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06 20:46:57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期待這部片子很久了,阿米爾汗主演,印度口碑爆棚,劇情的簡介早在各種牆裂推薦下曝光,但國內上映後的口碑持續發酵,讓我對電影的熱情不降反增。
豆瓣首映的時候8.5分,昨天8.8分,到今天已經上升至9.0分,而且我不認為是水軍的參與,也不認為會有回落,因為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喜歡的點。
先說說阿米爾汗本人,米叔在印度一騎絕塵,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做到了商業片的極致,很多片子帶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契合印度國情並起到了深遠的教育批判意義,另一方面又帶著濃厚的商業氣息,本土華麗歌舞,大腕雲集,動作特效無一不精。有人說他是印度的成龍,我更願意將他看成是印度的湯姆漢克斯,不僅長得像,湯叔也在美國價值觀輸出的路上越走越遠,但就批判性這一點,已經落後於米叔了。米叔信仰伊斯蘭教,卻主演《我滴個神吶》諷刺宗教信仰的愚昧;為了拍攝《未知死亡》練就了一身健美身材,然而君不見《我滴個神吶》片中他已經頗為消瘦;《摔跤吧,爸爸》為了飾演好一個摔跤運動員19歲,29歲和55歲的體型,瘋狂增肥減肥又健身,比克里斯蒂安貝爾還要變態;本人不從政,卻用自己的影響力去試圖改變印度的現狀,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形象大使;堅守寶萊塢而沒有盲目迷戀好萊塢的商業。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演技派,是個有宗教信仰但不盲從的教徒,是個很清楚自己的能量並能善用的公眾人物,是個希望改善印度落後愚昧現狀的改革者。
對米叔有了基本的了解,我們就會知道他為什麼會費這麼大的心力去拍這樣一部電影。在我們的印象中,印度有兩個標籤,一個是強姦婦女,一個是阿三特技。這是印度的現狀,也是媒體強加的標籤,至少已經從側面印證印度的婦女地位之低下,在我國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女孩子已經大過天,除開特別落後的地區,沒有女孩子能想像自己不能讀書,14歲要嫁人,可能還面臨一女侍多夫,一輩子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的情況,中國的女孩子已經遠遠不滿足於男女平等,開始要求女權居上了。然而印度卻還是這樣,生而為女人,是沒有選擇的權利的。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真實事件中一摔成名的兩個女兒,給了無數印度少女以希望,自此之後成千上萬的印度少女投身摔跤運動,不一定是熱愛,而是從這項運動上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如果沒有運動帶來的成績,兩個女兒根本無法抵抗命運的安排,她們會像母親一樣14歲嫁人然後窮極一生面對鍋碗瓢盆,然後她們的女兒,她們女兒的女兒,也都會如此,除非生個男孩打破循環。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本,力度都不會太小,主題的衝擊力是顯而易見的,在印度爆棚的口碑印證了電影在本土的成功和影響力。
電影是為印度人拍的,我想中國可愛的寶寶們一定沒有感同身受的感覺,那麼在中國也這麼受歡迎,那就只能解釋為電影本身的魅力了。
沉默寡言而又嚴厲的父親,狠心剪掉如花似玉女兒的頭髮,強迫鍛鍊,一家人忍受村民的嘲笑,處處是戲劇化的衝擊力,矛盾點是故事建立吸引力的基礎。電影結構上的完整和節奏控制上的起承轉合,這裡都做的異常完美。開篇的摔跤對決,採用了跟《飛屋環球記》開篇廣播對小孩跑跳的銜接手法,將電視的賽事與主角的現場較量完美結合,構思精巧,又交代了主角身份和性格,突出摔跤的主題,奠定影片的基調。吉塔和巴塔被迫訓練和主動求戰的心境變化,被剪頭髮和主動剪頭髮的心路成長,5分規則的講解和最後拿到5分的反敗為勝,訓練時強調的「爸爸會教你摔跤,但不可能每次都能救你」和結局時吉塔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突破自己拿到金牌。劇情的伏筆和鋪墊在後面恰到好處的鋪開,前後連貫毫無突兀感,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從順從到反抗,從激發戰意到質疑父親,從質疑叛逆又到最後的理解崇拜,心境的變化如絲般順滑,比我大多數國產爛片那些無緣無故的恨和無緣無故的愛和無緣無故的和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我最喜歡的一個小細節是,吉塔大敗後給父親打電話,正值父女矛盾激化,父親在這頭思考了良久,就像一貫的沉默寡言的作風,沒有問候和關切,就一句「嗯」,表示自己在聽,我們都認為這像個無厘頭的笑點,電話那頭的女兒在聽到父親的聲音後卻再也控制不住放聲大哭,哪有那麼多碎碎念的解釋和安慰,一個父親和女兒的默契完全足以在一個字的篇幅內完成情緒的宣洩,完成矛盾的和解。女兒願意打電話求安慰,父親願意接電話去聆聽,不就夠了嗎?
其實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摔跤,競技體育里拍攝最多的是拳擊,迸發的荷爾蒙氣息有足夠的賣點,然而與之類似的摔跤卻幾乎沒有出名的影片,我一直以為摔跤是兩個胖子之間毫無看點的扭打,這部電影徹底改變了我對摔跤的看法,或者說徹底改變了我對競技體育的看法,運動自有競技之美。摔跤有三個回合,每個回合只有2分鐘,每個動作都有得分點和嚴格的計分方式,為了達到身體素質和心裡素質的要求,為了6分鐘內的勝利,運動員們往往要耗費十多年如一日的辛苦訓練,多一分力量,多一分敏捷,每個動作都是千錘百鍊後精華,都代表了人類身體極限的優美。觀影之前,就聽說這部片子的動作戲很精彩,我以為是摔跤運動之餘中會有或單挑或群毆的打架戲份,結果沒有,不是我想像中只有打架動作才會華麗,導演和攝影以超群的技巧將摔跤的動作美感呈現在我們面前,我竟然發現,這些動作之美之震撼絲毫不亞於受世界歡迎的中國功夫。我一定要為片子的攝影和動作指導伸冤,為什麼你們只關注了女權,女權,女權,你們以為你們看到的摔跤戲,都是你們看到的嗎?不是,是呈現出來的,回頭看一看奧運會的錄像,一秒內的動作你根本看不清來回交鋒的兇險,比賽就已經結束了,如果不是電影呈現給我們看,我們這些門外漢,根本欣賞不來。
電影之美,是集藝術呈現形式之大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電影表達的主題。摔跤給了吉塔和巴塔命運的選擇權,真實故事中,吉塔不用在14歲的時候嫁給一個老頭子,她在28歲的時候與一位23歲的摔跤運動員結婚了,對印度女性來說,這部電影的意義在於她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對於我們來說,我真切地感受到努力奮鬥給自己帶來的意義在於我有的選擇。多少貧寒家庭的子女,出生起即要承擔生活的壓力,家務或農務,如果自己沒有跳脫出這個圈子,自己的子女又會被困在家務和農務的無窮迴圈中。如果有的選,誰不想在十幾歲的時候享受家人的關愛和幸福的童年,誰不想在二十幾歲的時候追求自己喜歡的姑娘,去玩玩樂隊和旅行。因為我沒得選,我選擇努力學習,再努力工作,我希望有朝一日我還能選擇喜歡的國家去環球旅行,我希望為我的孩子創造選擇的機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