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剛:骷髏島 Kong: Skull Island

金刚:骷髅岛/SkullIsland

6.7 / 355,702人    118分鐘 | USA:120分鐘

導演: 喬丹沃格特羅伯茲
編劇: 丹吉洛伊 邁斯鮑倫斯坦
演員: 山繆傑克森 布麗拉爾森 托比凱貝爾 湯姆希德斯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浩月

2017-05-07 04:57:28

一隻懂人性也懂政治的金剛


一隻懂人性也懂政治的金剛
 
韓浩月
 
說到「金剛」,首先聯想到的,當是那隻身材巨大的大猩猩,只有在「金剛」前面加上「變形」二字,才能確認是那幾塊鋼鐵堆成的料。至於「金剛」在密宗裡的本意,反而少有人去琢磨了,它在梵語中的意思指的是神話中的武器,也常被用來比喻身材巨大的人。
 
由於1933年庫珀導演的《金剛》創意太過深人人心,各版金剛都少不了要向經典致敬,致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乾脆是翻拍,另外一種則是保留噱頭與精華,再進行一些創新。《金剛:骷髏島》無疑是後者,在學習與致敬方面,《金剛:骷髏島》的導演喬丹·沃格·羅伯茨在一開頭就安排了金剛手撕飛機的大場面,但在結尾時,卻選擇放棄了讓金剛登上帝國大廈或者世貿雙子塔,而選取了電子遊戲常見的設定——與終極大BOSS決戰。
 
在創新上,羅伯茨在兩個方面發力,其一就是通過對電影情境的提升,來拓展電影的格局,骷髏島作為一個神秘島嶼,作為故事發生地,骷髏島良好地迎合了觀眾渴望神秘、擁抱新鮮的觀影心理,同時,通過對骷髏島的精心刻畫以及台詞暗示等手段,也非常趕時髦地與全球反恐、人類和諧、環保理念等話題扯上了關係。其二,《金剛:骷髏島》裡的這隻金剛,在人性方面有著更深的挖掘,甚至沾染上了政治覺悟氣息,對比以往的各版金剛,可以說這隻金剛更美國。
 
911之後,美國變得敏感、容易激動,這點在政客們身上得到清晰體現,特朗普就是一例。而在文藝創作尤其是電影創作方面,寬容與退讓,反思與糾錯,成為美國電影人的集體表達。電影裡的美國,已經最大程度地褪掉了好戰色彩,在戰爭與反恐題材中,美國處在被動局面、不得已才動武自衛,成為好萊塢的主旋律。
 
對比《金剛:骷髏島》裡的金剛,會發現它與當下好萊塢的主流價值觀何其貼切。在骷髏島上,金剛是主人,是這座島嶼的保護神,探險家與軍隊闖入,還未落地就扔炮仗式的亂扔炸彈,這是明顯地挑釁,金剛對他們大開殺戒,確實是被逼無奈。但在與女主角一番簡單的眼神交流後,這隻金剛迅速學會了判斷好人與壞人,開始時還是不傷害好人、不放過壞人,隨著長腿母怪、超級八爪魚、骷髏爬蟲等怪獸不斷加入吞食人類的隊伍,金剛掉轉槍口,成為人類的保護神。情節如此設置,編劇、導演徹底美化金剛的意圖已經顯露無遺。
 
美化金剛,就是美化好萊塢,就是美化美國……這個邏輯鏈條,已經成為美國電影的常見表現手段。當然,為了讓故事更具現實性,影片是少不了自我批判的。在《金剛:骷髏島》中,最能代表電影人批評精神的,是塞繆爾·傑克遜飾演的帕卡德上校。電影把帕卡德上校塑造成了一個有了戰爭癮的軍人,從越南撤兵,讓失去作戰機會的帕卡德上校失落不已,而接到軍方保護科學家「探索」骷髏島的任務後,他流露出的狡黠一笑,令人心生寒意,這等於很直白地說,帕卡德上校就是個「戰爭販子」。
 
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劇情完全按照把帕卡德上校包裝成「戰爭販子」的路線走,他藉著為戰友「復仇」的名義,固執地不撤離骷髏島,繼續帶領隊友送命,為了滿足心中那莫名其妙的「崇高感」,帕卡德上校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無知者無畏」的蠢貨……帕卡德上校這個角色身上的諷刺意味,是指向美國的一些好戰分子的,也表達了美國普通民眾對戰爭的普遍態度——希望國家和平,但反對用戰爭來捍衛和平,他們需要金剛這樣的守護者,儘管他們也知道,像金剛這樣無私奉獻的天外來客,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來分擔美國人的焦慮,但在電影裡,金剛卻能給他們帶來暖意。
 
作為一部娛樂大片,創作者在作品中投射一些有關政治的思考,是不會損傷影片的觀賞性的,尤其對於那些不僅僅希望通過影片打發時間的觀影者而言,從故事與角色里發現一些能夠令人聯想到現實的元素,會讓輕飄的娛樂變得有一些重量,而這個重量的高低程度,往往才真正決定了一部電影的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