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劇透】
還是要結合故事的背景——印度。
起初我也認為電影三觀不正,擁有金牌夢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夢想,強迫自己的兩個兒女練習摔跤,日復一日從早五點到太陽下山,狠心剝奪了她們的童年。
為了讓女兒能夠更好地完成訓練,不顧女兒的苦苦哀求,剃掉了女兒的長髮,讓他們飽受村民嘲笑。
這便是電影故事中最大的爭議——父親的做法對嗎?
當然肯定有人會反感,例如豆瓣上的一則高贊短評:
父親價值觀簡直令人作嘔,以夢想、金錢、冠軍強制女兒人生,所謂父女情不如說是滿足私慾後的獎勵。電影講述打破性別偏見,其實自己已經偏見得無可救藥。縱然父權被擊倒在地,也要用整個後半部份將其再次扶到最高位。
我們接著往下看,女兒們並不喜歡這種生活。她們面對獨裁專橫的父親,開始了反抗,諸如調整父親的鬧鐘,訓練時裝病裝傷等等,想盡一切辦法逃避辛苦的摔跤訓練。
直到一次機緣巧合,女兒們逃了訓練,偷偷參加了好友的婚禮,惹得父親大發雷霆。在和新娘子訴苦時,之前一言不發地新娘子,卻告訴她們倆——自己很羨慕她們能擁有這樣的父親。
新娘打出生開始,就要學習如何做飯和打掃家務,等到14歲就要被迫嫁給一個從未見過的男人,從此便要與灶爐和笤帚相伴一生。但女兒們卻有一位想讓她們逃脫這種命運的父親,甚至不惜為她們對抗整個世界(台詞: against the whole world )。
預告片旁白(父親)所言:你的勝利不只屬於你,還屬於千千萬萬被誤解被歧視的女孩。
印度童婚比例非常高,很多女孩14歲之前就被迫嫁人。雖然印度政府出台過相關法令,限制結婚年齡,但均未奏效。所以電影中,女兒看到自己的朋友,在如花年紀,卻已註定只能在生孩子與繁重的家務中度過餘生時,觀念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相比辛苦的摔跤訓練,一個看不到希望的未來更加可怕。
之後曾經牴觸訓練的女兒們,意識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開始認真配合父親的訓練,磨練技藝,從邦級冠軍,到全國冠軍,再到最後在大英國協比賽上,為國家博得榮譽。
在大女兒獲得全國冠軍,在鄉親的簇擁中,榮歸故里時。熱鬧非凡的場面中,鏡頭還掃過了幾位神情冷漠的婦人。或許女兒們當初沒有堅持下去,也只能和她們一樣,成為普通的家庭主婦。
誠然女兒練習摔跤的行為,在村民眼中荒誕至極,讓她們倆飽受白眼。但父親又何況不是呢?
自尊心極強的父親在第一次帶大女兒參加比賽時,還遭受了工作人員的嘲笑和拒絕,揚言烹飪比賽會給他發邀請;經濟拮據的父親為了給女兒增加營養,不但在外懇求養雞場老闆便宜點,還要飽受素食者老婆的白眼,自學烹飪技巧,給女兒做飯;
印度本身就是個男尊女卑,兩性地位極其不平等的國家,在142個國家中排名114。在這種環境下,對於兩個女兒而言,出生在這個落後的小村莊裡,如果不力求改變,只能落得個14歲就成為別家生育工具的下場,又談何夢想?
BBC紀錄片-印度的女兒我推薦一部BBC紀錄片《印度的女兒》,我們會發現,我們國家的現況和印度真的不一樣。我們所認可的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價值觀念,在印度有些人看來,還是荒唐可笑的。
所以這兩個可憐的女孩只有苦練摔跤,成為了不起的運動員後,才能有選擇自己婚姻的權利。
(註:大女兒吉塔原型已結婚,丈夫同為摔跤運動員)
女兒開始並不理解,而當她們嘗試到摔跤成功後贏得的那份尊重後,她們就明白完成父親的夢想,其實也許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在印度這樣一個女性地位低下的社會,兩位女兒無疑是幸運的,她們不但收穫了自己喜歡的人生,也激勵了千千萬萬的印度女孩——男人能做的我們也行。
所以我反對我們,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打著尊重孩子選擇,尊重女性的大旗,指責這樣一個飽受非議卻還在抗爭的家庭和這位偉大的父親。
圖片來自網路
電影故事現實原型:父親的四個女兒和父親弟弟的兩個女兒都成為了職業摔角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