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07 18:15:19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發於公眾號:塗高 01 印度電影,看的比較少,看的第一部是《三傻大鬧寶萊塢》,今天是第二部,《Dangal》,中譯名較白痴——《摔跤吧!爸爸》。電影根據真實人物故事,總體來講,故事完成度很高。 阿米爾•汗飾演爸爸,曾為國家摔跤冠軍卻未能為祖國贏得世界級金牌,一直耿耿於懷,便一心想生兒子來延續自己的夢想。事與願違,生了四個孩子都是女孩,眼看夢想就此破碎,女兒把侄子打得遍體鱗傷讓爸爸重燃心中的夢想:把女兒培養成世界冠軍。經歷種種困難,女兒奪得世界冠軍,成為印度國民的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走出相夫教子鍋碗瓢盆的世俗命運。 對於這部電影,有人讚嘆演員的認真,緊張刺激的摔跤比賽讓觀眾看的酣暢淋漓;有人看出父權、男權的殘暴,覺得結果的正確無法掩蓋價值觀的扭曲;我嘛,就是看故事,看熱鬧,想想自己的過往。 02 我小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在鄉下根深蒂固,尤其是奶奶這一輩,認為沒有男孩就斷了香火,所以我出生時,一家人喜笑顏開,我想應該也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父親,是他那輩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一分之差沒有考上大學,家裡孩子多也沒復讀,高中畢業便進了生產隊開鏈軌車(大型拖拉機,耕地的大型機器)。後來,初中校長邀請父親去當老師,因奶奶不願給書記送禮未能成行。父親很孝順,但因此事對奶奶也有怨言。父親當年很有抱負,他想出人頭地,想改變命運,他篤定知識改變命運,也深信嚴師出高徒。 小時候,我被視為寶,當然背詩算術也是少不了的。6歲,到了上學的年齡,家裡人送我上學,每次都是家人剛離開學校,我就跟著離開。後來,70多歲的奶奶和我一起上課了一週,情況依舊。最後一次,父親騎自行車送我到學校,父親剛騎車準備走,我哭著追自行車,父親恨鐵不成鋼,踹了我一腳,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挨打。後面,我受了驚嚇,一直很恍惚,就此病倒。醫生說,吃蘋果對身體好,父親天天給我買蘋果,蘋果一直吃到現在。 後面,很神奇的上學了,成績也還不錯。小學,父親對我管教也不多,三條要求:做完作業後才能玩;每天要在房頂大聲晨讀;過年要背誦語文課文,這些要求我也算輕鬆的做到了。印像是六年級,父親拿回一份《楚江都市報》,鼓勵我要以報中的孩子為榜樣(報中講的是一個嚴父培養兒子考上北大的故事,文中寫兒子因父親的苛刻幾次有殺死父親的想法)。當時,心裡有點發毛,但志向不曾動搖。成功是不能複製的,但榜樣的行為習慣是可以模仿的。我算不上鄰居家的孩紙,我也不優秀,但晨讀,吃蘋果的習慣,至今還是在村中的一些孩子身上得到傳承。 初中,父親讓我進城讀,我戀家,沒去。初中在我們鎮上,離家十二三里,絕大部份同學都是自己騎自行車上學,我也會騎,但一直都是父親騎車帶我上學。三年,有過風,有過雨,有過雪,未曾中斷。高中,一個月回家一次,約定每週六給家打電話,有時忘記了,聽媽說,父親會等一晚。到了高三,父親對我的要求就很少了,他說,盡力考就好。高考出考場,給家打電話,我哭著說考砸了,父親說沒事,好好休息。 整個青春,我都沒有叛逆期,一點也不遺憾。 03 有人說,這部影片,父親綁架了女兒的夢想,父親對女兒的意義太大,影響太深刻。我承認,但必須明確時代背景。在強調小孩個性教育和興趣引導的今天,我們尊重孩子的天性,但小孩習慣的養成還是需要軟硬兼施的。我們可以由著孩子的興趣去發展,但事實往往是,大部份的小孩沒有定性,沒有愛好,也不會選擇。 生活是由各種意義編製而成的網,我們可以為自己而活,但誰又為我們而戰?年少時,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我那時真的相信;讀大學時,有一段時間很迷茫,我失去了動力,我勸解要為自己而活,但真的用不上力。我為父母努力,我為家庭工作,我為社會貢獻,雖是冠冕堂皇的自欺欺人,但這些粉飾確實構築了我存在的意義。 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愛的本質亦如此。不同生命的時間縫合在一起產生了關係,參與了、經歷了才明了。 梵谷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你心中的火,父親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