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On the Beach at Night Alone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OntheBeachatNightAlone

6.8 / 1,810人    101分鐘

導演: 洪常秀
演員: 金敏喜 鄭在永 權海孝 文成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紫纏木匣

2017-05-06 07:10:33

影片的孤獨,觀眾的孤獨:我們都在那擦不透的玻璃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在當代繪畫領域尋找《獨自在夜晚的海邊》(以下簡稱《海邊》)的類比,Agnes 馬丁是個不錯的選擇,兩者都只運用最基礎的藝術表達手法,營造出來的世界溫柔、簡單,生活化,與此同時也有陌生感。


每件藝術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力,從完成那一刻起,便脫離了創作者、如獨立人格一般地存在,所以將《海邊》與導演洪尚秀和演員金敏喜的不倫戀聯繫起來是不明智的理解方式,如此的解讀就如將梵谷的繪畫與他愛的妓女綁在一起、或給畢卡索的人物畫硬按上他情婦的名字一樣,只會把我們帶入死胡同。

作為業餘電影愛好者,電影於我而言,大多兩個功效,感官愉悅感,和對生活的啟示。這兩者在《海邊》中我都得不到太多。

因為影片的閉合度很高,即影片很難被延伸到真實生活中。觀眾有觀看權、思考權,但沒有參與權。 那些閉合度很低的電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阿甘正傳》,它們宣揚一種很容易被帶入真人真事的普世觀,是依存於觀眾而存在的 。藝術圈有個經典的問題:是否觀眾不存在了,藝術也就不存在了?《阿甘正傳》是肯定,《海邊》是否定。《海邊》只在講導演內心的一個故事,私密又個人,不接受被觀眾任意挪用到自己身上,也從中擠不出什麼大道理。

全程我都覺得自己像那個戴帽子的男子,拼命地想擦乾窗戶,看清楚電影角色們到底在做什麼,但一切都只是徒勞,窗戶在那,我永遠都不可能進入他們的世界。戴帽男子擦完窗戶後,在陽台上悠悠地抽了枝煙,多麼像我這樣絞盡腦汁要寫出一篇高深影評的作者啊,總想要從鏡子內的景像中獲得些感悟。導演把這一切都預想在先,然後嘲弄一番。

這是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導演的孤獨,女主角英熙的孤獨,也折射出關於我作為觀影者的孤獨。孤獨是個閉合的圈,沒人進入的了,成為影片本身的閉合度。

影片最讓我震撼的情節是當英熙向友人喊出她對愛情的理解時。她指責別人「沒有被愛的資格」,不能算「真正去愛」,只能是活著,因為他們都只 「滿足於謊言」,玩弄著愛情遊戲。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坦率很少見,因為如此謾罵友人為虛偽者,只能換來被友人潑水,或友人轉身離去,從此關係終結。因此電影情節是超現實的(surreal),影片中的友人們,都反常地平靜,也不知是否有把英熙的話聽進去。不禁讓我思考,導演這樣安排劇情是為何?英熙話語的真實聽眾又是誰?

洪尚秀在接受採訪時,訪問者有說這樣一段話:「影評人讓·米歇爾·傅東曾說過,您的電影最傑出之處在於『誠實感』。與自我告白式的坦率完全不同,您的電影坦率得令人驚訝。明知無可奈何卻等了又等,但又並非如此,英熙對虛偽者大聲叫喊,像是為了看到人的本來模樣而作出殊死嘗試。」

我極喜歡這位採訪者對這段情節的解讀,因為英熙的話喊到了我的心裡。虛偽者只怕不只是影片中極平靜的友人,也是螢幕前的觀眾。英熙的喊話在我心中激起了斑駁的漣漪,讓我追溯自己本來的模樣。曾經的我也是一句假話都不說的啊。感謝洪尚秀這段有女權色彩的描繪,原來坦率的女人也是可以如此堂堂正正、充滿自信地面對他人。

