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余小島

2017-05-04 23:36:06

現實主義玩科幻橋段?全都是在耍流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本文首發巴塞電影APP,轉載請聯繫巴塞電影微信(MovieBase)

《逃出絕命鎮》的來頭絕對足夠唬人,爛番茄99%的新鮮度、IMDB一直維持在8.3的高分、甚至還有成本幾百萬,票房迅速上億的票房神話等。在這一大串傳說般的口碑下,該片迅速成為許多影迷翹首以待的電影。

事實上,在許多影迷看來,這部電影也不過爾爾。當然很有影迷失望的原因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期的口碑太好,以致於有了過高的期待值。但是與這些影迷的失望截然相反的,北美觀眾對其推崇備至的原因倒是值得揣摩。

在沒看正片之前,從各方面的資訊可以得知,其故事梗概是:一個黑人小哥交了一個白人女朋友,然後去女朋友充滿白人的家裡度假,並引發一系列恐怖的故事。據此難免會猜測,這可能會是一個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逃出絕命鎮》卻反而是一個「大力推崇,或者說,提倡黑人」的電影。在故事種,有白人的台詞說到:「現在黑人很流行,大家都想要成為黑色的膚色。」電影簡單用了外在上的體型、體能,與內在(具有獨到眼光的攝影師)來呈現,且不至於貶低白人,因為電影中居於弱勢的是失明、老人,並不是針對種族優劣去評斷。

與之呼應的則是電影中的白人多是高階職業,比如其女朋友的父母是心理諮詢師和大腦外科醫生,還有畫廊老闆等。更有趣的是,在美國人的刻板印象中醫生多為白人。比如回想我們看過的電影,黑人醫生的角色似乎就很少出現。

也就說,電影先給人一種會落入「種族歧視」的俗套的錯覺,然後又在正片以現實美國的情況為基礎,並且完全反其道而行,描繪了一種對「黑人體質」崇拜的奇怪心理。

在電影中,白人們獵捕黑人並不是因為歧視、討厭他們,認為他們是低等生物,反而是因為他們更優秀、更流行。

這種整個反轉過來的人物設定倒是讓人眼前一亮。畢竟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反派角色常由黑人(或其他族群)擔當,白人大多飾演具正義、英雄形象的角色

這一點對於生活在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氛圍下的觀眾來說是非常振奮人心的,非常有力度的。在反歧視語境下,所引發的一系列帶有恐怖和喜劇色彩的故事,足以引發無數美國黑人的掌聲。

但是,這部電影也僅此而已了。從故事性上來看,是典型的雷聲大雨點小的作品。

在電影的前一半,導演花足了心思來營造一個處處透露著詭異但又說不出原因的日常生活。

比如白人家庭,黑人僕人的搭配便足夠讓人心有牴觸情緒,再加上行為奇怪的兩個黑人僕人更是讓人產生了「被迫害妄想症」。

再比如白人父母與黑人小哥聊天的話題都非常不合理,明顯不是帶著平等和尊重的交流,反而像是一種有意和無意之間的展示和盤問。類似於直接詢問黑人小哥家庭情況如何,以及用「我還會給歐巴馬投票」這樣的話來展示自己不會歧視黑人。

但是隨著劇情的層層深入,觀眾隨著導演的刻意安排到達臨界點,所有人都在期待出現一個足夠震驚的幕後陰謀的時候,電影竟然給了我們一個完全不現實的「換腦子」的科幻橋段。這難免讓人覺得失望。

原來整個白人家庭獵捕黑人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想」移植到黑人身體上,以獲得更加強健的軀體,電影中的兩個黑人僕人竟然也正是這一家中的爺爺和奶奶。

現實主義題材的恐怖、懸疑電影足夠驚悚的原因是因為其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發展延伸出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故事。比如《沉默的羔羊》中吃人的教授,《屏住呼吸》中密室虐殺等情節,都是具有現實的可能性,才讓人覺得可怕。

而電影《逃出絕命鎮》的前半段完全是按照現實主義題材進行的,但自從「換腦」技術出現之後,整部電影的設定便開始崩塌了。比如科技如此進步了,怎麼還會是歐巴馬時代呢?為什麼還會有種族歧視的疑雲呢?

隨後導演甚至自行放棄了邏輯,讓電影開始朝著喜劇的方向發展。比如黑人小哥的那位在機場安檢部門上班的朋友正是全片的笑點擔當,而電影最後黑人小哥以各種手段殘殺白人一家的時候也同樣具有笑點。

客觀邏輯在此刻已經完全被導演拋之腦後了。殺了這麼多人該如何向警察交代?畢竟這還是路上交警都會查你身份證的時代,你跟人說這群人要換你的腦子,人能信嗎?

當然導演知道自己收不回來這個邏輯了,只能在這裡讓電影結束,留下了一個黑人反殺的英勇故事。

總之在我看來,不能在自己作品設定好範圍內達到預期效果的都是垃圾。準確來說這就是一部原本想以「反對種族歧視」為噱頭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但最後玩脫了,只能藉助科幻橋段,變成一個不倫不類的半科幻題材作品。

當然說回北美觀眾的喜愛也是有跡可循的。畢竟反種族歧視多流行,人人都要貼合一下。這和電影裡的「黑人多流行,人人都要換個黑人軀體」是一個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