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08 05:04:45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已經獲得了逆天的評分,場場爆滿。印度大多數情況下似乎是奇葩的代名詞,很少有人會了解到這個國家其實有著和中國一樣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很少有人會想起每次看文獻時最後一頁那些大量印度科研人員的照片。好在有個叫阿米爾·汗的印度男人充當著一股清流。畢竟一個身高不到1米7的男人能這麼帥也是給了我帥下去的勇氣。 兩小時二十分鐘的電影,每個人看了都會有不同的觸動點,夢想,女權,或是阿米爾·汗本人為了拍攝而先胖子十斤再瘦幾十斤的拼勁兒,而我從中捕捉到的關鍵詞和觸動點是,選擇。 14歲的新娘面對這吉塔和巴比塔的哭訴是電影的第一個淚點,你們的爸爸雖然像個暴君一樣的嚴苛,但是他是把你們當做自己的女兒,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們著想,想讓你們能夠在未來主宰自己,把選擇的權利把握在自己手裡。「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人生而為人,最神聖的一點莫過於自己能夠有權為自己做選擇吧。 父親為了生計而選擇放棄自己的摔跤事業,父親想讓兒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一心想生個男孩兒,父親看到兩個女兒身上的摔跤天賦從而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和禁忌堅持培養她們,兩個女兒選擇戰勝同學和村民的嘲諷,她們決定戰勝自己的恐懼站上摔跤場和男孩們比拚,她們捨棄美麗的頭髮和衣裳以及女人該有的生活,她們選擇離開父親去國家體育學院學習,她們選擇忘記父親的摔跤理念,她們之後又選擇相信父親,經歷失敗之後她們選擇無所事事不為所動,在決賽面前她們選擇為了自己而戰為了成千上萬的印度女孩而戰。 看小說的時候看不下去習慣性翻到最後看看是什麼結果就把書扔到一邊,但是我們確是實實在在的經歷著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可沒法一下子翻到最後看看是什麼結果。我感動的是吉塔和巴比塔在一次次艱難的時刻含著眼淚咬著牙去抗爭去堅持的過程,是在每一次關鍵時刻自己做出的那個讓自己痛苦的決定。這些是她們自由的代價,這個代價高到很多人無法承受。 我們想要自由,想要安穩。大眾的思維是:安穩著,自己才有時間和空間獲取自由。可是自由和安穩往往是對立的存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最極端的安穩便是剃度出家吧,卻是戒律最多的。安穩最大的代價恐怕就是不自由。我們想要自由,可什麼是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或許經歷更多的長者早都看透了這一點,所謂的自由不過是一個人們自欺欺人的相對的概念吧。與其為了這個摸不到的概念而痛苦著,不如退而求其次的活在大量的限定條件里。畢竟做研究的時候也只有先設定一大堆的限定條件才能建立自己的模型吧。人如果追求的東西太縹緲,太模糊,太理想,最後往往什麼都做不出來而且會變成神經病。 書讀的太少而想的太多,會有問題。但是如果一味的再去讀書,可能還是會讓人變得虛無縹緲,越來越不接地氣。馬斯洛需求中我們可能靠自己的能力連底層都還實現不了,腦子裡整天裝的卻是如何實現最上層的需求。怪不得太宰治說學生都是神一樣的存在。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開篇就說:一個民族,千百萬人裡面才出一個天才,人世間數百萬個閑暇的小時流逝過去,方始出現一個真正的歷史性時刻,人類星光璀璨的時辰。而這些個時刻,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於全人類的命運。 一個民族或是個人的發展,都是一部充滿偶然性的關鍵時刻的選擇的發展過程。不同的選擇大概就是對應於不同的最最佳化方法吧,雖然目標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怎麼走向那個最優的過程就是千差萬別了。我一直說大眾的選擇永遠是一種不會太差,但是絕對不是最好的選擇。然後跟愚蠢似的整天裝逼想著怎樣讓自己活得和大眾不一樣。信了魯迅的鬼話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捧著給人看。」然後開始遠離各種綜藝和喜劇的東西,遠離世俗的東西,成天看一些深刻的東西。到頭來卻發現自己腦子裡想著一些和自己現在處境不相符的亂七八糟的東西,而且並不快樂。怎麼能快樂呢,讓人捧腹大笑的東西有那麼大的市場就一定是有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 所以這個選擇,什麼叫做最最佳化,最最佳化不見得是最高級的結果,不是怎樣選擇能讓自己層次更高,而是讓所做的選擇更適合自己。