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08 04:06:5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摔跤吧,爸爸》去年在印度上映的時候,就一直希望能「還」阿米爾汗一張電影票。「豆瓣評分9.2」,「阿米爾汗為拍戲猛增猛減50斤」,「女權主義」,這些標籤足以令人充滿期待。
電影一開始就很好的展現了底層印度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態:(1)迷信,總有些稀奇古怪的法子來增加生男孩的機率,對此樂此不疲,當然並不管用,但他們依舊對自己的法子深信不疑 (2)重男輕女,電影用了很多細節來突出 (3)女性的束縛,一生註定與鍋碗瓢盆為伴,14歲便要嫁給不認識的人。這也是本片的主題,女性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當然還有機制上的問題,國家要求金牌,卻不細心培育,官僚既不作為,運動員「失敗」後還要被譴責。還有對國家級教練的諷刺,對權威的質疑等等。當然還有父親深沉的愛。
電影的立意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披露是很好的。但在構思和表現的處理上還是多了些刻意和俗套。(下面有劇透)父親是全國摔跤冠軍,但屢屢在國際比賽受挫,印度從未獲得該領域金牌。父親很想有個男孩來繼承他的理想,但連著生了4個女孩。偶然的機會,讓父親覺得女孩也可以為國爭光,於是開始訓練。父親的訓練讓兩個女兒苦不堪言,反抗卻被鎮壓,然後消極怠工,然而在一次婚禮上,電影通過新娘的口點明了傳統女性的無奈以及霸道父親的「偉大」(幫兩個小女孩改變命運),然後兩個小女孩就開始奮發圖強,參加比賽不停得獎牌。。其實父親只不過是想實現自己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理想,所以非要說幫女兒改變命運多少有些牽強,其次通過新娘直接點明,又多少有些突兀,缺少鋪墊。
女孩獲得全國冠軍後,開始進入國家培訓中心。那裡教練要求完全按照他的方法技巧來訓練。而這與父親的訓練大相逕庭,於是矛盾便萌發了,女孩開始蓄長髮,逛街,吃垃圾食品,女孩心中開始認同「更時興」的方法和技巧。而矛盾的爆發,是在女孩回家後,因為對父親「過時」方法的不認同,和父親有了一場「決鬥」,父親被打敗了。這裡我最初以為是電影想表達權威的終結,但電影只是用來作為鋪墊。然後劇情就是,女孩用著教練的一套方法,在國際比賽的不停不停的失敗,首輪都贏不了。女孩向父親承認錯誤,父親開始用重新指導她,然後開始不斷贏得比賽。這個地方太過牽強,用醜化「國家級專業教練」來美化父親,太過刻意。這個地方也不知道表達什麼?「專業級教練的浪得虛名?」,「父親被掩蓋了的才能?」還是劇情跌宕起伏的需要,是結尾要父女共同獲得成功的需要?
女孩在參加最終決賽前,詢問父親比賽的策略是什麼。父親說,策略只有1個,就是你要知道,人們只會記得冠軍,冠軍會成為榜樣,不會被忘記,而榜樣會激勵很多很多被看不起的女孩子。所以你打敗的不是你的對手,而是千千萬萬瞧不起女孩子的人。這裡可謂是畫龍點睛了。不過也稍顯刻意和突兀。我最初想,這是女性之間的比賽,無論誰得到冠軍,不是都是女性的成功嗎?但思考了「榜樣」這個詞後,會有些改觀。這個下面再展開講。
這部片子的視覺效果非常棒,摔跤比賽的激烈,力量和技巧的對抗,充滿美學意味。立意也很高,劇情緊湊。但不足的還是上面說的,多了些刻意和堆砌。也是是導演想表達的太多了。父愛,愛國主義理想,女性命運的改變(女權主義),教條腐敗的官僚體制,更高更強的體育追求(冠軍夢),孩子的教育,權威的打破等等。
電影看完後,反覆思考的是孩子的教育以及體育的意義。當然女權也值得重視,只是要講的太多,不便展開了。
片中的父親是深沉、嚴厲、固執而權威的。相對於那些為了節省成本而將女兒過早嫁出去的父親,也許是很好了的。但依舊不是特別認同。父親將自己的理想貫徹給下一代無可厚非,但強制要求則過於專權。「虎爸虎媽」式的教育好或者壞沒有定論。但對我而言,始終覺得過於偏執。片中的女兒成功了,但如果不成功呢?片中的女兒是喜歡摔跤的,如果不喜歡呢?我覺得真正的女權,不是要求甚至強制要求,女性在男性領域做的更好。而是女性可以在一些領域做的更優秀更自由,公平不意味著你能做什麼我就能做什麼,而是能更自由的選擇。想當一個女企業家,想當一個設計師,一個家庭主婦都沒問題。所以以摔跤這項運動來表達女權有些矯枉過正。父親的專權,又何嘗不是對女權的捧殺呢。
