沈漢強說的。沈漢強因工作關係認識的這個被家暴的李慧蘭讓他想起自己的母親和與之相關的經歷,極力想幫助李慧蘭,所以許多行為已經超出了警察和家暴受害者的關係;而李慧蘭就誤以為這個極力幫助自己擺脫丈夫的警官沈漢強是對自己有所企圖。

從劇情來看,沈漢強對李慧蘭是絕對沒有男女之情的(以某些暗示來看,我覺得沈漢強和姍姍才應該是一對,只是最後那一槍來得太突然)。沈漢強最後那次勸說使用的語言是「離開他,跟我走」,這樣的用詞本可以理解為很平常的字面意思,但李慧蘭誤解了。她以為沈漢強是在利用警察身份追求自己,還無時無刻不在貶低自己的丈夫。如此,才說出了「噁心」一語。

當然,這句「噁心」的台詞設計在真相揭露後,還是顯得牽強了,尤其是在第二次說出來的時候是如此合情合理,讓人不得不覺得這句話就是為了誤導觀眾而存在的。

2.海棠新村28號

這個地方是沈漢強母親家的老宅,全片情節上最關鍵的一個地點。沈漢強殺母案的案發地點,也是最終真相的揭秘地點。但一個疑問是存在的,沈漢強為什麼非要姍姍帶張代晨去那裡,進而在那裡上演結局?

即便他的計劃如願完成,他成了最後一個活下來的人,他與老宅的關係只要有人調查應該是不難發現的。他卻要在劇情里自己「供」出這個地點,從而給觀眾一個交代。

死無對證並不能洗脫沈漢強的嫌疑,畢竟作為徒弟的雷警官已經掌握了江豐記憶中溺死神秘女人的過程,以及根據江豐描述畫出的畫像,而沈漢強的父親也認出了那張畫像。沈漢強殺母一案被暴露已經是必然的事情。在這些前提之下,沈漢強再讓人去老宅簡直就是在玩火了。


3.沈漢強找回記憶

因為被刪除的記憶拿錯了,江豐去取回記憶時取回的是沈漢強的記憶。但沈漢強為什麼要去取回江豐的記憶呢?這也是一大問題。非要解釋可以說是為了知己知彼,了解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對手。可諷刺的是,正是這個沒有必要的行為成了沈漢強最終無法完成計劃的重要原因(無法對張代晨開槍)。



寫在最後:反派成立與否?

一切塵埃落定,最後露出的是真兇沈漢強。真兇披露了僅僅幾分鐘之後,電影結束了。《催眠大師》讓陳正道被指責解釋得過多,於是這一次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解釋。

面對一個不解釋的創作者,滿腦子都是問號的觀眾只能選擇自行腦補。這一番腦補後或許能得出一個勉強自圓其說的復盤。即使這樣,仍舊有一些心有不甘的觀眾,他們選擇再看一遍電影。於是一種很有趣的觀影體驗產生了,第一遍的觀眾視角,一片迷茫;第二遍的兇手視角,豁然開朗。觀眾們自我催眠般的認定前前後後的情節是多麼的合理又是多麼的奇妙。

但問題是,一切真的合理了嗎?反派能否真正成立成了一個根本性的大問題。這就像一個方程式,得出了一個答案,便把它代入方程進行驗算,以確保準確無誤。儘管我在很努力地代入兇手沈漢強,但還是覺得彆扭。至少,在電影給出的內容里,這個意外結局還是欠缺一些說服力。觀眾腦補的成立和電影自身表現的成立絕不是同一回事。

無意間翻到導演陳正道說:「其實我自己反省一下,帶著要觀眾二刷的心態創作是不對的,催眠過多,記憶過略,希望有天找到平衡點。」

既然創作者自己都這麼大方的承認了,這方面也沒必要過多指責了。希望「大師」系列的下一部可以找到這個平衡點。這個系列至少讓我看到了一個很有誠意的姿態,那就是在主動尋求中國電影類型片的突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