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地獄,別人的天堂
電影看到一半左右,心說這部電影一定會被各種「主義」狂噴,無論是教育模式還是親子關係都能戳到部份觀眾的痛點,但認真看過全部,不得不說是部佳作。電影傳達了很多資訊,無論從哪方面去解讀,都可以找到共鳴,並獲得自身價值立場的感動。
我問一起觀影的同伴「你想有這樣的父親嗎?」
他說「不好說」
是的,這個父親不好說,不好說好不好,更不好說對不對。
他的不好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把自己沒完成的夢想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不管你的夢想是不是孩子的選擇,並演變成一種畸形的愛——以愛之名的綁架。這種寄託創造的悲劇遠比喜劇多。
第二、他所營造的親子關係是獨裁式的強硬,沒有寵愛,沒有妥協,甚至殘酷。這一點依舊像很多中國父親,臉色永遠剛毅陰沉,無論做的多好都得不到一句鼓勵,旁人再多的讚美都比不上父親的認同,即便親子之間感情岌岌可危或者已經破裂,但孩子一生的夢想就是得到父親的肯定(雖然他們一般都不願意承認)。
這兩個罪責完全可以讓父親萬劫不復,讓他的孩子苦不堪言,但是放在印度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想想印度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一個十四歲的女孩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未成年就被嫁給一個素未幪面的男人,女人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談何容易。
再看看爸爸的情況,他不是官僚,沒有雄厚的資產,他是個不被官方支持的摔跤運動員,摔跤是他唯一的本事,他能給女兒的一切就是對她們來說最負責的訓練,把她們送上相對來說好一點的路,雖然辛苦,但從他們打倒兩個男孩子那一刻,他才確認她們會認可這條路。
任何選擇都要放到特定條件下去看,脫離具體顯示的批判只能是空談,結合印度以及家庭的現實條件,父親的做法也就無可厚非了。況且,很多小時候恨之入骨的暴政在日後都可被感激,就像當你寫得一手好字,用情書俘獲了女友芳心的時候,多少會感謝老爹逼你寫過的字帖。
父親鬧了婚禮現場以後,姐妹二人跟新娘抱怨父親的暴政,新娘子卻說更希望有這樣的父親,因為他真的把女兒當自己的孩子。這句話翻譯過來是你們的爸爸把你們當兒子一樣培養,而只有兒子才被認為是自己的孩子。
姐妹倆的成長從那一刻發生質變,被動變成主動,爸爸的夢想很自然地演變成她們的夢想,她們不再僅僅是為了父親而戰,也為自己而戰,這樣的夢想即便是父親過渡給他們的,又有什麼值得職責呢!因為你的地獄,或許是別人的天堂!
(●'◡'●)其他想說的(●'◡'●)
吉娜總決賽之前,父親說她的敵人不僅僅是澳洲選手,更是那些覺得女孩子不行的人。我很狹隘地覺得這段話是編劇為了豐富影片的內涵,讓其有更多層面的價值而加上去的。因為父親的夢想就是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世界冠軍,培養女兒完全是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後面促進了小鎮女摔跤手的井噴式發展完全是水到渠成。
對父親的叛逆到後面的回歸可能是很多暴政親子關係都會經歷的過程,叛逆具有普遍性,那是一種強弱關係隨著年齡改變發生微妙變化後的集中爆發,但是回歸是特殊的,很慶幸吉娜的故事裡有一個白痴教練促成了回歸,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呢,什麼時候才能經歷轉折性的事件讓我們回歸,或許更多的是等到父親離開的那一刻吧,如果真的如此,是不是太晚了,我們是不是有太多想說的還沒有來得及傾訴,我們本該更美好的親子關係是不是沒有實現,而我們可不可以在自己自立且自認為可以打敗爸爸的時候,試著去理解他的冷酷與剛毅,儘早發現他的老去,到他身邊,說一說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