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電影的典範——《摔跤吧!爸爸》這三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這個社會有很多正能量,勵志電影的題材可以很多,但拍得好看的沒有幾部,能拍出令人熱血沸騰感覺的更是鳳毛麟角。
原因有三。
一是太假,讓人沒有代入感。
高大全是大忌,主角一路以來的喜怒哀樂,失誤與成功,都應該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適當揭露現實的黑暗面,可以讓主角的奮鬥更有感染力。
二是賣慘,讓人望而生畏。
不少傳記、勵志電影缺乏幽默感,甚至把主角的遭遇往慘里表現,過份渲染悲傷的場景可能會增加觀眾對主角的敬佩,同時也會把潛在的追隨者嚇跑。
體育競技難免受傷,何況直接對抗的摔跤運動。但影片裡關於受傷的對話只有兩次,「受傷了怎麼辦?」「那就治好她。」既不迴避現實,但儘量弱化其慘況。試想如果電影裡出現吉塔關節脫臼之類的傷情,想必會令觀眾更揪心,但也會讓人對摔跤運動望而卻步。
三是演員的敬業。
所有演員不用替身,親自拍攝每一個鏡頭。這對於表現賽場上的細節尤為重要。試想如果我們只能看到吉塔咬牙切齒的面部大特寫,而所有比賽的全身鏡頭都是背對觀眾,最後的激戰還能像現在這樣有代入感嗎?
好的電影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共鳴,甚至人血沸騰淚灑影院,這部電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