反觀自身,關於子女的教育。我會傾向傳達更本質本真的東西,對愛的理解,美的理解以及世界的理解,體驗體味世間的有趣。他們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興趣和對生活對世界的熱愛,即使無法給予他們更多機會更好的起跑線更優質的生活。即使他沒有考進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又如何呢,至少從中國現有的教育來看,大學前的應試教育和大學的鬆垮教育並不很好。我並不期望他成為所謂菁英,我更希望他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對世界充滿敬畏和熱愛,追求自由和獨立價值的人。到最後,我們會去思考教育的本質和意義是什麼,如果只是進階的通道,敲門磚,未免捨本逐末了。
其次是關於體育的意義。德智體美勞,體育是對身體的鍛鍊,也是對更高更強的精神追求,也是團隊合作以及娛樂調節身心的一種方式。有著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但如果只是到了為獲獎的層面,又不得不引發深思。金牌對社會對國家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得金牌才值得歡呼和崇拜?不得金牌或者連獎牌都沒有的運動員未來的生活是怎樣的?
08年奧運會時,讀高中,那時候會因為得金牌而激動。16年里約奧運會,大學畢業了,再看奧運會,不會因為誰為國爭光而覺得自豪,而更多關注運動本身以及對獲獎運動員的祝賀失敗運動員的惋惜。把很多成功,榮譽都與愛國主義串起來,會有點變味。奧運會的本質是世界主義的,是讓不同國家在體育競技中共同追求全人類的和平與福祉。而「體育無國界,運動員則有自己的國家」這樣愛國主義情懷的誓言卻顯得有些狹隘了。
愛國主義沒有錯,為著集體而不是個人榮譽而戰,也更符合國人的集體主義觀。但過多的愛國主義則會讓人們忽視一些東西,過多的榮譽感也是。只有成功的人才值得尊敬,只有為國爭光的人才能享受幾百萬的獎金和無數的鮮花,「幹掉日本隊韓國隊」成了多少人的希望。體育運動變成了國家間攀比變成人民之間的「爭鬥」。從獎牌上來看,中國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體育大國,但實際上如何呢。國人的整體體育和身體素質遠遠落後歐美,而未「成功」的運動員未來的生活往往並不令人滿意。只是花重金去培養專門為了奪獎牌的運動員,不如關注更大眾的體育普及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當人們不再關注獎牌數,如同學校里不再關注學生排名的時候,也許不是壞事。
我們一直在說榜樣的力量。這部電影也一直在強調這一點。當某運動員或某項運動獲得金牌的時候,會帶動整個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因為知名度的原因,也因為受到鼓勵。就像很多人因為喜歡科比喜歡詹姆斯去打籃球一樣。但我覺得社會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會因為得了摔跤冠軍,就很多人去學摔跤。又得了游泳冠軍,而很多人去學游泳。就像莫言得了諾貝爾,掀起了莫言熱,文學熱。一個成熟的社會,會逐漸淡化掉榜樣這個概念。人們的追求更獨立、理性和自由。在非完善的社會,比如電影中的印度,榜樣的力量依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們要警惕的盲目的追求,比如劉翔熱,人們過多關注劉翔個人的成就和國家榮譽,而不能融入體育精神,實踐體育運動,就本末倒置了。
這是一部值得推薦和思考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