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7,392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文mang·東暮

2017-05-07 01:21:54

來,我們好好聊聊《摔爸》的三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跟無數觀眾一樣,在正式觀影之前,就已經被國內外各種各樣的媒體安利過這部電影。所以當然也就抱著不小的期待去看的。




看完之後的感受是,「不負期待,不出所料」。

《摔爸》是典型的勵志片,在這個類型片的前提下它有著很高的完成度,動機、挫折、拚搏、昇華、涅槃,一樣都不少。

先輕吐槽一下。人設方面,以女性為主的電影,刻意弱化甚至醜化男性是通病,當然也可以說是男性電影裡曾經對女性的不尊重而帶來的報應。

劇情上,編劇用的是最老實的套路,也沒有任何玩出新花樣,以致於幾乎每一個重要劇情的節點會是怎樣的結局,都可以猜的八九不離十。

可是這樣四平八穩、規規矩矩的故事,並沒有讓人覺得無趣。在整個觀影過程當中,依舊會讓觀眾對每個角色付諸感情,為故事的推進心跳加快、攥緊拳頭。而演員入情的表演(當然,這裡尤其指的是阿米爾汗),經典的寶萊塢配樂,再加上整個影片中強烈的印度文化氣息。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好電影,沒人會有意見。

但也正因這部電影的中規中矩,所以電影本身可討論的餘地並不大。隨之而來的,是對電影之外,或者說對電影所傳達的東西的討論——三觀。

這是一個現在觀眾們越來越關心的環節。首先要聲明我覺得這是好事,能有更多的觀眾願意去討論電影背後的深意,這是觀眾素質的提升。

那我們就來聊聊關於這部電影的三觀。

由於對印度並不是那麼了解,所以沒有能力結合印度的社會和歷史來進行探討。不過我也不覺得有必要僅侷限在印度這個背景來討論,畢竟這是一部面向全球觀眾的電影。所以這一部份,就電影,論電影。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明確涉及到的三觀問題無非就是兩點。

一個是男女平等,或者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女權。另一個則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

先來說男女平等。

在影片中,有沒有對女性的歧視?有!

馬哈維亞在一開始從沒有想過女孩也可以練摔跤,這是歧視;馬哈維亞在發現鄰居家的孩子被打,壓根兒沒想過是自己女兒乾的,這是歧視;馬哈維亞的街坊不懷好意地去跟馬哈維亞說「我剛得了個大胖小子」,這也是歧視。

但以上提到的三個片段,除了街坊之外,其他兩個在我看來更像是由於習慣性思維導致的,就跟我們聽到天使,首先想到的是女性形象,聽到色狼,首先想到的是男性形像一樣,只是慣性,歧視的成份相對少一些,甚至可以說是無心之舉。

有的人說,馬哈維亞不顧妻子的反對,就是堅持讓女兒練摔跤,這是女性地位不高的表現。這件事我想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看,對子女的教育和對妻子的尊重。

子女的教育問題後面會再提到,這兒先說對妻子的尊重。印度是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這絕對是毋庸置疑的。那我們來看看馬哈維亞是怎麼對自己妻子的。

妻子沒能如期待一般生出兒子,他的表現只是失落,而這失落也僅僅是因為夢想的破滅與生了個女兒無關。
在決定讓女兒學摔跤的時候,妻子百般反對,因為她認定了女孩不該去學摔跤。注意,在馬哈維亞的家裡,妻子是有權提出反對,並且反對是有效的。而在一一地解答了妻子的所有問題後,馬哈維亞最後給出的答案是「給我一年的時間」。

女兒練習摔跤缺乏營養,要違背宗教信仰給女兒做雞肉,面對妻子的不滿,馬哈維亞選擇了在院子裡做,妻子最多也就只是抱著「這玩意兒以後再也不能進我的廚房」的心態提供了一口鍋。

與其說這是妻子的地位不高,我反而更覺得這是教科書一般的夫妻相處之道。互有配合,互有妥協。沒有任何一方是在強加自己的意願。

再來說說子女的教育。

這是整部影片的最受爭議的地方,也是討厭這部影片的人最多詬病的點。

為什麼要讓子女去背負父母的夢想?憑什麼去剝奪子女選擇人生的權力?

是的,馬哈維亞打一開始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代替自己去完成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這是錯的。但這個錯誤僅僅維持在影片的前半段。

在前半段,兩個女兒都無比的厭惡摔跤,憎恨訓練,甚至將這一切都視為父親對自己的懲罰。違背子女的意願,不顧子女的感受,只因為父母的期待和要求,這樣的案例不管在影片中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里,都比比皆是。可這樣做真的錯了嗎?

我想不完全。如果父母完全遵照我們的意願,完全順從我們的感受,那兒時的我們,到底能做出多少正確的決定呢?我們願意去看書嗎?我們願意去學習嗎?我們有多少人有這個信心,拍著胸脯說,那個曾經懵懂幼稚的自己,會願意去做那些,今天看來雖然辛苦,但是對我們的人生無比有益的事情呢?

童年時的我們,其實並沒有規劃自己人生的能力。而父母能做到的,也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為我們預設一條人生的道路,試著讓我們去走。在馬哈維亞的心中,摔跤手,就是他的能力範圍之內,他的目光所及之內,他的心中期待之內,給孩子的最好的一條路。

當然,這並不能夠改變他違背了女兒意願的事實,當他把女兒的頭髮剪去,也令無數觀眾心疼。但請不要忘記他也給自己的這個行為設置了一個底線,「給我一年時間」。

而在這一年之中,發生了什麼?

兩個女兒在第一次跟男生摔跤的時候,有了好勝心,嘗到了些許摔跤的快樂。看到自己朋友被逼早婚的遭遇,開始意識到了,爸爸並不是在強求自己做些什麼。反而,爸爸是在違背著世俗的壓力,在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

由此,兩個女兒開始享受摔跤,開始渴望勝利,曾經的瓷娃娃開始蛻變成了女戰士。她們會因為輸掉一場比賽而不安,會因為贏得一場比賽而歡呼,更重要的是她們成為了那些遺憾自己無法像她們一樣的女孩的驕傲。對金牌對勝利的渴望,從父親的身上延續到了她們的肩膀。

這讓我想起《極盜者》裡的一個小段落,男主在與夥伴們進行滑雪的極限挑戰時選擇了一條十分危險的路,夥伴因為聽從了男主的意見而不幸喪生。在男主自責時,男二說「你的自責時對他的侮辱。他不是因為你的決定而死,當他選擇聽從那個決定選擇那條路起,那條路,就是他自己選擇的路。」

在《摔爸》裡也是這樣。當實現這個金牌夢的渴望,成為了女兒們自己追逐的目標,那這個夢想就已經是屬於她們自己的夢想。在我看來,爸爸並沒有剝奪她們選擇人生的權力,只是告訴了她們,在爸爸眼中,那塊金牌是最閃耀的,希望你們也能愛上來自它的那道光。

我願意相信,現實中的馬哈維亞,如果在這一年裡沒有能讓他的女兒成為優秀的摔跤手,沒有能讓他的女兒愛上摔跤,那麼他不會繼續堅持。因為我相信,對於一個真正熱愛一份事業的人來說,他不會勉強或允許任何一個人以厭惡的心態,去從事這份事業。

影片結尾,印度國歌和觀眾的歡呼在體育場上響起,父女三人深情相擁,喜極而泣。

那歌聲,那歡呼,不僅僅是對金牌的喝彩,更是在叫醒那個國家、那個社會裡,還沉睡在那些落後的噩夢裡的人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