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07 03:09:04
《摔跤吧!爸爸》 有一則爸默媽淚(爸爸看了沉默,媽媽看了流淚)的故事這麼流傳在教育雞湯界: 孩子成績不好 ,被家長責罵笨鳥 ,孩子不服氣地說 :「這世上有三種笨鳥,一種是先飛的 ,一種是嫌累不飛的 。」家長追問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動 ,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摔跤吧!爸爸》就講了第三種鳥的故事。但不是笨鳥,是窮鳥自己飛不動,在窩裡下了好多個蛋,選出來兩個讓她們使勁飛。好在她們最後都飛起來了,皆大歡喜。 這隻窮鳥叫馬哈維爾,是印度某屆全國摔跤冠軍,迫於生計,他無奈退役。從退役那天起就壯志雄心要生兒子,以期讓兒子替他實現奪得國際獎牌的夢想,那時他還一身腱子肉。 老天開玩笑似的讓他連著中了四個女兒。 他仿似一夜之間有了下垂的肚子,脖子上永遠掛上了一條胖人用來擦汗的白帆布毛巾。 從此生活是生活,夢想是夢想。 有一天,上帝給他啟示,讓他的兩個女兒痛打了兩個同齡男孩。他得此啟示,訓練兩個女兒摔跤,十年後兩個女兒先後獲得了金牌。 說實話,電影沒有什麼可以劇透的,最稀鬆平常的勵志故事,中學作文裡的司馬遷、朗朗、張海迪都是這麼過來的,沒有什麼大不了。實現夢想這活兒我們在中學作文選和雞湯文中也見慣了,不刺激。而且,摔跤比賽兩分鐘一局,三局先贏兩局者勝出,女主角的每一場比賽幾乎都能很輕鬆預測最終結果,畢竟比分的計算三年級數學就已經教過了。 真的,無所謂劇不劇透。 那這部電影還有什麼意思?我以前說過,最精彩的電影是我們都知道大結局,但卻無論如何猜不出過程細節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他的主線那麼清晰,無非第三種鳥的一生,可我們卻猜不透這隻鳥下半輩子的憂傷。 我實在想調侃一下這部電影,活躍下氣氛。 比方,讓我們看看他的主演,永遠吹眉瞪眼招風耳(增肥60斤後倒沒那麼明顯)的阿米爾汗。 影評人愛說他是印度劉德華,在我看來他更像是印度憨豆先生,愛瞪的圓鼓鼓的大眼睛,愛挑的老高的眉毛,還有那一本正經嚴肅的搞笑臉。 再比方,印度人活泛愛晃的腦袋在這部戲裡,令人不禁想起了探頭探腦的公雞,尤其兩個女兒雙手合十求爸爸放過她們時不自覺地晃腦袋,讓我以為兩個女兒差點要和老爸——尬舞。 再讓人歡樂的地方就是阿米爾汗在《三傻大戰寶萊塢》就愛騎的印度人的神座駕寬身小摩托,開掛了似的搖晃著就朝鏡頭迎面騎來。 還有毛片店老闆的焦渴,馬哈維爾為了看女兒的比賽視訊就去了一家幽閉的深巷毛片店,當馬哈維爾在放映間專心做比賽筆記的時候,毛片店老闆耐不住地趴在門窗上窺望。馬哈維爾的侄子打開門,毛片店老闆忙問從哪裡搞來的片兒,侄子說亞特蘭大、印度尼西亞,老闆一口標準的中學生腔說:哥們兒,能拷我一份嗎? 再就好像沒有什麼逗人發笑的地方了,觀影全過程是沉浸在緊張、刺激和成功喜悅中的,以上幾個笑點就像他們的咖喱,僅僅是調劑了一下氣味。 01 說說生活和夢想。 做比喻的話,生活就是馬哈維爾掛在脖子上汗津津的大毛巾,夢想就是馬哈維爾掛滿獎牌但唯獨缺一塊國際金牌的牆。 扯淡的話,夢想就是婊子,永遠在召噢,讓你奉獻一切,等你老了得到了她,她卻拋棄了你。你天真地以為這一生你上了夢想,其實是讓夢想給上了。生活呢,是結髮妻,想擺脫又擺脫不掉,擺脫掉了反咬一口分你財產。純屬扯淡,如果非要拉一個墊背的,那就把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那句「希望是什麼?是娼妓」做墊背吧。 在某一個時刻,生活就那麼聲勢浩大地侵入了你的一生,一般這個時刻就是結婚的第二天起,或者工作的第一天起。從那天起,你會唱著「讓我感到為難的,是掙扎的自由」,心心唸唸地記掛著在胸口還有個夢想,卻什麼也做不了,即使下半夜起夜回來會坐在床沿靜思一會兒,又抵不過睏意。 然後,你會像馬哈維爾似的立誓讓孩子實現你未完成的夢想。生活還是生活,夢想又和從前似的一天天長大,你喜悅,忽然覺得人生又是充滿意義的。 夢想就是一劑癮品,而且是和愛情相同劑量的癮品。 02 會有人指責,這是一部家長制專權的電影,但我卻不認同,也是基於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在教育雞湯界做一回人生導師,問一下家長和孩子們的夢想是什麼。 我一直在思考,自由是什麼。答案是,自由是全知全能下的選擇。人的理性不能讓人全知全能,所以我的答案子乎是廢話。但理性是可以在量級上進行比較的,成年人的理性要高於小孩子的理性,老年人的理性順延高於成年人。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理解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古代人的壽命鮮有七十以上的,所以七十歲的老人見多識廣,理性自然在眾人之上,此時不管做什麼都是自由的,只要「不逾矩」。 也是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看起來,馬哈維爾的兩個女兒並不喜歡摔跤,但是作為理性程度更高的成年人爸爸,卻隱約能夠判斷出兩個女兒有摔跤血統,所以他給這個強加計劃設定了一年的期限。正是馬哈維爾的理性判斷,讓兩個女兒在以後愛上了摔跤,奪得了國際金牌。 義正言辭地說,小孩子沒有自由是應當的。但有個前提是小孩的父母要具備足夠的理性。幸運的是馬哈維爾有這樣的理性。 那我們的自由呢? 就像歌手趙雷,他放不下的不是姑娘,是自由。他的歌裡永遠是姑娘攥著他的手,他牽著自由的手。 我們的自由要和我們的理性匹配,理性的先決條件是要對某一領域足夠熟悉。比方有人想要自由去唱歌,那你要對音樂有足夠的熟悉。只有熟悉還不夠,還需要你有足夠的理性去判斷,當然你可以請教先師長輩。當你最終認定自己是適合唱歌的,那恭喜你你自由了,去做你喜歡的事吧。 自由的代價可不小。 03 電影還沒上映,女權爭霸賽就擂下陣陣鼓點。 我沒有什麼高見,唯一覺得文明社會的女人可以像徐靜蕾在《圓桌派》侃的 「進可攻退可守:進,可以做事業;退,可以入家庭」,兩邊都是成功。 而在印度,尤其是印度北部女性地位極其卑賤的地方,談論女權就太奢侈了。 另外作為印度社會正義力量代表的阿米爾汗也絕不會為了宣揚男權而接拍這部電影,恐怕在他看來,借用父權抵抗男權(馬哈維爾用他的肌肉抵擋著村裡的流言蜚語),以此伸張女權更有意義。 從《三傻大戰寶萊塢》到《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確實不愧為「印度社會的良心」,他一直在踐行「一部電影改變國家」的使命。 有人說,《摔跤吧!爸爸》適合七歲以上的人觀看,我卻覺得為男女平權而詆毀電影的人群智商在六歲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