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摔跤吧!爸爸》,我覺得是個很好的勵志片,但是不至於達到豆瓣9.1分的水準,因為雖然故事講得很好,有笑點也有哭點,但這也僅僅是一個勵志片。
說實話,在影院裡,當看到父女間的情感戲時,我也幾次被打動落淚。但是故事最後的「大團圓」結局卻讓我沒那麼喜歡,也讓整個故事的內涵顯得比較簡單。
影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沒能為祖國贏得世界金牌的前國家冠軍馬哈維亞·辛格為了生計放棄了摔跤事業,他把希望放在了生個兒子,讓他奪冠的身上,但是妻子連續生了四個女兒,讓他心灰意冷。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自己的兩個女兒也有練摔跤的天賦,於是開始訓練兩個女兒,希望她們替他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們要知道在性別歧視特別嚴重的印度,許多女性一出生就註定要一輩子跟鍋碗瓢碰綁在一起,有做不完的家務活,到了十四五歲就被父母指腹為婚嫁給一個從未見過面的男人,過一輩子相夫教子的生活。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馬哈維亞讓女兒練摔跤,受到了全村人的冷嘲熱諷,但是馬哈維亞不為所動,他一方面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另一方面也想讓女兒可以出人頭地,擺脫自己成為男人附屬品的命運。
經過魔鬼式的訓練,馬哈維亞終於夢想成真,大女兒成為世界冠軍,二女兒也奪得世界級賽事的銀牌。
貫穿影片始終的有很多笑點,父親對女兒嚴厲、卻又充滿期待與溫柔的感情也很打動人,特別是練摔跤可以讓女兒打破成為男人附屬品的命運的設定——事實也確實如此——更讓故事多了一層女權主義的色彩。能夠揭自家的醜,把印度嚴重的性別不平等現狀公開給全世界,也很需要勇氣。
但是讓我感覺不舒服的是影片最後,參加世界級比賽決賽的前夜,馬哈維亞對女兒說的一番話,他說(大意如此):
只有奪得冠軍,你才會成為那些想學摔跤的女孩的榜樣,人們才會記住你,如果你得的是銀牌,人們終究會忘記你。
在大女兒最終真的奪得世界冠軍之後,馬哈維亞終於說出了女兒們等了許多年的話:
你是我的驕傲。
我無法說馬哈維亞是錯的,在殘酷的競技體育和現實社會中,的確人們只會記住第一名,第二名永遠只是配角。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冠軍也永遠只有一個,有成功的那個,就必然有無數失敗的那些人。
我們總是只看到那些對自己夢想堅持不懈、刻苦努力,甚至偏執,最後取得成功的人,但是那些對自己夢想堅持不懈、刻苦努力,甚至偏執,最後卻還是失敗了的人呢?
我們如何看待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偏執?
說實話,不只大多數的電影沒有準備好該如何看待這些人,我們大多數人也並不知道如何看待這些人。
我們太熟悉把「成功」當成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堅持、努力、付出的意義全在於最後的「成功」,如果堅持、努力、付出,但是最後的結果還是「失敗」,那我們認為這樣的過程、這樣的人生是否還有意義呢?
我們或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卻不曾意識到,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屬於後者:努力堅持、不斷付出,但是始終沒有成功的人。
正如沒有想過如何面對一個堅持不懈、意志堅定的失敗者,我們同樣沒有想過如何面對自己人生的失敗,沒有想過平庸的人生是否也同樣具有意義。
如果我沒有成功,我還會是你的驕傲嗎?
小田和她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