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28,416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要不開心哦

2017-05-06 21:02:53

《黑天鵝》:頂級電影但非頂級表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黑天鵝》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雙重人格的互相博弈歷來都容易受到高智商高情商觀眾的追捧;關於性隱喻和性探討的題材則迎合了人的原始本性,具有很強的挑逗性;懸疑和驚悚元素的巧妙植入為影片帶來了強烈的戲劇感;優雅華美的芭蕾舞和世界名曲的交相輝映又讓影片充滿了知性感和優越感。以上種種,都使得《黑天鵝》成了一個「高端產品」,它代表的是時尚和優雅,高貴和正統,在評論界和影迷中受到好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就《黑天鵝》的整體品質來說,它受到的讚譽幾乎都是實至名歸的,我毫不猶豫地喜歡上了這部電影,但是個人認為相對於整體影片的出色,被人們倍加讚譽的娜塔莉.波特曼的個人表現其實並非如傳說中的那般驚艷,我並不同意娜塔莉.波特曼所受到的所有讚譽,即:這是一部頂級電影,但並非一次頂級表演。 雙重人格的精彩博弈 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影片對於女主角妮娜的雙重人格的表現都是巧妙的,既充滿抽象的象徵色彩,又創造出鮮明的影像對比,如此具有藝術氣質的《黑天鵝》已經早早地具備了成為經典的潛質。芭蕾舞演員妮娜在權威母親的長期壓制之下,形成了溫婉恭順的外表,當然這只是表象。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塑造是有決定意義的,權威壓制和挫折打擊之下,很容易把人謀求生存空間和滿足各種慾望的天性掩蓋起來,在適當的溫度和土壤中,被壓抑的本性會以加倍的破壞力爆發,「外表是天使內心是魔鬼」就是對這種人格異常的生動描述。假使影片只是通過常規的表現手段去表現妮娜的這種精神特質,即使再深刻也不過是一部充滿悲情色彩的常規倫理道德影片。在這裡,達倫.阿諾羅夫斯基給妮娜的人格分裂提供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表現方式——芭蕾舞劇《天鵝湖》中黑白天鵝的角色之爭,一白一黑一正一邪。妮娜的人格異常融入到舞劇中的想像角色中,把現實中無法形象地實現的人格裂變通過唯美的芭蕾舞劇徹底實現。雖然妮娜在天鵝皇后的角色之爭中暴露了她暴戾的充滿恐怖色彩的另一面,但當她在舞台上成功地詮釋了黑天鵝這個角色時,也意味著她多年來被束縛的女性慾望和真實人性得到藝術性的完美釋放,這對於一個藝術工作者而言,死得其所,死而無憾。影片藉助舞台角色和迷離的幻想情境,讓妮娜這個人物裂變過程充滿驚悚感和隱喻性,一方面妮娜需要和自己被長期隱藏的陰暗面做鬥爭,另外一方面這種帶有功利性質的陰暗面也正是大多數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舞台上的天鵝皇后之爭也是真實中的人性博弈,很少有人願意心甘情願地退到人生舞台的邊緣,因為站在那裡的人是得不到掌聲和鮮花的,舞台如此,人生亦如此。妮娜最後在精神迷亂中殺死的競爭者莉莉其實就是自己——這個情節堪稱神來之筆,假如妮娜的確是殺死了真的莉莉,那麼她的最後裂變就帶有了無法洗淨的罪惡,當我們明白死亡的人是她自己時,隨後而至的和現實人物心理變化絲絲入扣的芭蕾舞表演讓妮娜的死亡有了一種鳳凰涅槃般的悲情和唯美,這時我們生出的情感只有同情惋惜而沒有厭惡憎恨——凌空一躍的妮娜在肉體上死亡了,但在精神上卻復活了,一部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經典悲劇也誕生了。 曖昧而嚴肅的性話題 《黑天鵝》除了對雙重人格的精彩描述之外,還在妮娜的溫婉和狂放之間巧妙地引入了性問題的探討,在很多時候,被壓抑的生活也意味著被壓抑的性,一個精神上封閉的人一定在性行為上也是不健全的。反之,一個長期性壓抑的人在外在表現上也一定難以做到熱情奔放,這就是片中芭蕾舞導演托馬斯誘惑妮娜放縱自己的真實意圖,在影片中托馬斯對妮娜或許存在曖昧感情,但是他從藝術表演的角度去引導妮娜的性心理卻是具有科學性的。只有當妮娜完全釋放了自己對性的幻想和認知,她才能從靈魂深處完美詮釋邪惡放蕩的黑天鵝。很多藝術家在性活躍期的同時也是創作的高產和高質期,這種現象雖然有其醜陋的一面,但卻是現實存在的,這和影片中妮娜的藝術昇華很可能是殊途同歸的。