且說說那些友人反常的平靜。整部影片中除了英熙和英熙夢中的導演,所有配角都像一面打不破的牆。配角的情緒值一直很穩定,並且全程都很「善良」。

作為業餘電影愛好者,我總是期待一些傳統電影的故事情節,如英熙的男前輩對她發出性邀請,女前輩諷刺她的不倫戀。結果這一切都不存在,這些友人,熟悉或陌生,全都無條件地支持英熙, 包容她的小脾氣,「真誠」地誇讚她。我看到他們部份的觀點,他們部份的生活方式,但我看不到他們全部真實的樣子。換句話說,他們都有很多埋在後面的故事,像英熙一樣,但導演拒絕讓我看到他們的背後。比如與英熙接吻的女前輩,我不知道她是因為自己經濟拮據,想回首爾,才說想當英熙的經紀人, 還是因為真正賞識英熙的才華,想幫她走出困境?再比如不願意承認女友的男前輩,他是否曾經與英熙有過愛情關係,他是否還嘗試與英熙開啟曖昧關係所以不承認現女友,或者他只是單純地不願承認現有的戀愛關係?從影片有限的線索來看,這些可能性都是成立的。

這些不可看透的友人,再次突顯了英熙的孤獨。儘管表面上獲得了那麼多愛與包容,但卻走不進別人的內心(或者英熙也不想走進)。英熙與友人的關係,也折射出我的社交關係。在我的世界裡走過的人,我相信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誠的。真誠,卻幪著窗戶紙,不可捅破。有時我多麼希望他們也能像英熙一樣情感爆發一次,讓我看看窗戶紙後面到底是什麼。但叫喊出的就一定真實嗎?「真實」不是個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以深淺而層遞的。友人對英熙真誠的陪伴也不能療愈她的孤獨,如影片所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很好從表面上、淺層次上建立,但深入內心還是如孤島一般。看似英熙是孤獨的受害者,極需救贖,但人與人相聚,又是誰填充了誰無聊的時間,誰撫慰了誰的孤獨呢。

愛情對英熙而言真的是最重要的嗎?看似每分每秒都在想著那個男人,但英熙的夢境卻給予了我們更真實的回答。夢裡出現了多位後輩,他們對英熙讚不絕口。看似英熙辭去工作,想好好釐清愛情的脈絡,實際上事業與愛情卻是綁在一起的。潛意識裡英熙不僅想得到愛人,還想成為成功的演員,帥氣的前輩。對愛情的焦慮即是對事業、對未來的期許與惶恐。這也是對愛情單純性的發問,人心不單純,愛情又怎能在純氧的環境下存在,它是混雜在人心各種慾望下的執念。

洪尚秀是後現代主義的擁護者,真理不存在,只存在觀點。 英熙夢境中的導演讀了一段契訶夫的《關於愛情》。有段話沒被讀出來,但卻是洪尚秀的拍攝主旨:「到目前為止關於愛情,只有一句話可以算得上是無可辯駁的真理:『這是個極大的秘密』,至於此外人們關於愛情所寫和所說的話,那都不成其為答案,只是把至今得不到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罷了。某種解釋看來似乎適合某一種情況,然而卻不適合另外十種情況,依我看來,最好是對每一種情況分別加以解釋,不要一概而論。」

如契訶夫所言,洪尚秀不傳遞普世觀,整部影片只是他的自說自話,喜歡就聽,不喜歡就走,如此再次回到影片閉合度的問題上。《海邊》也不能成為除洪尚秀以外任何人愛情、孤獨的解答,但好在它提出問題,等待有共鳴者的思考。

以上影評只是我零碎的感悟,如影片碎片化的情節一樣。《海邊》的可能性其實更大,它可以是學術餐桌上可口的一道主菜,不論它的反線性敘述、 後現代主義框架、還是對電影與現實邊界的質疑,都可以令學者高談闊論一番,這會是電影史上的一筆。至於從個人層面上來說,它讓我看到被玻璃包裹住的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