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lues的後裔

2017-05-06 04:11:59

冉冉升起的爵士樂


在上海某爵士樂酒吧內,50多位觀眾圍坐於舞台,當黑人女歌手在一首Blues的最高潮唱出精準的F5,她獲得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位身形肥碩的女主角,在歌曲的間隙,終於有時間喝上水,拿起一塊毛巾擦拭著滿臉大汗。

如果每一次都這樣賣力演唱,還能夠保持飽滿音色,在國內,我們會刮目相看給出一個「同情分」,但在其他的國家中,實力卻靠作品來評定,尤其是爵士樂,這種音樂的門檻設置之高,要求歌手對和弦、音準、即興的強大掌控,而國內稱得上優秀的爵士樂歌手,並不是太多。

但事實上,爵士樂一直在冉冉升起。我問過四川音樂學院爵士系的教授JASON,九年前他來到中國,當時中國人對爵士樂不怎麼了解,一年前轉戰成都,他所處的院系是全國第一所高等院校爵士系。

「爵士樂在中國慢慢發展,雖然肯定和美國爵士市場很大的區別,但去年北京開了一家Blue Note,是美國最著名的爵士廠牌,這能夠證明中國有爵士市場,而且音樂水平也越來越高,而且大夥兒對爵士樂的認識,也比我剛來的時候多多了。」

在成都,見到像上海那種為了Jazz或者Blues歌手專門前來的場面,是一個春節前夕的夜晚,那次顧忠山帶著紅節奏來到成都Vinoteca,顧忠山屬於上海Jz Club的簽約藝人,但成都本土爵士音樂人引起轟動的,除了11樂隊,就不多了。但Jason這支樂隊的成立,似乎能夠打開一些局面。

一種音樂,因與城市氣質的合拍,自然有它合適的位置。上海和成都,與爵士樂相關。作為一個長期混跡在大小Jazz場合的爵士樂迷,想淺談一下對爵士樂與城市關係的看法。

在我們的城市,音樂的活動範圍廣泛,提到駐唱歌手,會想起蓮花府邸跟音樂房子,說起搖滾樂,就會想到小酒館空間。爵士樂在學校和商業區比較集中,偶爾會有「爵士之夜」出現在狹窄的Jar吧,那是在去年3月份的一個晚上,半個成都的爵士樂手和愛好者都彙集此地,度過了難忘的一宿。

可大部份時候,在這座崇拜傳統文化與休閒麻將的小城裡,爵士樂總是顯得不那麼合適宜。這種感受,不是我在swing舞會,維諾卡和老書蟲每週的演奏中體會到的,而是當你和成都人民提起,他們會果斷地把話題切換到昨天的宵夜。

其實舶來品,都會有一個與當地文化融合的過程,但是融合的結果大相逕庭。初看受眾面的廣度,我們會認為這座城市並不具備開放前沿的接納度,但前幾天路過"大爵士"酒吧,它開在合江亭旁邊,外觀神似茶館,更像張燈結綵的火鍋店,彷彿暗示入川後的「變異」。

這啼笑皆非的融合,其實是正確消化的結果。因為離開了茶館和火鍋,人們的生活大打折扣。可是爵士樂並不是從茶館出生,在成都背離了自身氣質的煙火氣,又該如何面對以後發展的種種難題,畢竟蓋碗茶與星巴克,風馬牛不相及啊。

但是,在爵士樂在與上海的這出世紀聯姻里,是互相扶持著走向正途。

接地氣的體現不儘是生活中的煙火氣。和成都不同,爵士樂深入上海,是與當下時代情感的結合。很久以前,老洋房裡的繾綣時光,記錄了那個穿旗袍的年代裡的慵懶迷離,或者以快節奏激發勇士的義憤填膺和一腔熱血。

很久以後,當戰亂不再,爵士樂仍未疏離,在和平的屋頂下,中產階級因身份焦慮與空巢寂寞而被打亂了的節奏,被黑人歌手靈動歡快的嗓音,規整到井然有序的軌道上來。因為這座城市是那麼的忙碌,而搖滾、民謠等徹頭徹尾的憤怒與抒情,很容易就被洪流般的訊息衝散了,所以在孤單被釋放的夜晚,需要一個恰當的釋放口,很多人選擇走向仍有鼓點與薩克斯聲響的街頭酒吧,張開雙臂,緊緊相擁。

最有錢和最閒的人群都不需要爵士。操師傅在《爵士樂:中產階級新G點》裡提及了這個新現象:爵士樂早已經不是一個音樂概念了,而是一個標籤,一個符號。

就像孤獨主義的盛起,捧紅了面向孤獨症人群的消費經濟。而中產階級的焦慮,似乎為爵士樂打開了新的市場。這個市場本質,在《La La Land》中隱晦地傳達。雖然無法否認,一種正在衰退的音樂種類,委身於更為稀罕的歌舞劇身後,後者喧賓奪主。但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中,爵士樂充當了維繫情感的紐帶,不可多得的成為那些正在追尋理想的人們,冉冉升起的曙光。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Blues的後裔(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900594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