所以《黑天鵝》看似有些俗套和有功利性質的性場景,實際上卻對影片角色的深度詮釋十分有必要,而且它生動地說明了藝術和性有時的確難以割裂。妮娜在母性權威的壓制之下,所經歷的成長過程的壓抑性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可以想像她的戀愛是多麼乏味她的青春是多麼寂寞。而妮娜的母親實際上在很多時候是以父性的權威面貌出現的,於是這種性別環境的混亂造成了妮娜在性傾向上的模稜兩可,她既在托馬斯的誘惑之下難以自持,又在莉莉的鼓動之下對其產生了同性幻想。《黑天鵝》在表現妮娜的藝術和精神追求的同時,也不啻是一部關於受壓制女性性覺醒的倫理片。 帶有魔幻色彩的懸疑和驚悚 《黑天鵝》的基調是黑暗的,而《天鵝湖》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藝術作品的植入,為影片的黑暗增添了一種華美的色彩。在這種華美的黑暗之中,妮娜恍惚的精神幻想使得影片的懸疑和驚悚風格變得順理成章,她背後的傷痕既可以看成是她內心的幻覺,也可以看成是影片給我們的暗示,那意味著她內心深處的另外一隻黑天鵝在不斷掙扎,一直試圖衝破她單純柔弱的外衣,直到在舞台上最後生出詭異美艷的黑色羽翼,把我們帶入了一種亦真亦幻似是而非的影像世界。她的母親、莉莉、托馬斯以及她自己之間不斷變換的異常外表不時製造著突如其來的驚恐,這些都讓《黑天鵝》成為一部有商業看點的藝術佳作。這也是好萊塢始終能走在世界電影前列的根本原因,它從來不排斥商業,而是經常把商業玩出別樣的藝術氣質,這幾乎已經是一種境界了。 這絕不是波特曼一個人的勝利 在奧斯卡頒獎到來之前,很多電影評審機構以及評論者都對娜塔莉.波特曼在《黑天鵝》中的表演推崇有加,具有奧斯卡風向標之稱的金球獎更是把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授予了波特曼,似乎當年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和讓.雷諾分庭抗禮的那個小丫頭這次真的有可能要封后奧斯卡了。平心而論,波特曼在《黑天鵝》中的表演的確不錯,也值得肯定,但尚不足以用完美和傑出來形容。我雖然喜歡這位演員,但卻認為她在片中的表演功力遠沒有她所受到的讚譽那麼高。需要注意的是《黑天鵝》這部電影是有不少特效和化妝的,所謂的「驚艷表演」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些個人能力之外的因素,當然波特曼的芭蕾舞姿堪稱優美,但這只能給人以美感,無法把它歸為「演技」,即便是最後那一段融驚悚和唯美於一體的「完美謝幕」又在多大程度上是靠演員的個人功力完成的呢?竊以為妮娜這個角色換了任何一位有經驗的美貌女演員都可以做到,甚至片中的另一位演員米拉.庫妮絲就可以勝任。有趣的是,我認為在人格分裂之前的那個溫柔恭順的妮娜倒非常適合波特曼的氣質和形象,而裂變之後卻沒有多少新的東西。可以說,《黑天鵝》驚悚懸疑的劇情設置和特效化妝幫了波特曼一個大忙,而衡量一位演員的表演功力最有說服力的莫過於在一部劇情平穩的影片中表現出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從這個角度去看,科林.費斯在《國王的演講》中的表現的含金量要更高和更有說服力,在這樣的一部本來較為沉悶的傳記片中,科林.費斯對於一個口吃患者的詮釋堪稱出神入化,正是這個成功的角色讓《國王的演講》變得富於激情和感染力。同樣的,安妮特.貝寧在《孩子們都很好》中的出色表現也比波特曼更深刻,如果說以上兩位在年齡和閱歷方面有優勢,那麼更年輕的詹妮弗.勞倫斯在《冬天的骨頭》裡的表現比波特曼差嗎?個人認為娜塔莉.波特曼迄今為止的頂級表演依然是《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那個小姑娘,當然,如果本屆奧斯卡把最佳女主角頒給了波特曼也不算過份,這個可愛又努力的優秀演員理應受到鼓勵,但她還會更成熟的,至少眼前的安妮特.貝寧就是她的一個榜樣。 我們幾乎可以武斷地認為越是高知人群往往越容易為自己精神世界裡的種種不快所束縛,因為他們追求得更高更多,思考得東西也更複雜更深入,所以《黑天鵝》所反映的故事核心其實很切合這部份人的思想境界,而《黑天鵝》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悲劇性的唯美和黑暗色彩極濃的現實隱喻都可以讓在現實世界中掙扎的人從自身經歷去回味,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另外一個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